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
欺凌自杀[日本]镰田慧我四处走访自杀孩子的父母,是想了解那些受到欺凌的孩子的感受。因为被害者已经不在人世,我们无法直接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但是,通过多次去拜访那些受害者的父母,聆听他们的悲叹,将孩子逼至自杀境地,或者说是未能尽到挽救他们生命责任的当代学校,以及残酷凉薄的孩子们的世界,逐渐浮现在眼前。甚至于,这种将人欺凌至死的残酷,在事件之后还蔓延到受害者的父母,转变成区域对被害者家人的孤立问题。这简直超乎我们的想象。——摘自本书前言
-
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杨和义本论文集回应了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建设课程思政,如何完善课程体系,如何调整教学方法等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论文集收录的全部论文由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或最新的科研成果撰写完成。总之,本论文集能为法学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思政的实施、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调整提供初步建议。
-
数字社会治理唐斯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需要从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等方面着手。"数字社会”的研究国内尚不系统。本书拟从"数字信用”与"数字规则”两个全新的维度探究数字社会发展与治理。其中,"数字信用”既是数字社会构建的重要基石也是数字社会治理的"软规则”,"数字规则”更多从法律法规层面思考如何加快构建数字社会发展的"硬约束”,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适用于我国发展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治理体系,给出数字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提升未来我国在全球数字空间的竞争力。
-
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师晓娟全书构建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的理论框架,在分析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基础上,评估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耦合度,并通过案例研究进一步厘清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耦合机制与路径,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自治区新型城镇化的创新发展思路,最后提出相应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支持政策建议。全书主要包括六个部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理论、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西藏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与耦合度分析、西藏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案例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新型城镇化的创新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支持体系。
-
社会工作与群体健康服务研究吴燕 朱克 孙奎立本书的第一个创新之处,是对社会工作与各个群体的健康服务做了全面阐述。本书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论;第二部分为社会工作与老年健康服务;第三部分为社会工作与儿童健康服务;第四部分为社会工作与青少年健康服务;第五部分为社会工作与妇女健康服务;第六部分为社会工作与残疾人健康服务;第七部分为世界技能大赛对我国健康社会工作人才技能培养和评价的启示。从章节内容可见,本书针对各个群体进行了相当充分的阐述,可以帮助读者比较全面、完整地了解健康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这本书的第二个创新之处,是研究视角的突破。首先,本书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综合全面的视角来看待健康社会工作;其次,本书以群体健康服务为研究对象,以各个群体健康服务需求和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为研究内容,以优势视角理论、增强权能理论和“人在情境中”理论等多种理论为综合分析框架,突破以往群体健康服务问题的研究视角。这本书的第三个创新之处,是注重对健康社会工作实务可操作性层面的阐述。不同于其他理论性学科,在阐明必要的健康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健康社会工作实务更要注重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的具体分析,结合各个群体健康服务的案例,以帮助健康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顺利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以操作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有效提高社会工作实务的质量。
-
代价高昂的健康[美]马蒂·马卡里如今,大约每5个美国人中就有1人背负医疗债务,本该是基本权利的卫生保健,在美国却日益成为奢侈品:穷人看病贵、看病难,企业主负担重,利益相关方却赚得盆满钵满……医药行业如何从为弱势群体谋福利的助人行业,衍变成一座巨大的生意场?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外科医生、卫生政策教授马卡里游历美国各地,聆听现场故事并结合自身经验和研究,为我们揭开谜底。 为榨取高额利润,过度检查、诊断和治疗随处可见;价格欺诈、中间商、一系列捉摸不透的金钱游戏也正在为医疗泡沫添砖加瓦。作为卫生保健透明化的倡导者,马卡里从社会正义的角度理解“健康”问题,展开了对医疗乱象和制度不端的尖锐批评,参与医生和患者教育,深入思考如何控制医疗资源浪费,并带动医生团队为了患者的利益而采取行动。
-
单身女性[日本]雨宫处凛本书考察的对象是日本冰河期就业世代中的女性群体。作者根据“非正式员工”“中年女人的相亲”“生活的艰辛”“护理年老的父母”四个主题取材,采访了与自己同一年龄层、有类似境遇的多位女性:有人明知公司的“努力就让你转正”是谎话,只能靠自我麻木来坚持工作的人;有人生了病也享受不到公司的福利,只能眼睁睁失业;有人找到了男朋友,却因为无法接受自己要先为他送终的现实而打退堂鼓;有人追求亲密关系却几经挫折后放弃,决定与猫为伴度过终身;有人离开原生家庭,领着低保过着有些孤独却又不乏开心的日子;也有人拒绝消费主义裹胁,并在参与工会帮助他人维权的活动中找到了归属感……她们在泥沙俱下的时代洪流中或沉或浮,承受并对抗着日本社会中对女性的种种有形无形的歧视,也为记录当代东亚社会女性生存现状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证言。
-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王作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口老龄化程度更高、速度更快,参保人口收入较低、自我养老能力较弱,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未来几乎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财务收支平衡的压力。特别是,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保障未被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广大城乡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如果制度不能持续下去,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将无从实现,老年生活将无法保障。尽管由于公共财政承担了大部分支出责任,短期来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不会面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那么迫切的收支平衡压力,可持续发展问题亦不突出。但这是以较低的养老金水平为前提的。未来,如果进一步提高养老金水平不可避免地会加重收支平衡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在现有制度设计下将会转嫁给公共财政,影响其健康稳定运行。因此,无论是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出发,还是着眼于实现广大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权利与养老保障目标,抑或是避免对公共财政的冲击,实现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统筹,都应该关注和研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
创伤的帝国(法)迪迪埃·法桑 理查德·李森特曼本书倾向一种叙事风格,通过对媒体上的新闻事件、公共讨论等的记录以及文献的研究,对“创伤”进行一项人类学的考察。研究首先设定了一个不同于一般认识的假设:即“受害”不仅仅是一个结果和事实,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心理以及政治建构的过程。这涉及了现代社会道德秩序的再塑过程中,个体与社会、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等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创伤同时还是一套语言体系,是人对非人性事件的一种见证、再描述和抗争。本书从两条线索切入,一条是知识考古,对让-马丁•沙可、皮埃尔•让内以及弗洛伊德等人对于创伤的理论批判,以及美国911之后的“后创伤主义”的演变以及在法国的本土化。一条是把各种实证作为研究和讨论对象,包括20世纪60年西方社会的女性主义、精神健康,以及法国图卢兹2001年化工厂爆炸、巴以冲突、难民等不同的议程中各种行动者的表述,以及精神病科和心理医生等学科的介入进行研究。并认为创伤和苦难经历了后创伤主义后,已经使得“受害”已从一个单纯的心理创伤,通过这些再构过程,变成了一个政治主观性(subjectivité politique),并认为受害、苦难应该从一个道德经济学的视角去考察。
-
农民务工兴业百事通胡延华 李世超本书是“乡村振兴农民百事通系列”的一种。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外出务工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涉及农民群众生活日常生活中有关就业创业的方方面面,其中很多问题是经常会碰到但是又很难找到权威解答的。针对这种情况,本书分门别类,为农民群众普及外出务工、返乡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合同、劳动权益维护、创业利弊与选择、解决创业问题等就业创业方面的知识。本书普及的知识都经过专家审定,具备权威性。同时,与同类书相比,本书对问题的总结更全面,更到位,力求一本书在手,即可解答关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