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
逃离算法[英]菲比·V.穆尔(Phoebe,V.,Moore),[英]杰米·伍德科克(Jamie,Woodcock)增强了剥削的算法,难道不懂歧视吗?看似中立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如何一步步蚕食劳动者的生存空间的?被平台剥夺了话语权的劳动者,如何摆脱“算法领导”? 人工智能是一种看似中立的技术,但它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管理劳动力,做出聘用和解聘员工的决定。它在工作场所的普及让人以为,管理体系变得更加公平有效了。毕竟,算法是“不懂”歧视的。本书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工人生活的现实影响。本书认为,人工智能与资本主义下的大多数技术一样,掩盖了对工人的深度剥削。除了平台工作和零工经济,本书还探索了新近出现的算法治理形式和人工智能应用软件。这些软件通过新方式收集工人和消费者的数据,并将工资和工人代表置于掌控之中。但工人们并未屈从于“算法领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捍卫了自身的权利。
-
农村基层医疗资源配置、患者诊疗与制度创新研究黄滢基层医疗供给体制是关于医疗资源配置的社会空间覆盖问题,即如何覆盖全体社会成员中多数患者的医疗体制。医务人员、医疗费用或医疗技术,医疗资源本身就是经济资源,因此组织医疗资源的医疗服务体制是一种经济体制。本书共十章,主要内容是: 第一章概论,第二章是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三章是对相关理论的分析,第四章阐述了国内外农村医疗体制沿革与实践,第五章论述了农村医疗体制应遵循金字塔结构原理及农村基层医疗体制应遵循的客观规律,第六章是发达国家农村医疗体制的主要内容,第七章论述了发达国家农村基层医疗体制实践的经验启示,第八章阐述了我国农村医疗体制发展的三阶段和当前问题,第九章阐释了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第十章介绍了农村医疗体制的三个制度创新。
-
差异的中间地带胡晓昀“差异的中间地带”包含冲突和碰撞的一面,同时还含有包容性发展的学科取向。本书在思想传统上,以问题为导向,对社会理论和方法论的差异进行深入比较。同时,在社会与学科的实际互动中,关照当下“行政吸纳社会”的政策现实和学科交叉的整合性研究倾向,对新政策和原有社会条件间张力进行深入分析,为社会科学内部乃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借鉴做出积极探索。
-
从死刑台生还[日本]镰田慧就算是始于一次错误的逮捕,只要被警察和检察机关织的网抓住,我们的命运就会同曾经的死刑犯谷口繁义(财田川事件)、免田荣(免田事件)、齐藤幸夫(松山事件)、赤堀政夫(岛田事件)一样。没有不在场证明,又被长期拘禁起来,在密室里被持续审问,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抵住刑警和检察官的劝诱,恐怕只有体验过的人才知道。就我自身而言,说实话,我对自己的忍耐力没有多少信心。我之所以对冤案感兴趣,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可容忍的非正义,也是对人类最大的侮辱。与此同时,我也想揭露这个牺牲了国民的个人生活,却还佯装不知的国家机制。——摘自本书后记
-
中国大学募捐多机构协同形成机制研究刘黄娟本书采用社会网络互动的研究新视角,选用多机构间互动关系作为切入点和分析单位,解答了“不同性质三方机构如何合作”以及“大学募捐执行机构是否应该服务和听令于大学行政职能部门、遵循科层制逻辑”两个问题,给出了网络互动层面的解释,为社会网络理论增加了新研究情景,可为中国大学募捐提供实践指导。
-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翟学伟关于“人情”与“面子”,中国人似乎“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鲁迅语),然而它们是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基础。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本土分析框架,以此分析它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等各领域的重要影响,并寻求到一种与西方相关领域对话之可能。至于它们与“权力”如何关联,以往的社会学研究并未给出答案。本书从“关系”及其网络建构的特点出发,指出两者结合将形成“权力的再生产”,即指权力因关系会发生转移,导致一些原本没有权力者获得权力。总之,本书以社会学本土化的视角,在理论与经验两个层面,对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运行方式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针对一些学理问题与西方社会科学形成观照,较为完整地勾勒了中国社会之文化脉络与中国人关系运作的全景图,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此领域为构建中国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而做出的努力。
-
湖南强省会战略研究报告罗黎平,刘敏,湛中维等著本书聚焦“强省会”战略的重大理论研究与实施现状的多维比较分析。一方面,立足全国、落点湖南,本书重点阐述新时代“强省会”战略的制定逻辑、实施“强省会”战略过程中须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以及“强省会”战略的目标与行动框架。另一方面,分别从要素配置、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城市消费、重大平台、人才队伍、数字经济、城市就业、公共服务、城市文化、城市治理11个方面,全面分析湖南“强省会”战略实施的现实基础、优势与短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医患共同决策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魏艳著在医患共同参与新技术临床决策制定过程中,当患者与医疗工作者之间存在偏好差异时,如何使医患双方在决策偏好上弱化差异性、达成总体一致性,如何保证新技术在临床推广应用中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如何处理不同技术使用者的个人动机,进而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成为临床及卫生管理研究者和实践者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本书从离散选择实验设计入手,从医患双方视角寻找答案,遵循“评估工具设计-综合评估与现状分析-关键属性与问题识别-策略优化”的研究思路,聚焦医学新技术临床决策过程,选取代表性技术,明确医患双方属性偏好,识别关键属性与问题,构建“医生认可,患者满意”的医患共同决策模型,完善优化策略,进而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提供决策依据。
-
美国医疗的社会变迁[美]保罗?斯塔尔医学史是一部进步的史诗,但也是一个关于社会和经济冲突的故事,这些冲突围绕着新的权力和权威等级、新的市场,以及信仰和经验的新条件而出现。在本书中,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与公共事务教授保罗·斯塔尔不仅追溯了美国医疗保健现行制度和政策的起源,还追问了那些在发展中或自行消亡,或遭到废除,或受到阻碍的制度和政策的命运。对于关切不同的读者,他兼具结构性与历史性的分析都有助于阐明美国当前医疗体系的困境,甚至是普遍的医疗困境。
-
婚恋革命与家庭调适王会 著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婚恋问题涉及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定。本书不仅关注农民婚恋问题及婚恋行为本身,比如当下农村婚恋新模式、由打工经济带来的跨省婚姻、闪婚闪离问题等等,还关注婚恋问题产生的社会基础、内在成因、社会后果等因素。打工经济兴起与现代性进村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婚恋逻辑,传统婚姻中的归属逻辑逐渐被取代,个体主义开始主导农民的行动逻辑,个体意愿和利益考量越来越重要。本书认为,全社会要努力创造一种新的包容性、互惠性家庭关系,在迈向全社会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继续形成并保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合力,不断提升中国家庭的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