语言文字
-
启蒙与祛魅伍倩本书立足于启蒙时代欧洲书信体小说的主体话语与精神内涵,通过梳理一系列经典文本,对声音现象进行分析提炼,从文学史、叙事学、精神分析与文学伦理等角度分析声部与调性、能指与所指、道德与人性之间的深层关系,力求使文本内核与时代伦理构成通感网络,发掘启蒙时代文化转向对当今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
-
励耘语言学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 著暂缺简介...
-
具身认知视阈下的二语习得研究祝敏著本书从认知语言学的前沿理论——具身认知理论的角度阐述近20年二语习得在认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在归纳、总结具身认知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具身认知与语言理解和二语习得之间的关联性。
-
母语视角中的游牧族群认同史探喻权中著从游牧族群母语的视角,借助人类学“场域与惯习”概念的启迪,试图达成对游牧族群“秩序天下的意识发端”“文化认同的超级符号”“夏言与胡语间的文化形塑”“匈奴名号及职官系统的母语释义”“纳木依语记忆中的二十八宿牧声”诸专题的文化解读。
-
有X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功能研究张亮著VO式述宾结构“有X”导源于“有X 于 o”。韵律机制和语用经济性的作用下,“于”的零形化诱发“有X”的重新解读。“S 有X VP”是孕育“有X”进一步语法化的句法环境。“有望、有感、有意、有幸、有失、有待”等“有X”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不同的演变路径。“有”的语法化、“有 X”的词汇化和“有X”的语法化与其语义信息负载量的大小具有内在关系。“有X”的句法、语义、语用功能因其演变程度的不同而存有差异。“有”表存在与领属、“NP双”的抽象化程度和“有 NP双”构式化都以连续统的形式呈现。“有 VP”结构演变与汉语的历时演变轨迹吻合。“有 VP”与“有 NP”“没有 VP”互为对称结构。“有 VP”框架下,“有”由存现动词向表确认与肯定功能的评注性副词演变。“有”的体助词功能是在“有”作为评注性副词的基础上经重新分析而来的。
-
作为投资的言语行为肖琳“套磁”本是北京方言,指通过说话与不熟悉的人拉关系,在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套磁邮件是申请人全球“猎学”的重要话语实践之一,本书稿是对中国留学申请人套磁话语实践的实证考察。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关照之下,作者分析了这些资本如何通过不同层次的言语行为展现在套磁电邮的自我呈现中,形成具有一定说服力的象征资本,从而增加他们留学申请成功的筹码。
-
普通话语音实验录石锋编著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普通话语音标准声学和感知参数数据库建设”部分后期成果的精简汇集。在北京、上海、广州对汉语普通话语音进行全面系统的大样本取样分析,作为提取声学参数的基本依据,采用语音格局的范式得出统计性的量化结果。分析内容包括:普通话单字调和连读调的声学表现,用T值作为音高参数;普通话音节核心元音在不同语境下的共振峰声学参数;辅音中塞音、擦音和塞擦音声学参数的提取;鼻音参数以鼻化度为标尺;汉语陈述句、疑问句、焦点句的语调分析的量化指标是音高起伏度、时长比和音量比。基于这种规模性取样进行的各种语音实验分析结果,证实了上述参数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初步建立起普通话语音标准的客观基础。
-
张揖《古今字诂》辑佚与研究苏天运张揖《古今字诂》是继《说文解字》之后较早的有重要影响的著作,是从学术史的角度进行“古今字”研究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本书以《古今字诂》辑佚材料为研究对象。其中明确标明“古”“今”的材料共有49条;未标明“古”“今”的材料共18条:用以沟通古今用字关系的材料共6条,用以训释词义的材料共12条。本书首先对上述67条辑佚材料进行了训释目的分析和古今异时关系分析。然后对《古今字诂》进行了外部比较,包括与《说文解字》、《玉篇》的比较,与郑众、郑玄的“古今字”的比较。
-
公文写作标题结构速查宝典石头哥(像玉的石头)本书是一部“词典”性质的工具书,收集了近 2000 条优质的公文标题,目的是帮助办公室人员快速实现文稿“升级改造”。本书共分四编,前三编将公文标题分别按类型速查、用途与工作场景速查和主题速查进行编排,第一编包括比喻类、数字类、重复类和引用类等 9 类,第二编包括总结成绩、分析问题、传达学习、仪式致辞、统一思想和部署工作等 15 类,第三编包括组织、宣传、人才、教育、作风、经济和民生等 17 类;第四编是常见公文结构速查,针对《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的 15 种法定公文和日常工作经常会用到的 8 种非法定公文的结构进行解读。本书适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广大办公室人员参考阅读。
-
修辞感觉肖书文《修辞感觉》与姊妹篇《修辞认识》在日本影响巨大,都是佐藤信夫的代表作。《修辞感觉》初版于1978年,1992年被收入日本讲谈社学术文库,至2022年重印达48次。本书梳理了修辞学的发展简史,作者认为,修辞学自亚里士多德集大成以来,便不断摇摆于辩论术和诗学之间,这种两面性历经迂回曲折,一直保持到近代欧洲。但其中存在一个重大遗漏,那就是忽视了修辞的“发现性认识的造型功能”,它是修辞学的“第三功能”,也是根本的功能。作者以此为出发点,对修辞学的七种修辞格做了深刻而独到的界定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