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
-
白杨集俞晓军竺岳兵提出的“唐诗之路”,不但对当代经济、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而且对历史和文化的发掘、拓宽唐代文学研究之路,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书第一次将竺岳兵学术研究文章做了汇总,包括唐诗之路考论、文化与文学散论和学术随笔三部分,体现竺岳兵的学术成就以及他发现、研究唐诗之路的思想和精神。汇集竺岳兵学术研究文章,对唐诗之路事业的弘扬和唐诗之路精神的传承都极具意义。本书全面而立体地对竺岳兵的学术研究工作有一个整体的观照,对文史研究者和爱好者,乃至其他阅读本书的读者,也具示范和标杆的意义。
-
构式语法与汉语构式吴为善 著构式语法理论是国外语言学界对语法研究不断创新的产物。一方面,构式语法是从Fillmore的“格语法”和Lakoff的“框架语义学”逐步演化而来的,因此注重语义结构的研究;另一方面,构式语法作为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个分支,必然把语法视作是一种包括认知结构、完形感知和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事实表明,构式语法理论是对传统句式研究的突破,对注重“意合”的汉语更具有解释力。近20年来,国内学者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构式及其承继关系的语义基础、同构限制、功能属性、认知解释等方面均有相当深入和细致的分析和描写,但这些研究多局限于某个特定个案,尚未对汉语构式及其承继关系作全面、系统的考察。本专著借Goldberg创立的认知构式语法理论,以笔者多年来探索汉语构式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典型示例解析的方式,对汉语构式及其承继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和阐释。除了章“绪论”、第八章“结语和思考”之外,从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对汉语构式的相关问题加以分析和解释。内容包括:(一)概念整合与框架构式;(二)构式原型与扩展承继;(三)句法同构与多义解读;(四)构式赋义与话语功能;(五)语用心理与语境适切度;(六)参数变量与构式变异。
-
会说话就出本书徐默凡宇宙的尽头在哪里?只有菜肴才“下饭”吗?“纸片人”是什么人?网络生活更迭加速,各种各样的流行语令人眼花缭乱,为此我们推出《会说话就出本书——流行语百词榜2》。本书共收录100篇文章,为当下风起云涌的网络时代留下了100幅剪影。新时代的新词新语层出不穷,但只要本书在手,流行语的密码尽在掌握中!
-
汉语中古音研究马德强本书围绕中古音研究领域的几个专题进行研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讨论重韵问题,多角度考察重韵分立的性质,结合汉语音韵史和音韵学史分析重韵现象的形成原因。下篇分别讨论《切韵》音系的性质、重纽、四等韵的介音、《切韵》系韵书、高本汉的中古音研究等问题,各专题主要是立足当前的研究现状,以其中涉及的相关音韵观念为切入点展开讨论。本书选取的论题虽然均是属于《切韵》研究领域,但是牵涉的音韵观念却不限于《切韵》研究,而是与整个汉语音韵学科密切相关。
-
海上风情丁迪蒙上海话汇聚了吴越江南语言文化的精华,承载了这座城市的时代回音、文化血脉、历史记忆,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海上风情——上海话朗读》选取的绝大多数是上海作家的一些描写或反映上海市民生活的散文,内容涵盖上海弄堂生活、海派美食、邻里之间交往、亲情友爱、外出旅游等诸多方面;小部分为其他地方作家的散文,作者从另一侧面看上海文化、看上海人生活的点点滴滴、看上海的各种风土人情。作家原作大部分使用通用语写,经由编写者改写成适合沪语诵读的文字后,请人用沪语诵读。《海上风情——上海话诵读》选择100篇文章,每位作者选用一到两篇,以体现类别的多样性。
-
汉语词汇核心义王云路汉字是象形文字,但它表达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形象,更多的是内在关系。词义有理可循、井然有序,多义词的大多数义项由一种抽象意义贯穿和统摄,即核心义。核心义影响着用词之法,统摄着众多词义,并始终存在于词义演进过程中。核心义研究探讨用字之法以及词义演变的基本规律,能够阐释诸多义项产生的脉络关系,揭示同源词词义演变的诸多关联。本书作为“中国语言学前沿丛书”所列书目,梳理了汉语词汇核心义理论的历史脉络和研究现状,收录了最具前沿性、权威性、引领性的语言学研究成果。一方面回顾核心义理论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展现当前的研究动态和趋势。通过对大量字词的实例分析,由浅入深地介绍核心义的分析方法,帮助读者更系统地把握研究现状。
-
语料库语言学中的统计分析实用指南瓦茨拉夫·布热齐纳本书内容从词汇、话语、语法开始,逐步拓展到语域、社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结构安排合理,由浅入深,能够帮助读者厘清研究脉络,选择适合的统计方法,方便读者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本书在每一章节都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料库语言学应用实例,来展示统计分析的逐步过程,指导读者选择合适的语料库和有效的分析方法,对语言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并在章节末尾提供了标准化的数据报告供读者参考。
-
文献语言学华学诚 编《文献语言学》为学术集刊,每年两辑。主要栏目有:经典重刊、原创报道、学术综述、争鸣书评、青年论坛。本刊着重刊发原创性研究作品,主要包括文献语言学理论与方法、汉字与汉字史、训诂与词汇史、音韵与语音史、语法与语法史、方俗语与方言史、语文与语言学史等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也刊登学术热点与重点的研究综述、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的书评、重要论题的纯学术争鸣或商榷性文章,并刊布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献语言学研究资料。本刊更强调扶持年轻学者。
-
印度尼西亚语900句张丽冬本书是走进东盟丛书中的一种。本书根据到印度尼西亚旅行、商谈可能遇到的情境分为8个单元:基本用语、交流、出行、住宿、美食、游览、购物、求助,按语言使用场景设计了可能用得到的中文与印度尼西亚文对照的句子,共计900句。每个句子从中文、印度尼西亚文、模拟中文读音3个方面呈现,并在二维码里配套音频。在附录列出重要电话、有关礼仪的提示和常用人称代词供读者参考。本书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印度尼西亚语的发音,达到即学即用的效果,协助读者找到在印度尼西亚旅行、商务交流过程中所遇问题的解决方案。
-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普遍语法(美)玛格丽特-托马斯 著,龙晶晶,宋子聪 译本书分为8章,按历史发展进程阐释了人类语言的发展及其存在的明显差异和重要的共性,并深入挖掘了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的本质及其发展和变化。书中不仅介绍了希腊人对史前普遍语法的贡献,罗马双语制,中世纪早期首批外语语法书的出现,以及中世纪思辨语法学家为定义人类语言的基本要素所做的贡献,而且展示了在文艺复兴扩大了人们对语言差异的意识后,相关研究者是如何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背景下重返语言的普遍性问题,以及后索绪尔时代的欧洲语言学、美国结构主义、现代生成语法如何各自不同地构建语言普遍性和语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