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读物
-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陈先达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在存在论的高度上阐释了马克思的生产、劳动、资本、现代和历史等概念。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科学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
《近思录》集校集注集评程水龙撰本书将历代包括朝鲜、日本有关《近思录》的重要的和有代表性的校勘、注解、评语汇集成书,借此可以全面了解《近思录》的流传和影响、阐释史。此书原列入后期资助丛书,今改版重出。
-
意识的宇宙(美)杰拉尔德·,M·埃德尔曼,朱利欧·托诺尼本书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的全面的意识理论。这一理论对于意识的*基本和*普遍的性质**次提出了一种科学的认识。这些性质是经验的私密性和整体性,同时又有无穷多种不同的意识状态,穷及人们记忆和想象之所能。究竟用什么样的神经过程才能解释会产生这样数量巨大的统一的意识状态呢?这种能力是今天的计算机所远远达不到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埃德尔曼和托诺尼运用了近代神经科学的全部知识和思想,从迄今建立过的*大的脑计算机模型,直到检测当我们意识到或并不意识到某个刺激时脑活动中实际发生变化的新实验。他们的这些论点是建立在由埃德尔曼在他的三本里程碑式的书籍——《神经达尔文主义》、《拓扑生物学》和《有记忆的现在》——所提出来的根本思想之上的,这些工作把达尔文主义的原理应用于脑的发育和心智产生方面。这一开创性工作的结果对有关意识的许多传统思想提出了挑战:意识过程不断地和很大一部分脑中的各种各样的无意识过程相互作用;意识过程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脑区,而有赖于许多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这些相互作用并不彼此雷同,而极富个性。本书中的这些思想强调了每个个体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它们对于哲学和我们有关我们自己的认识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
何为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德)亨利希·迈尔《何为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 》是政治哲学名家迈尔的新著。作者积十余年精读讲授之功,以西方政治哲学史及其根本问题为背景,以对尼采著作整体的熟玩和对尼采研究的了解为基础,重新解读尼采谜一样的诗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作者认为,扎拉图斯特拉既有哲人的一面,又有先知的一面,或既有认识者的一面,又有立法者的一面。这两方面有着难解而复杂的关系,《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全书就运动在这两方面所构成的张力之中。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形象正是这一问题的化身。作者反对只重视前三部而低估第四部的惯常做法,认为第四部是全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者疏通文脉,理清关节,集中关注这本书的核心问题,关注作者尼采的意图,以及由这一意图所决定的全书迷宫般的线索和构造。
-
浮山遗韵钱斌 编《浮山遗韵:方以智研究寻迹》内容分为八个部分。“生平篇”和“附录·方以智年谱”主要介绍对方以智生平的研究;“思想篇”重点在方以智的生活和政治理想;“著述篇”选取了学术界对方以智著作的一些考证;“哲学篇”介绍方以智的哲学,特别是对其易学思想的研究;“三教篇”着重介绍学术界对方以智晚年“三教合一”思想的研究;“科学篇”以学术界对《物理小识》的研究为主;“通雅篇”介绍当前对《通雅》的研究情况;“艺术篇”介绍方以智的书画和诗歌。
-
老子学集刊王中江《老子学集刊》由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主办,面向海内外道家、道教研究者,对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老子学、道家、道教展开多方位、多视角的探讨,明道立德,法真贵朴。每年出版一辑,每辑有一主题。
-
船山悟道肖立建,林新华《船山悟道:一位思想家的行与思》以对王船山的人生和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24个生活地点为主线,通过实地探访和史料佐证,清晰展示了其“从入仕报国梦到抗清救国梦再到学术兴国梦”这一思想变化的轨迹,把这些地点连接起来,就是一幅脉络清晰的“王船山思想地图”,填补了王船山行迹研究的空白。《船山悟道:一位思想家的行与思》挖掘了不少珍贵史料,语言通俗易懂,既有一定的学术性,又有可读性,适合王船山思想研究者及普通读者阅读。
-
休谟道德哲学研究胡军方《休谟道德哲学研究》以情感为视角研究休谟的道德哲学,从情感到道德情感,以此为基础进入道德理论与具体德性的论述。休谟的道德哲学,回应了他那个时代的理论问题,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提出了他对于伦理问题的独特看法与观点。休谟的道德哲学对以后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休谟道德哲学中注重情感的理论特征,也可以和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伦理进行理论对话。通过这些对话,可以加深我们对于自身伦理传统的理解。
-
道教身体观陈霞人的身体是人与生俱来、自然拥有的,具有神圣性和极高的不可取代的价值。道教追求“长生久视”,特别看重身体,并发展出深刻的关于身体的思想,以及提升生命质量的养生实践,提出了“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两臂重于天下”,“天地大人身,人身小天地”,“天地宇宙,一人之身”,“身国同构”,“身国同治”,“我命在我不在天”等观点,围绕着身体来思考个体、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道教身体观:一种生态学的视角》从生态学的视角,梳理和阐释道教身体观,并对当代的自然生态思想、政治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等议题进行回应。应对危机也会带来契机,当人们从道教中寻找智慧时,道教也在从其他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便更有效地回应当代的全球问题,为自己赢得新的发展机遇,焕发生机和活力。
-
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什么是哲学 》雷克斯·巴特勒《什么是哲学?》的秘密就在于,这本书和它的主题、它的发生、它的评论都同时呈现在一个交互且不可分割的生成之中。这也就意味着它们每一个都不先于另一个,也都不能给出决定性的言说。正是出于这个理由,《什么是哲学?》这本书将永远向未来开放,德勒兹与加塔利将之定义为“一个从不终止,总是在产生之过程中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