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知识传播
-
价值冲突与融合付李琢 著时期以来,中国已成为电视剧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电视剧堪称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文艺样式,集中体现了时代的精神气质,成为时代的文化表征。本书主要围绕“当代文化”“艺术生产”与“价值冲突”三个方面,对中国电视剧进行系统的分析。电视剧的艺术生产是价值冲突的场域,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入揭示当代电视剧的艺术生产规律,还可以为理解当代文化提供想象性的参照。
-
认识视觉修辞林玉佳,魏武 著本世纪初的互联网革命为图像传播创造了技术层面的条件,而视觉修辞的相关研究也因此获得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和认可,成为修辞学发展的重要脉络。但起步晚、跨学科、理论基础薄弱、研究方法混乱都是视觉修辞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且虽然国外对于视觉修辞议题的学术探讨已较为多见,但国内的相关研究依旧比较欠缺。本书着力于从符号学、修辞学、文化研究的视角考古视觉议题的理论发展,借以视觉语法、视觉修辞、视觉奇观、视觉叙事、修辞语境、图像霸权的方法与学理,探讨如视频弹幕、网络直播、手机游戏、广告短片等实践案例的文化意义,努力为读者构建一个认识“视觉修辞”的清晰框架。
-
公共空间埃里克·达舍 等 著没有公共空间,就不可能实现民主。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间,公共空间是一个可以表达各种意见的地方,而政治博弈正是由各种意见来结构的。本书中,欧洲一些著名学者通过明白易懂的语言,为人们清晰地理解公共空间的现实提供了帮助。对于有意了解民主社会以及传播与政治行动之间关系的读者而言,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术佳作。
-
独立与牵绊张莉莉,王泰 著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升,相关的权利保障也得到了加强。然而,伴随不同社会思潮的交锋,传统两性观念又有回潮之势。我们应如何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两性问题?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独生子女、当今的女大学生,她们又有着怎样的社会性别意识?这背后她们又经历了怎样的波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全书以口述史的方式,基于女大学生视角,讲述她们在学习、成长、求职、婚恋等方面的挑战和困惑,透视社会观念对女大学生成长的塑造和影响,进而折射出女性自身在追寻自我价值过程中的焦虑、不安、矛盾甚至是冲突等问题,这也正是一个时代在她们身上的缩影。每一个鲜活的故事,都串联起不同女性的生活图景,不同的社会性别意识在她们的故事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们是成长中的一代新女性!
-
中国电视新闻史周小普 著内容简介:电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来源,被称为媒体。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历史。书中从电视节目样式的沿革看到电视新闻的脉络,对其中内容的发展、扩展,表达方式的变化、丰富等做全面的梳理,并对这些史实进行深入思考,以求得到中国电视新闻早年发展的内在机理及规律。书中挖掘的史实资料会丰富人们对中国电视新闻发展历史的认识,是有价值的部分。电视新闻是广播电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历史的了解会使教学获得丰富的内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电视新闻的发展规律,这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研究和学习都有益处。 作者简介:周小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于该校新闻系广播电视专业. 1998年9月赴法国巴黎第二大学新闻学院(IFP)访问学习,2005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广播电视新闻、新闻史、媒体运营等. 已出版«广播新闻与音响报道»«广播电视概论»«广电传统的缔造者——CBS解读»«公共广播服务的神话——BBC解读»等多部教材及专著,发表论文70余篇。 目录:章 草创电视事业 初探新闻样式(—1958年) /1节 创办自己的电视 / 1第二节 初创时期新闻节目统计及分析 / 9第三节 办台初期的人员机构、技术设备 / 25第二章 形成事业团队 打造新闻精神(1960—1966年) /36节 电视事业的发展与挫折 / 37第二节 国际新闻与对外交流 / 47第三节 新闻的推进和发展 / 69第四节 战斗的集体 / 83第五节 早期新闻节目评价 / 95第三章 事业发展受阻 前行脚步未停(1966-1976年) /109节 动乱时期 / 109第二节 常规性报道 / 120第三节 国际交流、合作 / 128第四节 重大变化 / 139第五节 “文革”期间的电视事业 / 152第四章 重拾新闻精神 事业回归正途(1976—1983年) /162节 事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 163第二节 新闻改革 / 180第三节 新闻节目 / 192第四节 专题、评论 / 214第五章 奋发改革精神 探索电视规律(1984—1988年) /222节 事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 223第二节 新闻改革 / 251第三节 不同题材的报道 / 267第四节 各类体裁的报道 / 289第五节 热播、交流节目 / 307第六章 闯关动荡改革 新型格局初定(1988—1992年) /316节 电视新闻事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 316第二节 新闻改革 / 335第三节 不同题材的报道 / 346第四节 纪录片 / 362第七章 大力改革拓路 发展迎来高峰(1993—1997年) /371节 事业发展与技术革新 / 372第二节 新闻节目的发展 / 386第三节 电视新闻改革的大动作 / 404第四节 各类题材的报道 / 421第八章 改革加大步伐 新的世纪挑战(1998—2002年) /439节 体制与事业发展 / 440第二节 新闻业务改革 / 462第三节 新闻直播 / 484第四节 不同题材的报道 / 502第五节 新闻向百姓靠近 / 520第九章 大事频现考验 发展渐入高潮(2003—2008年) /529节 电视事业建设 / 530第二节 技术进步 / 544第三节 电视频道改革 / 551第四节 电视新闻改革 / 565第五节 重大事件报道 / 585第十章 融合实质推进 技术促新形式(2009—2012年) /609节 事业发展与体制规范 / 609第二节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 616第三节 频道建设 机构调整 / 620第四节 各类题材的报道与创新 / 628第五节 重大事件报道 / 633第十一章 革新内外报道 新兴技术竞现(2013—2018年) /647节 体制规范与事业发展 / 648第二节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 666第三节 新技术对电视新闻的重塑 / 671第四节 各类题材的报道与创新 / 694第五节 重大事件报道 / 701附 录 /735参考文献 /747后 记 /774
-
身份、话语与价值认同卜晨光 著本书以新中国十七年时期从事人民广播电视实践工作的播音员群体为研究对象,聚焦其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确立身份定位和播音范式的两大核心问题,进而分析其为国家声音形象与新闻宣传事业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这一群体与时俱进,进行多重路径下的角色和业务实践转型与调整,创新主持人话语形态,并展开了以中国播音学为代表的系统化理论探索。从社会变迁和集体记忆的角度看,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的播音员群体因其卓越成就和特殊贡献成为鲜明的时代符号和文化象征。对于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后辈而言,应继承和发扬这一群体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价值追求,坚定信念、身体力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
空间可沟通性钟怡本书立足于建设可沟通城市的愿景,以可沟通性这一概念作为切入点,分析空间变迁和媒介技术发展对上海人民广场的传播状况的影响和形塑,试图展现在全球化、城市化和媒介技术革命等多重浪潮下的上海人民广场的传播图景,进而挖掘城市空间、传播实践以及媒介技术之间的理论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探索城市空间对建设可沟通城市的意义和作用机制,为推动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提供思考。
-
变革时代的镜像张宏 著现实主义创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主体部分,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核心内容。无论是革命历史小说等优秀红色经典作品,还是新时期以来路遥、张贤亮、张承志、王蒙等人的创作都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本书主要研究对象为1978年到2018年中国现实主义文艺实践,主要内容包括现实主义理论的历史梳理与时代创新研究、改革开放时期现实主义创作流变及批评研究、新媒体语境下文艺创作的现实主义流变研究、新世纪现实主义影视作品分析研究。
-
情关西游张怡微 著《情关西游》是一本关于《西游记》及其续书的学术随笔集,上编为“世道与末技”,下编为“虚无与情难”。作者写孙悟空好名的性格与未名的命运,超越的渴望与术能的局限,写他的虚无与情难,递迁与狼藉,眼泪与心魔。
-
静的时代镜像梁艳 著本书探讨了王宛平剧作“静”的特质,并对在这种特质中王宛平倾注给人物、故事的情愫进行了剖析,由此挖掘其深层次的原创意识与文化诉求。本书还结合王宛平的个人经历,研究其创作规律、写作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