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
绿色发展视域下自然灾害的经济影响及其应对何爱平 等 著暂缺简介...
-
城镇化进程中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研究梁在,悦中山本书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系统地研究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教育期望、心理健康和教育投入等问题,从社会网络角度探讨留守儿童社交行为,以及留守儿童的霸凌问题;(2)将曾经留守儿童视为一个群体,与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进行比较研究;(3)使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提出了定义二代流动儿童回流的新方法;(4)关注留守经历对个人教育、健康和成年后的社交能力的影响,发现童年的留守经历确实会对个体成年后的教育、健康、行为等产生持久影响;(5)采用国际比较视角,把中国陕西的经验跟墨西哥的经验进行对比,获得了一些无法通过单一研究设计得到的结果。本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构建解释迁移行为的新理论奠定基础。
-
过劳死[日本]牧内昇平“过劳死”一词发源于日语,早从1980年代开始就广为流传。虽然已经过去30多年,但今天的日本依然有很多人被繁重的工作夺去性命。工作太辛苦的话可以休假,也可以辞职。刚开始工作身心状态良好的时候,你是可以看到这些选项的。然而,做出决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失去收入来源、不想让父母担心、没找到下一份工作,各种各样的理由会让你忍气吞声地干下去,于是过劳,视野越来越狭窄,不知不觉就窄到让人忘记了还有继续工作以外的选项。结果,没办法逃离现在的生活,会被“死了就舒坦了”这样的想法困住,让人失去正常的判断力。在你想着“哎呀,总能挺过去吧”的时候,不幸可能就在明天突然降临。本书是作者在《朝日新闻》刊登的过劳死案例特集的基础上,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1个案例,深度采访了这11个丧亲家庭,揭露了日本职场过劳死问题的真实情况。倒在工作岗位上的人究竟带着怎样的心情在卖力干活?他们后是如何苦苦挣扎的呢?被抛下的家人又会在怎样的阴影中度过余生呢?为何现在社会的过劳死、猝死现象越来越多?作者从医疗、法律概念、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案例讲述和现象分析,为世人贡献了这本还原痛心真相的纪实文学。
-
无序的用处理查德·桑内特 著;戎渐歆 译本书展示了西方现代城市 “有序”的社区是如何将人们固化的,这种固化扼杀了个人的进一步成长。作者解释了公认的秩序理想是如何在城市中产群体中产生乏味、狭隘和暴力倾向的行为模式的。他证明,大多数城市规划都是以同样的固化方式进行,并从具体和人性的角度说明了为什么这种方法没有解决也不能解决我们的城市问题。本书是对新的城市组织模式的探索,通过这种模式,城市生活可以变得更丰富,更具生命力。作者提出并具体规划了一个可以融合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无序”城市,以造就新一代的城市居民,允许社区改变和发展。
-
广州湾现场何杰本书是国内第一本撰写广州湾的专著。是一位新闻记者对“隐秘广州湾”历史的追寻,时间跨度从1898年法国租界广州湾到1945年广州湾回归,共47年。本书除运用中方、法方、越方档案史料外,还首次运用日方档案史料。特别运用历史当事人、知情人、目击者的日记,官方新闻报导等一手史料,寻找丰富的现场细节。本书亮点在于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湾的研究,提出了广州湾“国际通道”的学术观点。1937年7月7日,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广州湾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香港沦陷后,抗战物资通道随之转移,法国租借地广州湾成为抗战物资可自由出入的重要港口,有力地支持了中国抗战。当时天上有驼峰航线,地上有滇缅公路,海上便是广州湾通道。与此同时,广州湾还是通向抗战后方的重要通道。大批难民从广州湾前往重庆避难,各界精英、名流云集广州湾从事文化抗战,如夏衍、陈寅恪、高剑父、马师曾和红线女等。因此,在抗战史上,广州湾既是南方抗战的重要据点之一,对于保存岭南文脉发挥过重要作用,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中法关系的见证者之一。历史现场不应消弭在时代的更新中,它时刻等待人们再次走近。
-
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蓝皮书崔亚东 主编,叶青 等副主编本书由前言、《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蓝皮书(2023)》发布词、指数及评估报告发布词、世界人工智能法治发展综述、世界人工智能法治发展指数4.0、2022中国人工智能法治发展评估报告、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法治论坛观点精粹、人工智能政策与法律、人工智能法治理论研究、人工智能法治应用、人工智能司法案件分析、人工智能法治发展专题报告、人工智能法治发展专家访谈、人工智能法治发展调查问卷(含问卷分析)等部分组成,聚焦世界人工智能法治发展最新动态,搜集汇总各国有关人工智能法治发展的战略、政策、法律、重大理论研究、实际项目应用、典型司法案例等方面的最新资料。通过分析、评估,为专业读者提供客观、公正、准确的分析报告,全景式地展现2022年度世界人工智能法治研究的概况。
-
行动的力量李觉华社会工作是现代国家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国家实现社会保障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也是一套特殊的工作方法、一门专业学科。在我国,社会工作曾经在很长时间内被当作西方资本主义的工具而被排斥,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8年,北京大学等4所高校才重新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开始培养社会工作人才。而社会对社会工作的知晓,则始于2006年,中共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后,社会工作开始纳入社会发展的政策框架。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救援安置和灾后重建中,社会工作崭露头角,初现锋芒,公众才开始认识和了解社会工作。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里程中重要的战略,也是涉及国家未来发展、涉及14亿中国人民的重大公共事务。在这样一场上系国家、下关百姓的宏大社会运动中,社会工作自然不能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把“社会工作人才”纳入人才振兴范畴,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搭建“社会工作和乡村建设志愿服务平台”。2021年民政部提出在“十四五”期间构建完善县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乡镇街道社工站和城乡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室全覆盖。可以预期:当全国3.8万个乡镇、69万个行政村都有社会工作服务站(室)且有驻站社工开展服务时,社会工作能够给中国的乡村振兴增添多么巨大的推动力。社会工作在现代国家中既是公共服务内容,也是公共服务的工作方法。其扶危济困、助人自助、赋权增能的服务理念,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协调社会关系、链接多种资源、开展专业服务的功能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从制度上引入社会工作,体现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公益性、公用性和公众性,社会工作给村民们提供的是“服务”,社工们组织的活动是公益性质的、是平等的、是公众的、是可参与的。在《行动的力量: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回应与实践》的案例中读者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安龙村的品牌打造、广福村的林盘修复、古城睦邻帮扶、郫都的人才实训基地、战旗村的社区发展治理示范、新盛镇的在地资源活化、宝华村家庭农场所做的生态修复尝试……都可看到鲜明的“社工”色彩:赋权增能的理论导向、共情同感等工作能力、个案小组社区等工作方法,等等。这些案例在凸显社工服务专业性和有效性的同时,也展示了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深入乡村院落的社工服务不仅直接惠及老弱病残、妇女儿童等弱势人群,弥补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不足和短板,还通过“五社联动”动员聚集了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乡村振兴,实现了利国利民的双重效益。我国的乡村振兴才刚刚开始,社会工作也才起步,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社会环境中怎样界定社会工作的位置,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还处在探索过程中。举目世界社会工作领域,社工参与乡村发展虽然有许多可供借鉴的实务经验,但鲜有法律制度的先例。这也是中国社工的面临的现状:唯有开拓创新,砥砺前行,中国社工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社工价值,同时也为国际社会工作提供来自中国的经验。
-
县级职教中心服务乡村振兴五链合一融合行动模式研究刘华县级职教中心就是联系以上两个中华民族重要特征的典型教育类型,是我国为发展乡村、建设乡村的新的职业学校模式。县级职教中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乡村为主要社会形态的文明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以及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历史基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县级职教中心“因农而生”“为农而存”,“服务乡村”是其初心,“发展乡村”是其使命。因此,研究县级职教中心服务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我们申报了重庆市教育规划重点课题,《县级职教中心服务乡村振兴“五链合一”融合行动模式研究》就是该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县级职教中心服务乡村振兴“五链合一”融合行动模式研究》提出了县级职教中心服务乡村振兴“五链合一”融合行动模式,期望引导县级职教中心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同时促进县域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双发展”。《县级职教中心服务乡村振兴“五链合一”融合行动模式研究》围绕县级职教中心服务乡村振兴融合行动模式的结构研究、县级职教中心服务乡村振兴融合行动模式的实践机制研究两大主题,论述了县级职教中心服务乡村振兴的意义、现状、困境及对策,提出了县级职教中心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机制、“五链合一”融合行动模式,揭示了当前县级职教中心服务乡村振兴的运作模式、实践困境、实际成效及制约因素,建立了县级职教中心服务乡村振兴融合行动模式的框架体系,构建了县级职教中心服务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和行动模式,为县级职教中心承担服务乡村振兴新使命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为县级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模式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
-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华颖《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一书全面、客观地介绍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力求内容完整、简明扼要、资讯新颖。该书分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创立与演进、管理体制、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工伤事故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欧盟一体化背景下的规定等若干章节,为读者了解并理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高质量的蓝本,对中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笔流畅、架构清晰,整体逻辑性强,难易程度合理。
-
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罗文斌本书是基于作者长期对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作者从 2001 年开始关注民族文化旅游以来,每年花费不少于 3 个月时间深入民族地区进行人类学、民族学田园调查,并选择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十三寨、广西阳朔县作为跟踪观测点,作为考察、分析、研究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动态变化过程。本书正是基于这一研究范式,整理编辑了作者从 2005 年至今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通过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窥见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不断演变的历程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