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总论
-
冯契文集冯契著暂缺简介...
-
冯契文集冯契著本书系《智慧说三篇》的第三篇,主旨在于讨论化理论为德性,所涉及的主要是价值论问题。统贯全书下基本观点是:人类的自由,就在于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认识的辩证法贯彻于价值论领域,便表现为在创造真、善、美等价值的活动中,培养自由人格的德性。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四章从社会实践的观点出发来阐明人要求自由的本质,以及它如何通过评价和创作而展现于价值领域;后六章分别考察文化各领域(神话、哲学、科学、道德、艺术等)的价值理想,再综合起来讨论真、善、美统一的自由境界和人类走向这一境界的道路。真、善、美以及功利等价值构成了统一的价值体系,认识的辩证法贯串于其中,最主要的是两条: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天与人、性与天道的统一;而劳动则是这两个统一的桥梁。合理的价值体系的原则包括:自然原则与人道原则在自由劳动基础上达到辩证统一;人的本质力量,亦即理性与非理性(情、意)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和集体精神互相促进,以达到个性解放和大同团结相统一的理想目标。人类在创造文化的同时培养自己,提高了自身的价值,并形成自由的人格。
-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刘梦溪主编;胡适著;陈平原编校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其《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得风气之先,在专史方面开新建设的文学,是建立规范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此外,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研究中国章回小说,都开一代新风。本卷收入《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戴东原的哲学》及文学论文十一篇。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其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在学术上,他最大的影响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病逝于台北。
-
胡愈之文集胡愈之著胡愈之一生写作发表的著作,散见于国内和南洋的各种报刊,除了少数几种出版过单行本,多未编集成书,许多文章用笔名发表,或者不署名,难以搜集齐全。现在从搜集到的五六百万字选出五百四十六篇,连同《莫斯科印象记》《少年航空兵》等书,约二百几十万字,编成六卷文集。《印度尼西亚语语法研究》因系专门著作, 本书只收录其序言。译文亦不在本书编集范围之内。所选录的文章,力求显示作者各个时期的思想、主张,为了保存历史原貌,本书在编辑时对所收的文字,一般不作变动,只校正文字脱误,并将与现行通用译名差别较大的外国人名、地名及其他专有名词,改用现时通用的译名。有关国内国际政治和文化(新闻出版、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论述,纪念文章,均按写作发表年月顺序编排,分五个部分:一、一九一五年—一九三一年(发奋求索),二、一九三二年—一九三七年(呼吁抗日救亡),三、一九三八年—一九四五年(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四、一九四六年—一九八五年(为了创立和建设新中国)。第五部分为散文和小说。
-
胡愈之文集胡愈之著暂缺简介...
-
唐君毅卷刘梦溪主编;唐君毅著;黄克剑编校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宾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唐君毅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接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曾就读于中俄大学、北京大学、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青年时代颇受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学术的影响。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任过江南大学教务长。1949年起香港,与钱穆、张丕介等创办新亚书院,并兼任教务长、哲学系主任等职。1958年与徐复观、牟宗三、张君励联名发表现代新儒家的纲领性文章《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受聘为该校首任文学院院长和哲学讲座教授,1967年任新亚研究所所长。唐君毅学问渊博,学贯中西,对中、西、印哲学思想无不尽心钻研,尤用力于中、西、印三大文化传统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主张以“道德自我”的观念立论,通过人生体验、文化意识和道德理性的探索,来考察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神。认为应该在哲学体系的基础上,由“道德自我”而扩大为人的生命主体及整个心灵的活动,用以涵盖一切知识与学术文化,建立一个以儒象形上学为核心的、更为广大和融通的哲学体系。他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为理论基础,吸收佛学的“唯识无境”的思想,提出了“心通三向九境”说,所谓“三向”,即心灵生命先朝向客观境界,其次朝向主观境界,最后朝向超主客观境界;所谓“九境”,即客观境界中所见的或所表现的个体界、类界、因果界,主观境界中所见的或所表现的时空界、意义界、德行界,超主客观境界中所见的或所表现的超时空界、真法界、性命界。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儒家孔孟的精神为枢纽而形成的,是“依天道以立人道,而使天德流行于人性、人伦、人文之精神仁道”(《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而以仁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始终具有无限的统摄性和宽容性,不同意经近百年来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国文化已经全线崩溃的观点,提出应以中国文化为主,吸收和统摄西方文化的精神。唐君毅一生的著作甚丰,主要的著作有:《道德自我之建立》、《心物与人生》、《人文精神之重建》、《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哲学概论》、《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等。
-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刘梦溪主编;冯友兰著;胡伟希编校自觉建立自己哲学思想体系、影响遍及世界的现代大哲学家冯友兰,为中国之硕儒,三史六书代表其学术成就。三史是《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即《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贞元六书”。本卷将“贞元六书”悉数收入,并收入论文八篇。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论文)、《一种人生观》、《人生哲学》、《中国哲学史》(上、下),以及合称“贞元六书”的《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这些书共同创造了一个影响极大的庞大的哲学体系:新理学体系。解放后,冯先生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先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又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阵营里的中坚。
-
严复卷刘梦溪主编;严复著以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给知识界带来巨大激动与兴奋的严复,是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思想的人,他以直接译介、输入西方学术思想成为启蒙派新学的第一号人物,他的翻译,是中国现代学术发端的一个重要标志。本卷除《天演论》外,还收入他翻译的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及穆勒的《群己权界论》,及论文十三篇。严复(1854—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今闽侯)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传播社会学的先驱者。1866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1877年被派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其中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回国后,严复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总办,并从此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他的译著既区别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1897年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1906年任复旦公学校长。1908年任审定名词馆总纂及资政院议员。1912年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刘梦溪主编;康有为著;胡刚编校将传统今文学趋于政治化新学的康有为先生,是清代今文学派的集大成者,晚清新学的第一号人物,体用一致的西方论者。本卷依定稿或修正的时序,选入其代表作《实理公法全书》、《教学通议》、《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和《我史》等五部,可作为其思想学说衍化过程的段落表征来对待。书前小传,编校者用力颇多,所述生平均可靠。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今广州)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早年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后来在龚自珍、魏源以来“今文派”经学和西方资产阶级“新学”的影响下,不断讲学著书,成为19世纪后期中国政治学术界的一个领军人物。他先后7次上书,请求变法图强,其中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的“公车上书”最为有名。他与梁启超等人一起创办《万国公报》,建立强学会,发行《强学报》,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1898年与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戍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其后思想日趋保守,遗老气味日重,已不足观也。主要著作《康子篇》、《新学伪经考》(陈千秋、梁启超协助编纂)、《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欧洲十一国游记》、《南海先生诗集》、《广艺舟双楫》等。
-
胡愈之文集胡愈之著胡愈之同志一八九六年九月九日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一九一一年后,入绍兴府中学堂,受到鲁迅先生的熏陶。一九一四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当练习生,刻苦自学。他接受了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一九一九年在上海参加了声援五四运动的斗争,并在《东方杂志》连续撰文,提倡科学和民主。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创建了上海世界语学会,介绍俄国和其他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胡愈之一生写作发表的著作,散见于国内和南洋的各种报刊,除了少数几种出版过单行本,多未编集成书,许多文章用笔名发表,或者不署名,难以搜集齐全。现在从搜集到的五六百万字选出五百四十六篇,连同《莫斯科印象记》《少年航空兵》等书,约二百几十万字,编成六卷文集。《印度尼西亚语语法研究》因系专门著作,本书只收录其序言。译文亦不在本书编集范围之内。所选录的文章,力求显示作者各个时期的思想、主张,为了保存历史原貌,本书在编辑时对所收的文字,一般不作变动,只校正文字脱误,并将与现行通用译名差别较大的外国人名、地名及其他专有名词,改用现时通用的译名。有关国内国际政治和文化(新闻出版、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论述,纪念文章,均按写作发表年月顺序编排,分五个部分:一、一九一五年:一九三一年(发奋求索),二、一九三二年:一九三七年(呼吁抗日救亡),三、一九三八年:一九四五年(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四、一九四六年:一九八五年(为了创立和建设新中国)。第五部分为散文和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