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
一个寓沪青年的婚恋与生计曾晓祺、胡潮晖、吴铮强、申屠勇剑《一个寓沪青年的婚恋与生计——余光裕书信的日常生活史(1944—1947)》为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从事会计工作的青年职员余光裕与恋人、亲人、朋友之间来往书信的汇编合集与研究著作,书信共计172件,按照时间顺序,分为福民乳品公司、天赐药厂、乡居、空军、怡丰泰报关行五个阶段,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勾勒出余光裕事业与爱情发展的轨迹,还反映出动荡年代青年人面对的社会压力与命运抉择。讲述了当时青年在求职、婚恋及家庭方面的心理与喜怒哀乐,是研究近代江南社会文化的一份重要资料。这批书信不但是历史研究的珍贵史料,其书信内容本身也构成一段日常生活史的独特叙述。
-
以卤代耕李陶红本书以历史人类学的视野,关注明清以来的云南盐业社会。云南盐业社会以食盐生产为主业,形成了典型的“以卤代耕”社会,这有别于传统的农耕社会。“以卤代耕”的盐业社会除了食盐之外的柴薪、大米、铁器等诸多物资,需要周边区域供应。物资的流动依托滇盐古道来实现,滇盐古道及周边区域形成经济的共生形态,促成区域内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
财富的理性本质徐玖平本书是专门为广大青年读者编写的财经通识读本。本书站在商业文明的高度,通过问题导向式的逻辑演绎和知识介绍、启发探究式的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引导读者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领会金钱的社会价值和局限,认识财富的理性本质和变迁。亦从个人成长、商业文明进步及二者交互发展的角度,带领大家学习和领悟两大方面的内容:作为现代公民,认识财富的个人功用,养成日常生活应有的财经素养;作为创新创业人才,认识财富的社会功能,具备从事创新创业BI备的财经素养。
-
中国特色社会调查学研究水延凯 主编;江立华 副主编本书是一本围绕社会调查学的研究专著,全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研究社会调查的历史、理论和方法,创建中国特色社会调查学,推动社会调查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笔者试图突破西方把社会调查仅仅看作“方法”的局限,促使社会调查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丰富和完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全书体量较大,共分为6篇23章,分门别类地阐释了社会调查的历史、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社会调查的指导思想、社会调查的工作作风、社会调查的类型、社会调查的指标、社会调查的各种方法等内容。本书是关于社会调查学的研究专著,全书试图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调查学理论体系。因此,作者梳理了社会调查的历史脉络,尤其是中国有史以来关于社会调查的理论与实践,力图将中国特色社会调查学理论区别于西方社会调查理论。
-
经济与社会微观调查周晔馨,沈扬扬本书以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及相应调查数据处理为主要内容,主要针对经济学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相关方法与应用,具体包括抽样设计、问卷设计、社会调查的组织与管理、访员招募与调查团队建设、调查数据质量控制、数据管理、调查误差与处理方法等,此外,还重点介绍了中小型调查与网络调查、田野实验、国内外社会调查与数据,以及如何用调查数据做实证研究等。书中内容丰富且扎实,理论与实践并重,介绍了社会调查与微观数据处理的前沿技术,如计算机辅助面访系统等,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结合实际调查的经济学领域社会调查教材,具有一定特色,有助于读者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原理和方式方法,同时本书内容也适用于其他学科的社会调查教学与参考。
-
上海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汪泓《上海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23)》包括1篇总报告,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就业、生育与工伤保障,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4个篇章24篇分报告。本书回溯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进程,总结了上海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养老服务体系、全民健康体系和重大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等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本书还深入分析了新发展阶段上海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判了上海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上海进一步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方案,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贡献了“上海智慧”。
-
青少年蓝皮书方勇,季为民,沈杰本书是青少年蓝皮书的第九部,基于第11次调查数据和本领域专家学者的专项研究,对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最新情况进行了报告,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对有关区域的情况进行了专题报告。本书结合最新专项研究,重点对中国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网络社交、网络素养、网络文化等最新情况进行了报告。结合历年调查数据,分析了教师和家长两个维度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认知及态度变化。同时,对张家港市和广州市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现状做了深入研究报告。 本书还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研究发现:①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几乎饱和,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城市未成年人触网年龄整体早于乡村,手机是上网的主要设备;②未成年人用网集中在娱乐和学习上,短视频类应用网站最受未成年人欢迎;③未成年人“数字触角”极大延展,普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④未成年网民的职业理想取向集中,职业选择存在性别差异和认知固化;⑤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呈现城乡差异,职业规划折射出区域信息鸿沟﹔⑥未成年人使用的社交媒体平台逐渐从QQ转移至微信,自我呈现意愿下降,网络参与不深入﹔⑦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保持同辈和代际联系,数字“互哺”特征明显﹔⑧未成年人网络流行文化盛行,网络模仿现象突出,网络流行语被广泛使用,流行文化消费呈现社交化、圈层化特点﹔⑨未成年人更加融入数字生活,疫情加速未成年人向网络世界位移,使得未成年人触网、用网频率大幅上升;⑩未成年人云端沟通加强,更加关注社会热点,社会参与度提高。发现的主要问题∶①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仍存在城乡差距,区域之间信息差异明显﹔②未成年人用网的风险意识普遍不足,网络素养教育滞后于未成年人用网的现实需求﹔③部分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持续,影响其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形成﹔④家长和教师对未成年人上网的态度趋向开放,但保护和引导工作尚需更多配合;⑤未成年人用网相关政策存在一定的错位、滞后,已有规制手段效果尚不理想。本书的主要建议包括∶①重视区域信息差异,促进教育资源流通,弥合城乡数字鸿沟﹔②尊重未成年人网民作为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助力未成年人在触网用网中自我保护﹔③以制度完善和文化发展促进全民网络素养提升,建设未成年人用网友好社会﹔④加强技术保护,用好技术手段为未成年人用网有效地保驾护航;⑤敏感于时代变化,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政策规制。
-
街角[美国]大卫·西蒙,爱德华·伯恩斯西巴尔的摩,费耶特街与门罗街的街角。在这片被遗忘的角落,“美国梦”早已支离破碎到只剩噩梦。人们为毒品付出了难以想象的沉重代价。但与此同时,这里竟然还凝聚着希望、关怀和爱。《街角》真实记录了美国内陆城市巴尔的摩一年内发生的焦灼故事,主要围绕十五岁的迪安德尔及其破碎的家庭展开,追踪了一群为生存苦苦挣扎的边缘人,揭露了纷繁复杂的街角江湖,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粉墨登场。街角充斥着捕食者与猎物、毒品贩子和抢劫犯,还有喜忧参半的警察、手无寸铁的瘾君子以及无辜受害的过路人。这是一部记录美国内陆城市巴尔的摩一年内发生的街头犯罪故事的纪实作品,前所未有地捕捉到了一个大部分人都鲜少知晓的美国。仅仅通过一处街角,两位作者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执法警察、道德十字军以及福利体系在巴尔的摩这样一座内陆城市发挥的作用是多么微乎其微。《街角》带领普通读者深入到美国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了解那里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
极端主义J.M.伯杰 著,黄屏 译极端主义并非某一时某一地的特殊现象。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存在于骇人听闻的新闻里,社交媒体上的骂战中。它古老而常新,是人类社会中跨越意识形态与群族的一部分。本书作者J.M.伯杰从古今东西表现各异的案例中,澄清了极端主义的本质,解释了极端主义是什么、极端主义意识形态如何构建,以及极端主义为何会升级。伯杰表示,只有理解了极端主义,才能减少它对人类造成的巨大伤害。
-
一个人的老后上野千鹤子 著 ,张静乔 译一部分女性选择“一个人生活”,还有一部分女性经历孩子离开家、丈夫先走一步,被动地“一个人生活”,无论是哪种情况,后都是孤身一人。如何应对“一个人”的老后生活,是所有熟龄女性都要面对的人生大事。本书为即将或已经展开一个人生活的女性读者,送上妥帖指南。在哪里生活、怎样生活;和什么人交往、怎样交往;养老金够不够用;后卧床不起谁来照顾……本书围绕这些实用生活课题,从社会学统计数据、养老产业现状出发,结合众多女性前辈的成功“单身经验”,给读者带来全方位的生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