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总论
-
胡愈之文集胡愈之著暂缺简介...
-
胡愈之文集(1896-1986)胡愈之著胡愈之一生写作发表的著作,散见于国内和南洋的各种报刊,除了少数几种出版过单行本,多未编集成书,许多文章用笔名发表,或者不署名,难以搜集齐全。现在从搜集到的五六百万字选出五百四十六篇,连同《莫斯科印象记》《少年航空兵》等书,约二百几十万字,编成六卷文集。《印度尼西亚语语法研究》因系专门著作, 本书只收录其序言。译文亦不在本书编集范围之内。所选录的文章,力求显示作者各个时期的思想、主张,为了保存历史原貌,本书在编辑时对所收的文字,一般不作变动,只校正文字脱误,并将与现行通用译名差别较大的外国人名、地名及其他专有名词,改用现时通用的译名。有关国内国际政治和文化(新闻出版、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论述,纪念文章,均按写作发表年月顺序编排,分五个部分:一、一九一五年—一九三一年(发奋求索),二、一九三二年—一九三七年(呼吁抗日救亡),三、一九三八年—一九四五年(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四、一九四六年—一九八五年(为了创立和建设新中国)。第五部分为散文和小说。
-
廖平、蒙文通卷刘梦溪主编;〔廖平,蒙文通著〕;蒙默编校近世学界“托古改制”、“疑古辨伪”之先导——廖平,是著名的今文经学家,康有为即深受其思想的影响。本卷收入其《今古学考》、《四益馆经学四变记》、《经学六变记》等代表作。传廖氏之衣钵的登堂弟子蒙文通,是开拓近世对古代民族、文化之体系研究方法的第一人,其学由经入史,释道二藏,莫不淹通而深自得于理学。本卷收入其《古史甄微》、《经学抉原》、《儒学五论》等代表作。廖平(1852~1932),原名登廷,后改名平,字季平,四川省井研县人,近代学者、经学家。早年研究宋学,后专研经学中的今文、古文。自称治学凡六变,以一变、二变影响较大。其代表作有《古今学考》、《知圣篇》、《辟刘篇》等。1903年因被劾为“离经叛道”、“逞臆说经”,遭革职。1911年,任《铁路月刊》主笔,支持四川保路运动。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后,任枢密院院长。1914年任四川国学学校校长,后兼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华西协合大学教授。一生著作甚丰,已出版的达140余种,主要的辑为《四益馆经学丛书》,后又增益为《六译馆丛书》。蒙文通(1894:1968),原名尔达,四川盐亭人,我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从二十年代起即执教于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成都国学院、中央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四十年代即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兼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建国后,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所研究员、学术委员。蒙文通先生在中国古代史及古代学术文化研究领域中,辛勤耕耘了一生,造诣很深,成就甚高。主要著作有:《古史甄微》、《辑校李荣老子注》、《辑校成玄英老子义疏》、《周秦少数民族研究》、《经学扶原》等。
-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刘梦溪主编;熊十力著一个民族的学术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光,特定时代学术精英的活动,往往蕴藏着超越特定时代的最大信息量。处在世纪转换之际的中国,迫切需要在鉴往知今当中,获得富有前瞻性的思考。肇始于1900年左右的中国现代学术,在方法上吸收了当时世界上流行的新观念,并开始中西学术的交流与对话。学者们在认定学术本身价值的基础上,产生了学术独立的自觉要求。从作为中国现代学术发端之重要标志的严复译著起,一大批学者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建构了弥久不变和与时俱新的双重品格,具有开辟意义和示范作用。这些经典著作,辉耀于中国学术璀璨的天穹,成为今日学子捕获学思灵感的重要源泉。本丛书将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胡适、金岳霖、顾颉刚、冯友兰、陈垣、李济、熊十力、鲁迅、吴宓、吴梅、陈师曾、张君劢、方东美、唐君毅、廖平、蒙文通、汤用彤、蔡元培、杨树达、余嘉锡、赵元任、钱基博、马一浮、郭沫若、太虚、杨文会、欧最渐、吕澄、傅斯年、董作宾、洪业、杨联 、罗振玉、陈寅恪等现代学术巨子具有恒在意义的经典之作萃集一起,既展示了中国现代学术足可彪炳百代的巨大成就,更为面向未来、企盼更大腾飞的中华民族提供获致理性通明的精神营养。为方便阅读,每卷前附有作者小传,卷后附有作者的学术年表及著述要目。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号子真,晚年号漆园老人,湖北黄冈(今团风)人,著名哲学家。熊十力自幼即与众不同,独具才思而又非常自尊、自信。他曾口出“狂言”道:“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令其父兄诧异不已。十六七岁时,他即四处游学,当他最先读到陈白沙的“禽兽说”时,忽起神解,“顿悟血气之躯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并从中领悟到人生之意义与价值。绝非是趋利避害、去苦就乐等外在满足,而在领悟人生之意义与价值,体识至大至刚之“真我”,以合于天地万物之理。这一觉悟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后的治学方向。幼时在家随兄读书,14岁从军,1905年考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在校期间,加入武昌“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反清革命团体,武昌首义后参加光复黄州,后赴武昌,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参谋。1917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后,决意专心从哲学研究。先后在武昌文华大学、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任教。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家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全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1932年,竭熊氏十年之力的煌煌巨作《新唯识论》(文言文本)出版,这标志着蜚声中外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的诞生。但此书一出,即刻遭到佛学界人士尤其是内学院师友之群起攻击。其师欧阳阅后痛言:“灭弃圣言,唯子真为尤”,措辞严厉。欧阳弟子刘衡如更著《破新唯识论》对熊氏其书进行系统破斥,指责他“于唯识学几乎全无知晓”,并指斥其书乃“杂取中土儒道两家之义,又旁采印度外道之谈,悬揣佛法,臆当亦尔”。熊十力自不甘沉默,立即应战,并著成《破(破新唯识论)》一书,对刘氏之斥逐一破解。他为自己辩护说,《新》著“义既远离唯识,旨亦上符般若”,认为自己非但没有离经叛道,反而是对佛学的维护和发展,与欧阳等人相反的是,蔡元培、马一浮等人却对此书推崇备至,评价甚高。蔡元培称熊氏乃二千年来以哲学家之立场阐扬佛学最精深之第一人。马一浮先生更在序言中将熊十力与王弼、龙树并提,称其学识创见乃超越于道生、玄类、窥基等古代佛学大师之上,真可谓推崇至极!
-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刘梦溪主编;汤用彤著;孙尚扬编校汤用彤先生字锡予,祖籍湖北黄梅,1893年8月2日(夏历六月二十一日)生于甘肃渭源,1964年5月1日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一。先生之学熔铸古今、会通中西,且不露斧凿之痕。誉其为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达此佳境之学术大师,实为公论。先生之成就实为今日学人必须攀援而又不易逾越的学术关隘。熔铸古今、会通中西的学术大师汤用彤,对举凡印度哲学、中国佛教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无不淹贯。传世之作《魏晋玄学论稿》与《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堪称其著作之双壁。本卷将其收于一秩,展示于今日之学人。
-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刘梦溪主编;鲁迅等著本卷收入的文艺论著有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及《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吴宓的《文学与人生》、《诗学总论》;吴梅的《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文人画之价值》。这些作品多为体大思精之作,是今日学人必须攀援而又难以超越的学术关隘。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黑暗世界的一盏明灯。自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起,他在从文的2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吴宓(1894-1978),字雨僧,又字雨生,陕西泾阳人,文学家,早期“红学”家。191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次年赴美留学,1921年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南高师、东南大学英语兼英国文学教授,并与刘伯明、梅光迪、柳诒徵等创办《学衡》杂志,自任总编,是“学衡派”代表人物之一。1924年8月离开南京,先后任东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四川教育学院、西南师范学院等校教授。他是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一人。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臣,江苏长洲(今苏州)人,近代戏曲理论家、教育家、诗词曲作家,历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学校教授。吴梅一生致力于戏曲及其它声律研究和教学,首倡“曲学”并施以教学实践,是学校戏曲音乐课的开拓者,培养了大量学有所成的戏曲研究家和教育家。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南北词谱》等。又作有传奇、杂剧十二种。对古典词曲也研究精深,有《霜厓诗录》、《霜厓曲录》行世。陈师曾(1876—1923),原籍江西省修水县,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师。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晚年得安阳出土唐志石颜其斋,又称安阳石室、唐不箷,因敬慕吴昌硕又称染仓室。其祖父陈宝箴为湖南巡抚,其父陈三立为晚清著名诗人,其弟陈寅恪是著名历史学家。曾留学日本,与鲁迅同学。回国后曾任职江西教育司司长,又先后受聘南通师范学校博物学教员、长沙第一师范教员、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中国画教师、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及女高师博物教员、教育部编纂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中国画导师等。他主张感情移入和画外功夫,作画讲创造、重生动、求意趣、师造化。他的英年早逝,曾让梁启超叹为“中国文化界的地震”。主要著作有:《中国文人画之研究》、《陈师曾先生遗墨集》(10集)、《陈师曾先生遗诗》(上下卷)、《染仓室印集》、《染仓室印存》、《中国绘画史》等。
-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刘梦溪主编;张君劢著;黄克剑,王涛编校《新儒家思想史》一书,系张君劢以英文结撰而成。1952年,张氏旅居美国后即发心撰述是书,历时11年全书告竟。1957年,是书英文版上册在美问世,6年后英文版下册付梓。书中要点曾译为中文陆续在香港《人生》杂志发表,1980年8月后始由程文熙着手将全书译成中文。程氏译稿后经江日新校订,于1986年2月由台北弘文馆出版社出版印行。是书所谓“新儒家”,乃相对于先秦原创性儒家而言,是指生发流变于中唐韩愈以迄晚清曾国藩间大约一千年之久的儒学新思潮。作者审慎而详尽地考辨这一始终涵淹着道统认同却又不无新精神创发的思潮的嬗演,意在为文化危机中的现代人提供一种儒学再度复兴的历史启示。本卷编选是书,系据台北弘文馆出版社所出是书之中文版。张君劢(1887—1969),名嘉森,字君劢,一字士林,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笔名君房,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宝山区)人。近现代学者,被部分学者认为是早期新儒家的代表之一。主要著作有:《中西印哲学文集》、《新儒家思想史》、《思想与社会序》、《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等。
-
黄侃、刘师培卷刘梦溪主编;黄侃,刘师培著;吴方编校黄侃,系章太炎弟子,在中国文学、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多有创获,著名学者范文澜、陆宗达、程千帆、殷孟伦、潘重规等均为其后学。本书选入其《文心雕龙札记》、《说文略说》、《声韵略说》、《音韵》等传世之作。刘师培,是一位有着多方成就的著名学者,在经学、小学、文学等方面著述宏富,是清代传统学术之继往开来者。本书收入其代表作《中国中古文学史》及论文十五篇。黄侃(1886-1935),字季刚,原名乔馨,字梅君,后改名侃,又字季子,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中国现代语言文字学家。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35年月10月8日殁于南京,年仅49岁。黄侃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他重视师承,但不墨守师说,常以“刻苦为人,殷勤传学”以自警。虽是名声赫赫之学者,且身体虚弱,仍致力学术而不倦,“惟以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发愿50岁后才著书。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多有创见,自成一家。在音韵学方面对古音作出了切合当时言语实际的分类。晚年主要从事训诂学之研究。黄侃著作甚丰,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等数十种。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中国现代经学大师。1904年在上海与章炳麟交游,倾向革命,著有《中国民约精义》,抵制专制。后来与章炳麟发生龃龉,脱离革命派,参加筹安会,为袁世凯阴谋称帝效力。1917年,蔡元培聘他为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1919年11月20日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钱玄同等搜集整理,计74种,称《刘申叔先生遗书》。他继承《左氏》家学,又善于把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来,其对开拓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贡献极大,成果也很丰硕。
-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刘梦溪主编;梁漱溟著;梁培宽,王宗昱编校被誉为“文化中国的象征”的20世纪中国出思想家梁漱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位兼怀佛教信仰的儒学宗师,是20世纪儒学新乐章的指挥者和演奏者,是现代学术史上新儒家的第一位代表人物。本卷主要收入他的三部代表性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将西方哲学、印度佛学和儒学熔为一炉,使中国古代儒学在社会政治的层面上拓出新的前途;《中国文化要义》反映了对中国社会史、文化史的认识,其动机是“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作于晚年的《人生与人心》是其一生哲学研究的最后结晶,是几十年重构儒学的最后的系统表述。<
-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刘梦溪主编;金岳霖著哲学天才金岳霖,以他人少有的逻辑头脑和建构知识系统的能力,走上以逻辑分析为基本工具进行哲学研究的道路,建立起以知识论为骨架的分析哲学体系。中国传统学术里最缺乏逻辑学,中国传统哲学中缺少的是知识论,因此,金岳霖的哲学格外引人注目。本卷收入的《论道》,其原创性思想之丰富,在中国现代哲学中罕见其匹,被贺麟称为“一本最有独创性的玄学著作”。另一长篇代表作《知识论》系统地讨论哲学认识论,是其哲学体系建立的标志。《论道》。金岳霖1937年开始在长沙临时大学时开始构思《论道》的写作,1939年完成书稿,稿本被重庆教育部学术评议会评为中国学术著作二等奖。据冯友兰回忆,此书原与冯友兰的《新原道》并列评为第一,因第一名只有一个名额,故金岳霖的《论道》名义上降为第二。1940年9月,《论道》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贺麟在1945年写成的《当代中国哲学》一书中称《论道》“是一本最有独创性的玄学著作”。1985年,商务印书馆将此书重新排版再印。这里采用的是1985年商务印书馆版。《知识论》。金岳霖很早就开始构思他的知识论思想。早在抗战以前,他就发表了《休谟知识论的批评(限于Treatise中的知识论)》(1928年)、《内在关系和外在关系》(1930)、《论手术论》等文章。这些文章的基本思想后来都包括在《知识论》一书中。金岳霖正式开始写作《知识论》是1938年在西南联合大学教书时期。1940年,书稿完成,在一次躲避空袭中,手稿丢失。于是从1941年开始,凭记忆重新写。说是重写,实际上是重新构思。书的部分章节,如《归纳原则与将来》、《自然》、《思想》等,曾先后在《哲学评论》上发表。金岳霖(1895—1984)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生于湖南,浙江人。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14年考取官费留学生,192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1年到英国学习,1925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55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现设立有金岳霖学术基金会。著作主要有:《论道》、《知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