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
-
四川藏族村寨调查简报孙华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了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单元。这里是世界的屋脊,是中国长江、黄河和珠江三大河流发源的地方,是贯穿中国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经过的地方。西南地区的腹地,也就是青藏高原东麓地区(包括藏东南、川西高原和滇西高原),被称作中国西南山地热点地区。该地区东为海拔很低的四川盆地,西邻高耸的青藏高原,从海拔几百米的河谷到六七千米的山脉交替出现。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这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这里是中国民族集中的地区,又是中国交通困难的区域,许多民族还保留着东部发达地区早已经遗失了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聚落形态、宗教礼仪和生产工艺,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是进行民族学、人类学和民族考古研究理想的区域。该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则成为所有这些历史和文化信息集中的一个个资料库,有待于我们去开启和利用。在现代化和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中国,许多西南边远地区的闭塞状况已经明显改善,村寨的文化景观也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这些,更需要我们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从业人员去迎接挑战,在当地人们生活水准提高的同时,努力保护好这份宝贵的遗产资源。西南地区山高林密,交通困难,古代的统一事业相对进行得较为缓慢。直到今天,西南地区还生活着中国族类多的少数民族,散布着星罗棋布的不同民族的村寨。这些村寨所在地区相对封闭,经济也发展缓慢,文化的演进还基本上沿袭着其千百年来形成的自然节奏,不像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那样,乡村文化景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西南少数民族所在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文化习俗异彩纷呈,其乡村文化景观也有着显著的不同。这种不同,集中地体现在其民族居住的村寨内。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村寨蕴涵着居住在其中的人们的大量社会、历史、文化和艺术要素,对我们认识中国多元一体的民族结构,研究这些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丰富和发展人类的文化艺术,促进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这些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乡村传播网络与共同体重建谭华本书从传播社会学、发展传播学、乡村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观照或方法论出发,进行一种跨学科视野的综合研究。该成果主要通过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中的传播行为和现象,揭示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外部影响因素——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日益频繁的城乡互动与文化传播,如何通过乡村共同体的自我转化策略,发展成为文化再生产的内生能动性机制,从而实现“传统的再造”,建构新的社会关系。通过乡村传播网络中的活动图式、内在结构、实践范围、行动逻辑,去探求少数民族乡村文化转型与重塑的规律性。
-
民族理论研究龚永辉,陈建樾,刘泓《民族理论研究(第二辑)》的作者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课题涉及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西方民族理论、全球化中的民族问题、台湾民族问题、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民族政策和法制等。《民族理论研究(第二辑)》的出版将进一步促进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世界民族研究成果的发布和学界间的深入交流,可以加强民族理论政策学科建设,汲取国外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为中国解决民族问题提供参考。
-
黎族作家文学研究曲明鑫在我国民族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不少优秀作品早已享誉海内外,为我国多民族的文学增添了光辉。各兄弟民族的作家文学以独特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我们党和国家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政策的指引下,创作空前繁荣,大放异彩,绚丽多姿,广为世人关注。海南黎族文学在我国文坛上也是独树一帜,可谓是一朵盛开的南国之花,创作了一批反映自己民族历史和生活的优秀作品。本书在对“黎族作家文学”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黎族作家文学创作的根源性、本土性特质、历史沿革与文化症候、观念与艺术趋化、话语气场与精神传承、多元融合的开放性与民族性等方面着眼,从不同侧面和纬度来探讨黎族作家文学的形态及其发展变化,并对特定的作家作品进行具体的审视和评析,以期从微观视角入手呈现黎族作家文学的本源特征。
-
祖荫博弈与意义建构许沃伦本书研究主体为大理白族“不招不嫁”这种婚姻形式,研究的重点是这种婚姻形式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在生计方式、家庭规模、家庭观念等不断变迁的背景下,“不招不嫁”这种婚姻形式从经历了从初出现不被接受到普遍被村民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招不嫁”与传统的嫁娶婚、上门婚之间不断冲突磨合的过程,是双方家庭不断博弈的过程,也是传统与现代的磨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主体的白族人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重构传统。紧接着围绕“不招不嫁”夫妻婚后双方家庭之间的无限博弈展开论述,涉及到“不招不嫁”婚姻形式中核心的婚后孩子的姓氏选择问题。对孩子姓氏的争执既是“不招不嫁”带来的结果,但同时也是人们尝试通过“不招不嫁”这种方式来解决双方家庭的继嗣问题,保证祖荫的延续。当然,“不招不嫁”也带来了比如家庭认同感的缺失、因孩子姓氏问题带来家庭不和等问题。
-
云南彝学研究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布依族传统婚宴歌韦芝秀贺明勇收集整理《布依族传统婚宴歌/布依族口传歌谣系列丛书》以布依文、汉文对照形式,分“礼节·开场、“劝酒·助兴、“对歌·狂欢”和“祝福·尾声”四个部分,汇集流传于册亨县布依族地区的婚宴歌二十余首。
-
布依族传统礼俗歌贵阳市花溪区民族事务局,贵阳市花溪区布依学会《布依族传统礼俗歌》为布依族口传歌谣系列丛书之一,《布依族传统礼俗歌》以布依文、汉文直译、意译对照形式,汇集世代流传在布依族聚居地区——贵阳市花溪区的布依族礼俗歌30余首,有《开朝门歌》、《迎客歌》、《敬酒歌》、《斟酒歌》、《分烟歌》、《宵夜歌》、《竖房歌》、《赞美歌》、《射太阳》、《造山坡》、《水淹歌》、《孝母歌》等等。
-
情有歌王玉贵刘衍芬王由鋆收集整理《情有歌:囊哨/布依族口传歌谣系列》以布依文、汉文直译意译对照,以七言句诗歌形式呈现,汇集世代流传在布依族聚居区望谟县、册亨县、罗甸县等地的布依族口传歌谣情友歌。包括《初识歌》、《相逢歌》、《探问歌》、《交友歌》、《信物歌》、《美貌赞歌》、《黑夜歌》、《灯油歌》、《等待歌》、《离别歌》、《喜爱歌》、《相思歌》等,以及附有两篇相关内容的链接论文《布依族情歌探析》《布依族古歌传承与创新管见》。
-
情友歌班光瑶,班丽萍收集整理《情友歌:夜间情歌/布依族传统歌谣系列》为“布依族口传歌谣系列·情友歌”之一这。采取布依文、汉文直译意译对照,以诗歌形式呈现,收集于流传在贵阳市布依族传统情友歌。《情友歌:夜间情歌/布依族传统歌谣系列》主要讲男女青年在晚饭后相约对歌的情景,男女双方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内容包括《邀约》《认友》《幻想》《动情》《思念》《分别》《逃离》《重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