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
-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教育研究李燕,吴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教育研究》首先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系统的解读,其中介绍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其次讲述了民间艺术、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等;之后阐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
中国少数民族事业发展报告丁宏,马金生 著本书从中国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出发,通过对少数民族各项事业发展的梳理,全面展示其成果、发展轨迹、政策导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意见和建议。本书体例在2015年、2016年、2017年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大事记四部分,为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完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协调发展和维护边疆地区长治久安等重大战略问题提供政策参考和咨询服务,同时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
城镇化进程中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研究田烨,李晓婉 著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各民族跨区域流动规模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传统的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逐渐下降,中心城市及发达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逐渐提升。《城镇化进程中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研究》以城镇化进程中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及其影响为选题,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各民族跨区域流动的规模、特点、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各民族的空间分布状况,从而探索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对我国未来的民族关系、民族工作、民族政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在深入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该书针对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产生的各种影响,未雨绸缪地提出了相关建议,从而为相关行政部门提供参考。
-
民族史文丛 2019年第1辑才让 周松 著《民族史文丛》为新集刊,由西北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主编才让,西北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学、藏学;执行主编周松,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国史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史、明史。本刊主要刊发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新学术成果,包括族别史、民族关系史、历史文献、艺术史、区域史、敦煌学、蒙古学、西夏学等学术领域。以民族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为主,提倡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为新时代的民族史研究提供交流平台。以中国境内的各民族为研究对象,以此推动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学术水平。创新之处主要反映在基于敦煌-吐鲁番、黑城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料的研究和立足于地方稀见文献的研究。第一辑文章有《史集?部族志?札剌亦儿部》小考、《四夷考?北虏考》与明代蒙古专题著述比较研究、弗兰克 ?亨利?司律思(1911-1983)的持续相关性:中国蒙古人的历史、明初经略甘肃之举措及其历史影响、柳中——元代畏兀儿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城、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林窟研究综述、藏译疑伪经《北斗七星经》与汉文本之对勘等。
-
民族政治辑刊青觉 著民族政治与多民族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简称“民治中心”)是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下设机构。为加快民族政治学学科建设,提升该专业研究生培养水平,“民治中心”着重研究新形势下中国的民族问题,探索世界各民族的国家政治认同与治理等。 “民治中心”根据前期规划决定出版《民族政治辑刊》丛书,由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该中心负责人青觉教授担任主编。《民族政治辑刊》第四辑考察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层次探究民族介入或卷入政治系统和政治过程时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选取了在民族政治学领域研究方面取得一定影响的、富有独到见解的文章。
-
中华传统美德一百句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务院参事室“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理念认识、目标定位、体系建构、产教融合、经费投入、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着内涵式、特色化发展的新使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坚定职教文化自信为根基,以文化育人、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现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融为一体为宗旨,组织编写了《中华传统美德一百句》,力求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并存,以传承经典、简明易学的方式推动职业教育系统普及、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一百句》精选上自先秦下迄晚清,涵盖文、史、哲等多个领域的一百句经典名句,按照自强、诚信、仁义、智勇、正气、孝慈、廉耻、礼敬、勤俭、中和十个修身德目分类。
-
图说中国诞生礼仪邢莉生育信仰不仅贯穿于求子的过程中,而且也贯穿在各种庄重神圣的诞生礼仪之中。人生中的某些重要环节几乎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人生礼仪,这种环节常取决于个人生理的发育和社会的认可,所以要遵循一定的礼仪模式。按照人生的不同阶段,人生礼仪可分为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丧葬礼。仅就诞生礼仪而言,其中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等一系列的内容。这反映了人对自身来源的不断探索,凝聚着人类对种族繁衍的殷切希望,浸透着善良的人性和一定的审美态度。《图说中国诞生礼仪》向读者展示的就是这样的图景。中国各民族的诞生礼仪与社会组织、信仰、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相互交织,积累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智慧、生活经验、医药知识、民间信仰等,折射出家族、宗族和民间组织的活动背景。因此,诞生礼仪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其自身的层面,而且还对民俗文化的整体具有重大影响。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集中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呼唤生命、重视生命、珍惜生命是中国人生礼仪的主题,它集中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命哲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财富和源泉。正因为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纲要)提出:“记忆对创造力来说是极端重要的,对个人和各民族都极为重要。各民族在他们的遗产中发现了自然和文化的遗产,有形和无形的遗产,这是找到他们自身和灵感源泉的钥匙。”
-
藏彝走廊地区古代人群类别称谓陈东 著,袁晓文 编《藏彝走廊地区古代人群类别称谓:分布及嬗变研究》将梳理工作分为两汉、魏晋至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六个时段。由于各主要人群类别称谓的出现与变化大体与朝代同步,故以王朝更替来作为各时段的界限,但划分时段过短又不利于观察人群称谓及分布的前后变化。将两汉作为一个时段,是基于两汉在王朝更替上虽有间断,但对“西南夷”地区的认识一直是处于相对持续和逐步深入的状态,且《史记》《汉书》《后汉书》在记载汉代史事上可相互补充。至于魏晋至隋作为一个时段的理由,《藏彝走廊地区古代人群类别称谓:分布及嬗变研究》已在第二章的开头部分做了说明,此不赘述。将唐宋作为一个时段主要有两点理由:一是因吐蕃对藏彝走廊地区的占领导致以“蕃”为标志的人群出现,这个过程大体形成于唐、宋;二是史籍中对于藏彝走廊区域另一大人群类别始终以“蛮”称之,而“蛮”之称谓在人元以后即发生改变。由于元代出现了许多新的人群称谓,但朝代相对短暂,明人在元代基础上丰富了对这些人群种类的认识与理解,故出于从一个较长时段观察称谓及其分布变化的考虑,《藏彝走廊地区古代人群类别称谓:分布及嬗变研究》将元、明作为一个时段。清、民国时期关于藏彝走廊地区的史料记载均相对丰富,特别是一些民国学者曾深入走廊中并开始参照西方民族学知识对走廊民族进行分类,对于走廊人群类别的认识与此前各时期相比均有着根本区别。鉴于此,我们将清、民国单独作为两个时段进行梳理。
-
公务员素质建设与求职指南宋允孚 编本书是有志于从事国际公务员工作的相关人士了解国际公务员体制,培养国际公务员素质和准备申请材料与面试的理想指南。全书由上下两编组成。本书上编分为两章,对国际组织和国际公务员做普及性论述:*章重点阐述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重要性、我国对国际组织的贡献等;第二章介绍国际公务员的分类、聘用条件、国际组织用人原则与招聘途径等。下编分为两章,对有志于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读者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第三章探讨国际公务员基本素质的培养,如联合国提出的三大核心价值、八项核心能力和六项管理能力,国际组织采用基于能力的招聘原则考核应聘人员,立志到国际组织的读者必须了解、掌握这些要求;第四章解读联合国及专门机构国际公务员的招聘办法、招聘程序、应试攻略,并提供相关案例。本书将中英文版本的《国际公务员行为标准》《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工作人员条例和细则》列入“补充阅读材料”,以便读者进一步了解国际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
-
凉山彝族生育习俗研究王美英 著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