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
-
一五一十陈学礼 著大糯黑村的村民日志,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毕林记录的,记录于2010年。一部分是李琳记录的,记录于2015年。毕林和李琳记录的村民日志,其内容主要是两块,一是关乎村寨内部世界的内容;一是关乎村民与外部世界之间交流交往的内容。随时令而展开的农业生产活动,村民内部协作关系的保持和维系,一年一度定时举行的民间祭祀活动,与村民的出生、成长、衰老过程紧密相关的人生礼仪,基本上构成了村寨的内部世界。学生离开村寨到镇上、县城上学,村民到其他村寨参加婚丧嫁娶活动,到村子写生、调查研究、开展项目、检查工作进展的外来者活动,呈现了大糯黑村与外界的互动关系。对于大糯黑来说,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一直没有断过与外部世界交往交流的关系。到大糯黑村写生的老师和学生,到村寨开展社会文化调查的专家学者,到村寨拍摄撒尼文化宣传片和纪录片的摄影师,到村寨吃农家饭体验乡村文化的游客,到大糯黑村实施项目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大糯黑似乎从来不缺。而且,大糯黑村在过去这些年中,还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名号,比如2004年大糯黑村被确定为云南大学少数民族(彝族撒尼)田野调查基地;2005年被列为民族团结示范村和阿诗玛文化生态旅游村,2006年被命名为省级彝族(撒尼)传统文化保护区,2007年被确定为昆明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昆明市文化旅游特色村寨、昆明市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村,2009年被列为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的学术考察点。
-
农村人口流动刘军奎本书将农村人口流动置于乡村发展和治理的语境之中,从代价视角进行分析与反思,通过对西北黄土高原一个村落的田野调查,以个案透视方式梳理了农村人口流动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展示了人口大流动时代农村个体、家庭及村庄之间复杂的影响关系。本书研究认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历史性过程,农村人口流动效应需要在“成就取得”和“代价付出”两个角度作全面看待。正视农村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筛子效应”,通过缩减弱势人群的流动代价,让其拥有更为健康的社会心态和理性行动的力量,既是消除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努力方向,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必然选择。
-
藏医外治放血疗法洛桑降措《藏医外治放血疗法》主要有七个方面的内容:1、对放血治疗医生的特别要求。2、放血器械的特点和消毒要求。3、需放血治疗和无需放血治疗的病人之间的区别。4、怎样选择放血的最佳时间。5、介绍各种不同的放血疗法。6、介绍可以放血的142处静脉。7、详细介绍怎样准确认识放血体部穴位和放血效果。该书是作者多年的临床实践,以及参考了许多的藏医孤本,内容丰富,易学易懂,很有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
-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惠及民生实证研究覃娟 著本书以广西民族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对广西库区、矿区、旅游开发区、生态保护区等资源开发区经济发展和民生状况,以及广西实施西部大开发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分析,通过系列实证性研究客观解释资源开发模式、利益分配机制、公共政策设计等对资源开发区经济和民生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合适的价值判断、利益让渡和制度选择,探索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如何惠及当地发展和民生改善,追求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在利于国家、区域发展的同时又惠及当地民生多赢目标的实现,以此推动和谐社会构建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繁荣发展。
-
流动的空间王越平 著云南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长期以中国西南研究为专长,本书即是以“变迁中的中国西南”为研究背景,以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处于现代性和优选化影响下的云南西北的丽江市以及边境沿线的河口县进行调查研究,从空间与流动的角度来呈现社会转型、文化变迁和国家化进程下这两个地方及其人群的日常生活。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以及对于流动性的关注,是近年来西方人类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而中国西南由于跨国间的交流与合作的增进,内地与边疆的市场体系以及社会联系的增强,都使得中国西南不再是内陆腹地、远离市场化的区域,相反呈现出与中国及世界其他地方一样丰富的空间形态和社群流动方式。本书将关注丽江出租车群体、河口县越南女工来考察其流动性特征,并探讨以“越南街”和白沙家屋为代表的中国西南的多样化的空间建构过程。中国西南研究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区域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历史过程以及频繁的社群流动使其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便成为学科研究的重点区域,亦产生出一批璀璨的成果。云南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长期以中国西南研究为专长,近年来在学生培养方面更进一步强调对此传统的兼容并蓄。本论文集便是师生们近年来对中国西南的人类学研究中较为很好的成果集成。
-
中国民族史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陈育宁 著《中国民族史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全方位、系统地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一主题,以探讨民族史学理论问题为主要内容,同时对西夏史、元史和地方史等展开研究。在史论结合的基础上,论述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主要特点及其基本规律,资料翔实,逻辑严密,观点新颖,论证充分,深刻分析了民族史学理论领域内的重大问题,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特点和规律,对中国民族史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
苗师通鉴5石寿贵苗族巴代的祭祀仪式由“写、画、雕、扎、剪、吹、打、舞、诵、唱”等形式组成,其主要的内容是诵功和唱功,而诵、唱的内容都是神辞。在具体的某堂科仪中,按其祭祀的场地、时间、原因、神名、诉求、等实际情况,将这些基本模式组合而成整堂仪式的科仪神辞。本册收载了“敬上熟酒肉”“送上熟酒肉”“拆坛”,共3种。在介绍具体的每种通用神辞前,都以“简述”的形式向读者进行简单的解读。本书具有重大的资料文献价值,对抢救苗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
独龙心语高志英,王焕瑜,李林高,陈永华,陈建荣 ... 著《独龙心语——迪政当独龙族村民日志》是首部由独龙族村民完成的日志,是2015年2月至2018年3月先后由李林高、陈永华与陈建荣三位村民完成的23万字的日志汇总。他们三人皆是迪政当村民,都得益于共产党的民族教育政策,都接受过学校教育,汉语流利,有不同程度的汉文书写水平,但人生经历与社会身份与兴趣爱好不同,因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下独龙族社会的全面。《独龙心语——迪政当独龙族村民日志》的完成,是基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育部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建立的“独龙族研究基地”。
-
云南边境少数民族民生改善的问题与对策张曙晖,张媚玲 著云南省边境线长达4060千米,有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在党的民生政策指引下,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持续实行了兴边富民、边疆解“五难”等惠民工程,民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受特殊自然环境及历史条件等方面的制约,云南边境少数民族民生改善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云南边境少数民族民生改善的问题与对策》以民生理论为基础,从民族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重要民生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展示了云南边境少数民族的民生改善状况,揭示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云南边境少数民族民生提供了依据。
-
少数民族发展蓝皮书丁宏,马金生 编本报告是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有关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2019年度中国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年度报告。本报告以相对扎实的调查资料为基础,由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三部分组成。总报告主要总结了2019年度中国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主要成绩,分析了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2020年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分报告对民族政策理论和实践、民族理论研究热点问题、民族地区脱贫减贫、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民族地区医疗发展、民族地区殡葬事业发展等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专题报告则主要围绕城市民族发展中的农民工权益、对口援疆和上海城市民族工作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分别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