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
-
类型学视角下汉语违实范畴研究雍茜 著暂缺简介...
-
基于用法的汉语动结式研究余烁 著本书对汉语动结式进行了基于用法的研究,包括语料库分析和可接受度调查。首先对于汉语动结式的语料库研究,基于“现代汉语述补结构用法数据库”(the Online Database on Verb-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ODVRC)中列出的结果XP,从兰卡斯特汉语语料库(the Lancaster Corpus of Mandarin Chinese,LCMC)收集语料,提出了两个测试来检验汉语结果XP,区分了汉语的边界和原型动结式。本书对汉语动结式的类型和个数频次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讨论了汉语动结式的类型学分类。基于语料库的例句,本书考查结构为[主语+动词+(宾语)+结果XP]动结式的可接受度,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可接受度研究。问卷还调查了“把字句+动结式”的可接受度。调查结果显示,“把+动结式”的可接受度形成一个连续统,尤其“主语指向动结式”是否加“把”有显著差异。“把+动结式”的可接受度取决于句子表达的语义及物性的程度。本书提出的认知解释为,句子表达的高及物性与“把”作为高及物性的标记功能一致。这也支持了学界对“把”字句功能的讨论,即将其视为高及物性的标志,而不是表达处置或致使关系。
-
语言安全与语言规划研究沈骑 著本书是国内首部立足国家总体安全观,深入探究国家发展与社会转型中语言安全问题的学术专著。该书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索国家语言安全规划的价值范式、基本内容、国际比较与战略取向问题,全面揭示了语言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必然关系与关键问题,为构建国家语言安全规划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现实参考。该书可作为高校语言类专业或应用语言学研究生专业课教材,也可作为语言类教师与科研人员的学术参考资料。
-
译家之言王佐良 著《译家之言-英诗的境界》收录31篇翻译家王佐良谈论英国诗人、作品的散文,以轻松、亲切的语言呈现出这些作品所展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这些文章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读书》杂志上连载,国内曾出版多次,受到了较高评价。作者围绕英语诗歌的境界,谈论范围很广,包括中古民谣、弥尔顿、蒲柏、布莱克、华兹华斯、司各特、拜伦、雪莱、济慈、哈代、叶芝、艾略特、奥登等,包含诗歌翻译和个人心得两部分。诗歌翻译是王译经典英诗的完整版或片段,英、中双语,便于读者对照学习。个人心得方面,作者希望能以写意和点睛的笔法来传达诗意,有话即长,无话即短,尽量避免学院或文学家圈子里的名词、术语;他也不怕暴露自己的偏爱、激情,把读者当作一个知心朋友,希望读者能有耐心倾听他常年浸泡在英语诗歌世界中所获得的心得,并因此进一步阅读原著——果若如此,无论对学习语言,还是提高文学修养,都会很有帮助。诗歌翻译和个人心得两部分融为一体,增强了阅读的完整性与趣味性。
-
多语地区外国语学习者学习生活研究杨金龙 著外语学习焦虑(FLA)的影响因素不仅限于学习者年龄、性格特征、语言水平等牵涉个体自身的变量,而且还涉及诸如语言环境、文化差异、互动语境等社会文化因素。其中,学习者所处的语言环境对其FLA到底持积极还是消极作用?学界尚未形成统一定论。鉴于此,本书以我国典型的三语学习群体——甘肃省东乡族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学习生活展开调查与分析,旨在探索多语环境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外语学习者的FLA水平。
-
鄂南方言的多域声调系统研究王彩豫 著为介绍汉语的声调系统,探讨简单型和复合型并存的声调系统的描写定义框架和研究视角,本书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湖北省南部的五个县(松滋、沙洋、公安、石首和监利)的声调系统。运用实验语音学的声学分析和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发现了鄂南五县声调系统丰富的变体和变异。基于演化语言学理论,本书通过这些变体和变异发现了由非常态发声态消失启动的声调系统的演化和在“有效分布格局”制约下的声调系统的简化,研究还勾勒了单域、多域声调系统演化的模型。传统语音学以“音段”为单位进行研究,依照“声调即音高”的概念定义声调。鄂南五县非常态发声态的普遍存在(如气声贯穿次清/全浊和全清音节前程或全程)证实“分域”“区分发声态”是声调定义的必要标准,“音节”是语音研究更有效的单位。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导言”介绍了声调研究历程和本研究的研究基础和方法。第二章整体介绍鄂南五县在汉语方言分布和声调演化链条上的位置。第三至七章一一介绍了松滋、沙洋、公安、石首和监利五县的非常态发声态情况和单域、多域调系并存的局面。松滋和沙洋双域五调、单域四调并存,两县声调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使用假声的调类不同,松滋的入声是假声,而沙洋的假声调是阳平。公安也是单、双域调系并存的局面,声调演化剧烈的类别是古清平(有假声、常态的变体和变异)和入声。石首古去声演化多样,清去有并入阳去、阳平、入声和单独成调四种今读形式。石首的古浊入今读分化,也在演化中。监利声调系统:监南的三域(假声、气声、常态);监中、北双域(假声和常态);监北端常域五调(阴平二分,入派阳平)。监利的声调演化最为复杂——由南(典型的赣北方言)到北端(基本接近西南官话)的演化。第八章为全书结论部分,探讨了分域(区分发声态)在声调定义上的必要性和“有效分布格局”在声调演化中的作用。
-
晋语语音研究沈明 著近二十年来,晋语语音区域性调查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博士学位论文。主要有《陕北晋语语音研究》(李建校2006)、《吕梁方言语音研究》(白静茹2009)、《晋语志延片语音研究》(高峰2011)、《豫北晋语语音研究》(支建刚2012,中西书局2020)、《张家口晋语语音研究》(张滢2016)、《晋语并州片方言音韵研究》(孙宇炜2019)、《内蒙古张呼片晋语语音研究》(王婧2019),为全面了解晋语的面貌及特点提供了事实基础。山西南部的汾河片中原官话,白读层一些特点与吕梁片晋语相同。该书的讨论,包括晋语及汾河片中原官话。《晋语语音研究》立足于语言材料,充分尊重语言事实,同时注意辨析语音演变中的层次。
-
社会学视角下的茅盾文学翻译行为研究陆志国 著本研究主要以法国学者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学理论为框架,以场域、惯习、资本等核心概念为论述和分析的工具,同时吸纳拉图尔(Bruno Latour)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 Network Theory)的一些概念,通过文本分析和外部因素考证相结合的手段,来审视译者茅盾在民国时期三十多年(1916~1948)的文学翻译行为。本研究试图说明译者的行为不是为了刻意迎合不同时期的种种翻译规范,也不是为了一种特定的目的而处心积虑地去实现,而是特定场域中力量博弈的产物。由此,本研究建议围绕译者展开的翻译研究,应从一种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考察引发译者行为的多种可能,来理解和认识这种翻译行为。
-
上古汉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上古汉语研究》编辑部 编《上古汉语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主办、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系列学术集刊(暂定每年一辑),也是目前为止专享的以上古汉语(东汉及其以前的汉语)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集刊,主要发表原创上古汉语及其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以期增强国内外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传统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的融合,推动上古汉语文字、音韵(语音)、训诂(词汇)、语法等研究的全面发展。 本集刊由赵长才主编,第四辑汇集了李佐丰等作者的文章十八篇。
-
清华语言学张赪 编《清华语言学》是由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性学术刊物,刊登以自然语言尤其是中国境内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学术论文、学术译作和严肃的学术评论。交叉与融合是语言学研究的一大走向,因此《清华语言学》大力提倡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的融合、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融合、中西范式与文理取向的融合,希望能够推动中国语言学往纵深方向发展,走出一条立足本土、面向世界、融会贯通的道路。《清华语言学》恪守求真、务实、平等、自由的原则,积极鼓励学术创新与学术争鸣,接受中、英文两种语言的稿件,篇幅较为自由,深度长文或精练短文均可。《清华语言学》每年出版一期,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