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读物
-
追寻远古的信息王红旗著暂缺简介...
-
大母神(德)埃利希·诺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译关爱和培育,或者敌视和毁灭,在著名分析心理学家埃利希·诺伊曼所写的这本划时代著作中,大母神是被作为人类心理的一个原始意象来加以探索的。在本书中,利用仪式、神话、艺术及对梦与幻想的记录,他考察了自史前时期以来这一原型在许多文化和时代中是被如何加以外在地表现的。通过大量叙述性的段落和艺术品——从旧石器时代的石雕到爱泼斯坦和摩尔的雕塑——的复制物,诺伊曼显示了女性是被如何加以表现的,表现为女神、怪物、门、柱子、树、月亮、太阳、器皿和从蛇到鸟的各种动物。在研究这一系列既安详又具有变革性的形象中,诺伊曼分辩了作为生命养护和恐惧这双重来源的对“母性”的普遍经验,一种基于增长的意识的辩证关系,为孩子所象征的经验。
-
爱的使者萧潇编著基督的圣徒并不在遥远的天边,并不是虚无飘渺的传说,他们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他们像每一个人一样,有“七情六欲”,遭遇过各种磨难和坎坷,经历过许多诱惑和挑战。本书中再现了他们的生活。
-
圣经(德)维尔纳·克勒尔(Werner Keller)著;林纪焘,陈维振,姜瑞璋译19世纪中叶以来,在中东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不断地印证着《圣经》中记载的人物、事迹、城郭乃至历史沿革。所有这些激动人心的发现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使人们认识到:《圣经》不仅是关于拯救人类的故事,同时也是一本关于真正发生过的事情的书。《圣经》被西方人称为“万书之王”,她对西方文化、历史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那么,《圣经》到底是怎么来的?书中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难道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吗?阅读《圣经:一部历史》,将会使您对所有这些获得一种了解。
-
穆罕默德王俊荣,沙秋真编著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出身麦加古来西部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七世纪初,他开始在麦加传教,要求信教者信仰唯一的真主安拉,伊斯兰教徒都是兄弟,不分部落,这有利于阿拉伯的统一。他的说教后来集录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伊斯兰教开始时受到麦加城商业贵族的反对,害怕它会影响他们的政治权势和得自集市贸易的经济利益,因此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带着少数信徒出走到麦地那城(麦地那是“先知之城”之意),这一年后来作为伊斯兰教纪元元年。穆罕默德利用麦地那农民、手工业者贫民的力量在此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组织了武装与麦加商业贵族展开斗争。630年穆罕默德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为政治宗教领袖。穆罕默德承认卡柏古庙黑陨石为伊斯兰教的神物,卡柏神庙改为清真寺,保留了麦加贵族宗教和经济利益。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公元632年穆罕默德死时阿拉伯半岛已大体统一。 本书两位作者均为精通阿拉伯文的女学者,先后两次赴阿拉伯国家深造,并多年从事伊斯兰教研究,成果显著。更可喜的是,沙秋真同志是位回族穆斯林,该书的出版是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共同研究伊斯兰文化的结晶。 本书既以资料翔实、叙述严谨、语言生动突出了穆罕默德深沉克俭、渴求真知和思索人生的个性,又以阿拉伯文化特有的美好传说和宗教预言描绘了他作为先知的传奇色彩,使其具有伊斯兰文化内涵。全书通谷流畅,面向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更望广大穆斯林读者首肯。
-
释迦牟尼郑孝时编著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族人),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为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又被称为佛陀(觉者)、世尊等。 其生卒年代,北传佛教根据汉译《善见律毗婆娑》中“出律记”推断为公元前565-前486年,南传佛教则作公元前624-前544年或公元前623-前543年。 传说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其父净饭王,属刹帝利种姓。其母为摩诃摩耶。从小在宫中生活,娶妻后生有一子。 据说他深感人世间生老病死的苦恼,不满婆罗门祭司及其梵天创世的说教,29岁时在月夜乘白马出家修道。开始遍访名师。后在苦行林中苦修6年,悟到苦行不能达到解脱,转而前往菩提伽耶,在菩提树下禅定“成道”,证得诸法实相。随后在鹿野苑开始传教,为阿若侨陈如等五人萱说“四谛”、“八正道”等道理,称之为“初转法轮”。此后云游四方,度化了许多弟子,影响逐渐扩大。八十岁时,在拘尸那城附近的婆罗双树下入灭。弟子们整理出他的言行说教,通过几次结集,成为经,律,论“三藏”。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
诗与禅程亚林著本书力图按照两位美学大师提示的思路在佛、庄、玄、禅、诗这个大系统内考察诗与禅的关系。力图在将佛、庄、玄、禅、诗还原为具有普遍性的心理体验的基础上,理出一条自觉的审美意识发生和发展的线索。这里有印度佛学的知性思辨、宗教意志与庄学天人合一观、玄学适意会心人生观的冲撞和融汇;有禅学对超然心态的高扬;也有诗人审美自觉的发生发展以及审美理解的建构。尽管文史决不那么井有然有序,但也决不是那么杂乱无章。由于它总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下以追求人的自由为轴心向四处辐射、 展开,我们就有可能把握它发展的基本脉络。当然,进行这项工作既带给人“寒树依微远天外,乱流明灭夕阳中”的困惑和惆怅,也带给人“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的喜悦和快慰。看来,文化也只能也总是那么调皮地伴随着每一个苦苦地思索它的人。
-
耶稣文庸编著耶稣(也称为基督,意思是王或弥赛亚)2000年前生于以色列。现代文明把时间分为公元前(即基督前)和公元(即主年)的纪年方式来纪念耶稣的诞生。耶稣30岁以前是个木匠过着犹太人的传统生活。当时以色列全境都处于罗马皇帝恺撒的独裁统治之下,包括耶稣出生的伯利恒和成长的拿撒勒。 耶稣三十岁以后开始教导众人,行神迹,并被记载下来。但他从来都没有远行到距离出生地200英里(大约320公里)以外的地方。耶稣在三年的时间里一直尽力保持低调,但他的名声还是传遍了全国,引起了设在以色列各省执政掌权的罗马官员和犹太领袖(宗教律法师)的注意。
-
心经的人生智慧(释)济群著本书在“人生大智慧”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创作的。笔者试图用生活解释佛法,用佛法指导生活。从而使我们感觉到,佛法并不神秘、深奥、遥远,而是非常现实,它就在生活中,就在我我们的举头投足。生活中有了佛法,就会充满安祥、宁静、自在,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经便不同”。
-
宗教精神(俄)梅列日科夫斯基著;杨德友译本书是梅列日柯夫斯基在晚年撰写的两位宗教改革大思想家——路德与加尔文的传记。但是,本书不是传记体小说,而是传记体的神学论著。它体现了一种宗教精神,也反映了作者的宗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