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
-
启蒙与祛魅伍倩本书立足于启蒙时代欧洲书信体小说的主体话语与精神内涵,通过梳理一系列经典文本,对声音现象进行分析提炼,从文学史、叙事学、精神分析与文学伦理等角度分析声部与调性、能指与所指、道德与人性之间的深层关系,力求使文本内核与时代伦理构成通感网络,发掘启蒙时代文化转向对当今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
-
专利信息语义表示与深度挖掘张金柱以专利数据语义表示为基础,专利信息深度挖掘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本书根据专利数据分析与挖掘的一般流程,结合其中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热点,着力解决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①专利科学引文元数据抽取和分析。当前科学技术间的关联研究主要通过非专利引文分析实现,非专利引文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著作、文件等多种类型,而其中很多类型并不能作为科学知识的代表。如何借鉴和改进表示学习方法,快速准确地识别出非专利引文中的专利科学引文,进而抽取专利科学引文中的多种特征项来表示专利引用的科学知识,实现更准确的科学技术关联分析,研究科学知识与技术应用间的知识转移和流动,是专利信息深度挖掘的基础性工作。 ②无监督跨语言专利推荐。跨语言专利推荐可以为企业和个人遴选相关重要专利、发现相关技术发展趋势、追踪技术进展提供辅助,进而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和决策支持服务,是有效获取其他语言相关专利的重要途径。当前,跨语言专利推荐多从查询词和文本精确翻译的角度出发,往往需要大规模特定领域的双语词典、双语语料库及高效准确的机器翻译等方法来实现有监督的跨语言查询扩展,导致这些方法应用扩展到其他领域进行跨语言专利推荐的难度较大。与此同时,由此推荐的专利大多是相似专利,推荐的多样性和相关性尚需进一步扩展,亟须从专利文本语义表示角度出发进行相关专利推荐,以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服务。 ③技术机会预测。技术机会作为技术创新及市场创新活动的基础,可以为企业提供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参考,是进行任何一项技术创新活动都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企业能否顺利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关键环节。当前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已发生的技术机会进行发现,而技术机会预测则多是通过分析大量历史数据进行验证。实际上,当技术机会出现时,一般还没有积累大量数据,特别是在技术机会尚处于萌芽阶段的时候。因此,需要借助表示学习方法和类比设计方法,协同利用具有类似功能或效果的相关领域数据,在尚未累积大量数据的技术萌芽期对技术机会进行预测,更好地支撑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 ④技术融合预测。技术融合是新技术产生的重要来源,预测潜在的技术融合成为企业提高竞争能力、获取竞争优势甚至是颠覆现有市场的有效和重要的技术手段。当前,技术融合预测的定量分析和研究主要从3个角度展开,包括基于专利引用的技术融合预测、基于专利分类号共现的技术融合预测及基于专利文本的技术融合预测,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亟须解决:,专利引用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因此现有研究多是对已有技术融合的验证,不利于技术融合预测。第二,专利分类号共现不能体现专利分类号在序列中的位置特征和上下文语义,由此得到的专利分类语义表示可能存在信息丢失的问题。此外,现有研究一般平等对待专利分类序列中的每个专利分类号,进而赋予同样的文本信息,造成不同专利分类具有大量相同文本,不利于区分专利分类。尤为重要的是,专利分类网络结构和文本内容中的每一维特征的贡献程度可能并不相同,需要针对不同领域数据进行针对性学习,自动调整特征的权重和贡献。 ⑤专利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构建。全流程专利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工具软件较少,而且一般仅能实现专利处理与分析中的某一步骤,无法形成规范的输入输出,难以简便快捷地对特定领域进行全流程分析与处理。此外,需要针对专利数据分析与挖掘,系统调研专利特征项,设计专利数据仓库,研究和实现专利大数据获取、解析、预处理、查询、统计、分析和可视化的全流程专利处理与分析系统,从而为专利数据深度挖掘提供更好的工具软件支撑。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书引入表示学习理论与方法,研究专利信息语义表示,进而针对情报分析现实需要,从专利信息语义表示角度形成了一系列新方法和新技术,主要包括:从专利科学引文角度出发,提出基于表示学习的专利科学引文识别、专利科学引文特征项抽取及多种专利科学引文内容深度挖掘方法;从专利推荐角度出发,利用不同语种但相同语义的词在语义空间中位置相近的原理,提出基于表示学习的无监督跨语言专利推荐方法;从技术机会预测角度,结合表示学习和类比设计,提出基于短语语义表示和类比设计的技术机会预测方法;从技术融合预测角度,结合表示学习理论与方法,研究专利分类文本赋予及其语义表示、专利分类网络结构语义表示及融合表示,形成基于专利分类语义表示的技术融合预测方法;从信息系统构建角度,设计专利数据仓库,研究和实现专利大数据获取、解析、预处理、查询、统计、分析和可视化的全流程专利处理与分析系统构建。
-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普格彝语刘正发 杰觉伊泓 钱婧萱针对我国传统语言方言文化现象快速消失的严峻形势,语保工程专门设了102个语言文化调查点(包括25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点和77个汉语方言文化点),按照统一规范对语言方言文化现象开展实地调查和音像摄录工作。为了顺利开展这项工作,专门编写出版了《中国方言文化典藏调查手册》。调查方法采用文字和音标记录、录音、摄像、照相等多种手段。这项开创性的调查工作获得了大量未有过的一手材料。为了更好地保存利用这批珍贵材料,推出语保工程标志性成果,在教育*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的领导下,在商务印书馆的鼎力支持下,在各位作者、编委、主编、编辑和设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组织编写了《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系列丛书。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完成50卷典藏书稿,其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典藏13卷,汉语方言文化典藏37卷。丛书以调查点为单位,以调查条目为纲,收录语言方言文化图片及其名称、读音、解说,以图带文,一图一文,图文并茂,EP同步。每卷收图600幅左右。
-
面向智能服务机器人的交际意图识别研究高文利人们言语交际的实质就是一个交际意图的传达与解释的过程,因而智能机器人要实现深度自然语言理解,必须具备交际意图识别能力。本书首先讨论了交际意图的内涵与特征,并探索了交际意图的形式化表示方式,也进一步分析了交际意图的层级系统;然后根据话语是否明确表达了交际意图,把话语分成交际意图明示句和交际意图暗示句两类;接着深入讨论了从交际意图明示句中进行交际意图抽取的过程;最后深入探索了如何在交际意图暗示句中,通过语用推理最终识别交际意图的方法。本书适合对语言学、语用学、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等领域感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阅读。
-
中国语音学报第15辑李爱军暂缺简介...
-
华文水平测试词汇大纲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暨南大学华文考试院 编《华文水平测试词汇大纲》是华文水平测试的配套大纲之一。大纲分研发报告和词汇表两个部分,面向华裔青少年,直接目的是用作华测的参考大纲,更长远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考试的反拨作用促进词汇教学和学习。本书将从研制基础、研制理念、词汇定量和定级等方面简要介绍华测词汇大纲的研制过程,并将大纲的词汇按照难度等级排列发布。考生通过本书可以自测词汇掌握情况。本大纲亦可作为华文教材、华文学习工具书等编纂的重要参考。
-
母语视角中的游牧族群认同史探喻权中著从游牧族群母语的视角,借助人类学“场域与惯习”概念的启迪,试图达成对游牧族群“秩序天下的意识发端”“文化认同的超级符号”“夏言与胡语间的文化形塑”“匈奴名号及职官系统的母语释义”“纳木依语记忆中的二十八宿牧声”诸专题的文化解读。
-
有X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功能研究张亮著VO式述宾结构“有X”导源于“有X 于 o”。韵律机制和语用经济性的作用下,“于”的零形化诱发“有X”的重新解读。“S 有X VP”是孕育“有X”进一步语法化的句法环境。“有望、有感、有意、有幸、有失、有待”等“有X”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不同的演变路径。“有”的语法化、“有 X”的词汇化和“有X”的语法化与其语义信息负载量的大小具有内在关系。“有X”的句法、语义、语用功能因其演变程度的不同而存有差异。“有”表存在与领属、“NP双”的抽象化程度和“有 NP双”构式化都以连续统的形式呈现。“有 VP”结构演变与汉语的历时演变轨迹吻合。“有 VP”与“有 NP”“没有 VP”互为对称结构。“有 VP”框架下,“有”由存现动词向表确认与肯定功能的评注性副词演变。“有”的体助词功能是在“有”作为评注性副词的基础上经重新分析而来的。
-
庭审话语功能及其语调表征研究陈海庆,马泽军庭审话语研究是机构话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提出了庭审话语分析的六项原则,即话语语用原则、目的关系原则、批评话语分析原则、话语修辞原则、多模态分析原则和语音语调分析原则。在此基础上,运用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借助Praat等语音分析软件,对庭审互动中的特指问句、是非问句、正反问句、选择问句、回声问句、祈使句、话语标记语、法官宣判话语、公诉人话语的停顿现象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体现了庭审话语研究的机构性、动态性、有声性和多模态性的特征。本书对于法律语言学研究和教学以及我国司法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杜波依斯的文学双重意识研究张静静张静静,女,文学博士,浙江外国语学院讲师。本书通过对威?爱?伯?杜波依斯的长篇小说、历史剧、诗歌以及重要的文集和文论的阅读和梳理,本专著将结合具体历史史料以及杜波依斯的文学隐喻,分析杜波依斯从社会科学家到宣传干将的角色转换与思想嬗变,并重点分析其文学创作中“艺术与宣传”之间的矛盾与张力;从而深刻理解作为美国黑人尤其是作为美国黑人作家的“双重意识”、美国非裔文学作为“必要的文学”的价值以及杜波依斯对美国非裔文学发展的思考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