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
角色资源跨界增益的实现路径与模型研究袁梦莎,刘小浪著如今传统性别角色逐渐模糊化,“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开始发生转变,男女职员均需要肩负起赡养父母和照顾子女的家庭责任,员工身兼多重角色已成为普遍现象。本书关注工作家庭间多重角色参与的关系互动本质。从“互惠”交换视角,构建了角色资源累积与动态循环模型、工作—家庭角色资源跨界增益的路径模型、中国情境下工作家庭冲突/增益的资源耗损与获取路径模型。在理论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实证检验了支持型角色资源跨界增益与扩散的作用机理,为工作家庭界面管理和员工激励提供科学有效的分析工具。
-
北京体育蓝皮书石风华,郝晓岑,苏峻,刘忠心,朱宏《北京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22-2023)》是关于北京市青少年体育的第一本蓝皮书。本报告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数理统计、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近年北京市青少年体育发展进行全面、系统、有效的历史分析、现状调查和理论建议。研究在结构上分为总报告、体教融合篇、体质健康篇、竞赛活动篇和后备人才篇等四部分。报告认为新时代、新目标、新要求需要北京进一步夯实青少年体育发展基础、构建青少年体育组织网络、丰富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搭建青少年体育集训体系、升级青少年体育培训体系,深化体教融合,扩大后备人才培养影响力,引领北京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
-
棉纺织工人棉尘暴露对肺功能影响的研究石晶棉纺织工业工人面临的最主要的职业病危害是棉尘造成的急慢性肺功能改变,这些改变往往发展缓慢但对健康危害极大。本研究在对447名棉纺织工人进行25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内毒素暴露与工人肺功能改变之间存在5~10年的滞后效应,在工人彻底停止接触棉尘(暴露停止)后,棉尘对其肺功能仍有影响,暴露停止的时间与工人肺活量改变呈二次曲线关系,但肺功能下降速度会越来越慢,棉纺织工人急性呼吸系统症状的发病与近5年内的内毒素暴露有更大关系,棉纺织工人在内毒素暴露过程中存在健康工人效应。尝试了将改进的边缘结构方程应用于长期跟踪职业暴露的研究,探索了解决职工职业病防治理论研究的新方法。
-
人脸识别侵权风险治理研究陈瑞英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社会化应用场景最多、使用频率最广的产品之- ,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 -方面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使人们面临技术侵权的风险。本书主要研究在全球科技竞争加速和创新科技立法力度加大的背景下,我国应如何针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侵权致因和危害,回应社会需求,探索构建有效的立法治理方案,提高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全球人脸识别侵权治理贡献立法智慧和制度借鉴。同时,本书从技术本身的逻辑出发,从技术角度进行侵权防范研究,探讨构建人脸识别技术侵权防范的技术标准体系问题,以期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制度防范 技术控制的一元制系统整合方案,达到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和各主体权利保护的平衡,实现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目的,对丰富和完善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起到积极作用。
-
迈向新总体性治理吴侗新时代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发生了结构性转换,开始迈向新总体性治理。本书采用具体的总体性分析方法,从总体性研究视角出发,结合同时期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总体情况,将其置于中国特色的“政党”“国家”和“基层社会”关系中进行历时性和现时性考察,探讨新时代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总体性特色。这种新总体性治理本质是由“党建引领”“国家主导”,基层社会积极“协同”、共同参与,以此确保政党、国家和基层社会形成“同向聚合”,达到“同频共振”,实现“有效治理”的目的。
-
儿童保护制度与服务韦克难该书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影响儿童伤害的内外因素,尤其强调了监护人对于儿童权利的认知对于儿童保护的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多数人的儿童保护理念是严重滞后的;发现儿童自我保护的认知与儿童伤害有显著性的相关性;社区儿童受伤害环境变量对受访者家庭子女受伤害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家长对儿童保护组织认知的影响,说明了家长的儿童保护认知水平高低和社区环境最有可能影响儿童伤害程度。研究还发现,儿童福利与儿童保护覆盖面还存在相当的问题。对此,研究提出了必须建立儿童保护制度与服务体系。这个体系是在儿童优先原则指导下,以预防为主、预防为先的制度与服务体系,它以儿童为中心,强调人人有责,以家庭为依托,以社区为基础的保护网络体系。这个体系必须是政府应该承担主导责任,需要对儿童保护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儿童保护的法规政策,培养儿童保护的专业队伍,发展儿童保护的职业服务体系,有明确的儿童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服务的流程和内容:发现监测、接报评估、回应干预、回归安置。
-
魁阁时期村庄再研究马雪峰,张美川,苏敏本书是对“魁阁”时期六个田野点的再研究。1940年代初,一批受过系统训练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在云南的多个村镇中开展了系统的实地研究,带着他们的关怀、问题对这些村镇的基本状况做了系统的学术性呈现。差不多八十年后,本书作者们带着对前辈学者所关怀问题的理解,再到这些村镇去,看看这些村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书试图从经济生活、村落空间、社会组织与精神生活四个层面来呈现这些村镇社会结构的变迁,以期通过这种呈现,在一个较长的时段内把握中国基层社区社会结构变迁的基本逻辑。
-
城市逐梦杨胜利该书研究了产业转型升级中流动人口失业状况、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具体包括:分析产业转型升级中流动人口失业的发生机制;探讨流动人口失业特征和变动趋势;根据宏观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制度因素和微观的个人因素对流动人口失业的影响机理和群体差异,引入失业过程概念,基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人口流动视角,将失业预防与再就业两阶段联系在一起探讨应对策略。本书的内容分为三大块,即产业转型升级中流动人口失业现状和变动趋势;产业转型升级与流动人口失业的关系;流动人口失业预防与再就业促进机制研究。
-
活力中国王名,蓝煜昕,史迈本书以“活力中国”为主题,旨在基于实证研究,围绕激发社会活力和基层活力,解释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体制改革在实践探索中所形成的主要经验和模式,进而揭示其中所呈现的中国道路及其理论创新。本研究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基于前沿案例的观察和分析,对社会体制改革和治理创新领域的经验进行总结;二是在此基础上,考察社会组织体制改革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顶层设计和最新动向,关注其与地方实践的互动关系。
-
素锦的香港往事百合 著《素锦的香港往事》一书以素锦和妹妹素美(为信主及家人讳,对信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姓名作了处理)之间的真实通信为基础,讲述了素锦在香港二十年的日常生活以及期间所历经的悲喜。素锦是上海人,年轻时因家境贫寒,做了舞女。结识章先生后,在没有名分的情况下生下三个孩子。但章后来带着原配及孩子去了香港,素锦失去了生活来源。百般无奈之下,她于1956年只身赴港。三个孩子留在上海,由素锦的妹妹妹夫照顾。素锦在港省吃俭用,把钱源源不断地寄往上海。通过本书,我们能感受到素锦作为一个女人,一位母亲,在港二十年间的隐忍及煎熬;也能看到一位香港普通小市民对于生活和世事的种种态度,特别是对于香港1956年到1976年这二十年间的变化与发展的独特体会。这些书信虽是素锦的个人哀乐,但也反映了20世纪50至70年代香港底层百姓的生活;既是素锦个人生命史的片段,也是研究香港城市史的文献史料。本书对信札的呈现克制而恰切,读来历历在目,深受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