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
-
应用写作李醍 编本教材主要包括机关公文(包括公告、通知、通告、意见、通报等13种文书)、常用事务文书(包括计划、总结、简报等8种文书)、宣传文书(包括消息、通讯、典型报道等)、消防战训文书(包括灭火救援预案、训练计划、训练工作总结、灭火救援命令、灭火救援计划及灭火救援报告)、申论写作等五大部分内容。本教材可供消防救援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消防救援相关人士阅读。
-
南北朝隋唐宋方言学史料考论王耀东 著南北朝隋唐时期为古代方言研究的衰微期,宋代逐渐走出低谷,开始回升。上述时期的方言学史料极其零散,有北魏王长孙《河洛语音》、北魏刘昞《方言》、隋释智骞《方言注》、唐李商隐《蜀尔雅》、宋王浩《方言》、宋王资深《方言》等数部方言专书,但均已亡佚。《世说新语》《匡谬正俗》《酉阳杂俎》《容斋随笔》《困学纪闻》《癸辛杂识》等笔记杂谈蕴含了一些方言论述,话题有方言观、各地方言、南北方言、方言名源、方言本音本字和诗文中的方言等。大量的方言记载散见于《玉篇》《汉书注》《慧琳音义》《广韵》《梦溪笔谈》《老学庵笔记》《淳熙三山志》等文献,主要涉及秦晋、赵魏、幽燕、齐鲁、巴蜀、荆楚、吴越和闽粤等地域。
-
体视角下汉英动词句法—语义界面比较研究杨玲,胡月月 著本书基于事件结构理论,从体的视角,对英汉部分基本动词的句法-语义界面进行基于语料库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就句法-语义界面来说,英汉之间的差异大于共性,其中最显著的差异是:英语动词在句法-语义关联上存在显著联系,同一语义范围内的动词在句法行为上具有高度统一性;相比之下,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关联不够紧密,同一语义范围内的动词的句法行为表现出多样性。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包括动词词汇化方式和构式的作用等。
-
认知时间词义学肖燕 著本书对时间的词汇语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在理论渊源上,依据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和概念化理论,建构了认知语言学的时间词义学研究框架。在方法上,使用了描述性研究方法和基于语料库研究方法。在语料的选择上,选用权威语料库如CCL语料库、BNC语料库、COCA语料库的语料以及各种实时媒体和文学作品语料作为例证文本,遵循概念隐喻及意象图式隐喻、概念转喻等理论原则,从语言本体视角分析了时间的词汇语义特征及时间的认知机制。简言之,本书对时间认知的概念化表征、时间认知的主观性特点、时间认知与人的关系、时间认知表征的语言与文化属性等进行了考察。本书可供语言学领域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参阅。
-
古波斯语教程白钢 著《古波斯语教程:语法·文本·词汇》作为古波斯语教程,是汉语学界用严格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与语文学方法撰写的印欧语系古代语言语法。它不但对于中国历史比较语言学-语文学的建设具有示范性意义,也能现实地促进汉语学界对于古代伊朗文明的深度认知,加强中国与其他有着悠久深厚之历史底蕴的文明古国之“文明互鉴”。 作者借鉴了国际学界的最主要研究成果,从汉语学术的处境出发,对古波斯语作了系统的研究。本书对于理解波斯帝国和古代伊朗文明,理解那一时期多语环境下的文本生成与相互影响,认识伊朗语族、印度-伊朗语族(乃至印欧语系) 的历史演化,均有极重要的价值。
-
在历史与文本之间杨荣广 著本书共十一章,涵盖翻译史、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三个层面 的内容。翻译史方面,主要聚焦于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翻译研究话语。翻译理论方面,主要运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概念思辨和个案研究等方法研究了翻译伦理学的进展与问题、翻译伦理教学的路径与方法、翻译与语言服务研究中需要注意的概念框架和能力构成等基础问题,以及译学理论术语自身的翻译与传播等问题。在翻译实践研究方面,主要采用文本细读和描写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小说翻译中的“雅化”策略,典籍文学外译中的变通策略以及文学翻译中重构关联的具体路径。
-
语海温端政 著《语海》收录历代传世文献、近现代经典文学著作、当代报刊资料中的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语汇约8.6万条,共6卷,计约1100多万字,是中国历代语汇整理的集大成之作。《语海》的编纂,以汉语语汇学理论作为指导,基于汉语俗语语料库,选择常见常用的语条作为主条,且一律标明语性(成、歇、谚、惯),其中有较生僻的字、容易读错的多音字,或有变读情况的字,用汉语拼音字母加注。不同义项的语目分列义项,各义项的解释一般由分注和通释两部分组成,分注解释语目中的疑难字、词。通释解释语目的整体意义,一般先列本义,再列引申义、比喻义。有书面资料来源的标明源出处。以丰富而贴切的例句佐证,讲求源流分明,按时代顺序排列。以与主条形式相近的语条作为副条,用“也作”形式附于主条之后,除少数须作补注释外,一般不再释义。正文前附《语目首字音序索引》,后附《语目首字笔画索引》,便于读者查检。
-
汉字里的传统文化余成功 著余成功,笔名余歌、余夫。1933年生于安徽省怀远县一个农民家庭。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由部队考进复旦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1958年保送复旦大学新闻系。1963年毕业,分配到中央新闻单位工作,历经《健康报》《体育报》《中国妇女报》《中国人口报》等报社任编辑、记者。1987年任《中国人口报》社秘书长,同年当选报社党支部书记。1988年当选国家计生委机关党委委员,同年当选中国报纸行业协会理事。1989年被国家计生委新闻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确认为高级职称(编辑、记者)。1989年任《中国人口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
先秦两汉汉语可能情态动词语义功能变化研究余素勤 著情态动词是语言中情态的主要表达手段,最重要的特征是一个情态动词往往表达多种情态类型,同一情态动词的不同情态类型之间有语义联系。同一情态类型又往往包括多个情态动词,这些情态动词在语义上并非完全相同。显然,情态动词的语义并不等同于情态类型。本文就以Talmy(1988)的“力动态”为理论背景,探讨可能类情态动词“能”、“可(包括‘可以’)”、“得”在先秦汉语中的语义发展路径,探究同一情态动词不同语义之间的联系,以及同一情态类型不同情态动词语义的差别。并比较两汉汉语和先秦汉语。
-
巴赫金话语理论郑竹群 著巴赫金话语理论所涉修辞问题呈碎片化分布于全集七卷之中,为彰显其整体样貌,本书选择中国本土理论——广义修辞学的理论范式,采用修辞技巧、修辞诗学以及修辞哲学的理论框架,对巴赫金话语理论进行解析和建构。以中国本土理论范式研究巴赫金话语理论,其意义不仅在于强调中国本土理论的在场,更在于以国际化的视角,探寻中国广义修辞学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平等对话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