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读物
-
菜根谭 全本暂缺作者《菜根谭》由夏荷莹,唐文秀译注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王杰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研究对象,以从事哲学、美学、文艺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学者为读者群。
-
脑海中的声音(英)查尔斯·费尼霍(Charles Fernyhough)著当阅读这句话时,你是否听到了自己脑海中的朗读声?不论是在演讲台前整理发言时,还是在超市货架前回想购物清单时,这种“脑海中的声音”都时刻陪伴着我们,偶尔还会转化为语言,令我们脱臼而出。我们脑海中的声音变化多端,它时而友善,时而幽默,但也可能使人愤怒,让人惊惧,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对于某些人来说,这种声音似乎来自外部。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是精神病患者。人们通常所说的“思考”往往是指对意识多重声音的接收和表达。实际上,这种声音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内部言语”,它是一个聆听自我,与自我对话的复杂过程。内部言语的作用或许比我们认为的更加重要,它能够帮助调节自身行为,激励我们采取措施,甚至让我们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研究内部言语可以丰富我们对自己及周围世界的认识,帮助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大脑如何运作,进而找到治疗幻听等精神疾病的有效方法。《脑海中的声音:自我对话的历史与科学》是对内部言语的广泛审视,是对思考之本质的深入探索。心理学家查尔斯费尼霍通过详述大量的原创案例研究,阐明了语言和思想如何在意识中交织,揭示了脑海中声音的谜题,以及这些声音如何与创造力联系起来。在提供科学见解之余,费尼霍同时佐以引人入胜的文化元素,利用文学艺术领域中出现过的实例唤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得以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这一问题。基于前沿的科学理论、新的“对话式思维模型”,以及先进的神经成像技术和其他突破性技术,费尼霍为揭秘脑海中的声音写下了一本客观而叉迷人的指南,也改变了我们对所谓幻听者的诸多误解。
-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70年谢伏瞻《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7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系》围绕马克思主义著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建学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等九个专题,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分析探讨了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特点、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全面总结了基本经验。《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7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系》既有翔实的资料,又有客观的评析;既有历史的梳理,又对各学科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有见地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虚位之体张慕良《“虚位”之体:刘宗周“慎独”哲学研究/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学科建设丛书》以刘宗周“慎独”思想为中心对其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分析了刘宗周哲学本体观念的逻辑特质、“慎独”思想形成的文化基础,以及刘宗周与王阳明之间的学术关系,回答了刘宗周思想在宋明理学时期的定位问题。
-
意识瑜伽(印)尼萨格达塔不二论哲学被喻为人类思想皇冠上的明珠,尼萨格达塔是现代不二论哲学*重要的两位大师之一。本书为尼萨格达塔学说*为成熟和精要的体现,主要阐述了意识和*者的关系。在建议人们努力履行好职责的前提下,他为真理的探索者们指出了一条认识真我,发现生命本来面目之路。对自我的认识是智慧瑜伽中*为本质的部分,同时代的拉玛那善于教导通过质询来认识真我,而尼萨格达塔则是直指心性。困扰量子物理学家的意识之迷,在这里成为了与你关系*密切的事。但,意识就是你吗?
-
亚当 斯密的思想之旅(英)尼古拉斯·菲利普森(Nicholas Phillipson)著,晏智杰 编《亚当·斯密的思想之旅》是一部精湛的亚当·斯密传记。尼古拉斯·菲利普森以全新的方式、精妙的文笔及渊博的学识,精心描述了亚当·斯密的思想历程——追踪了亚当·斯密一生的生活和工作场所,及其学术和教学活动主线,引导我们重温了亚当·斯密非凡的人格魅力。再现了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催生亚当·斯密思想体系的精神、智力和商业背景,以及他穷尽一生精力所撰述的两部鸿篇巨制——《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卜的整个过程及其伟大目标。以翔实而令人信服的史料,从独特的视角指出了亚当·斯密不仅仅是“经济学之父”和“伦理学之父”,而且还是“人性科学之父”,其体系除了经济学和伦理学之外,还包括哲学、逻辑、修辞、美学、历史、法律、政治等。这一到他去世之时仍未完成的宏大任务,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伟大的学术项目之一。亚当·斯密作为苏格兰启蒙运动乃至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活动家,他的理论和思想体系,不但改变了爱丁堡的历史进程,而且在随后的工业革命到来后,还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在当今世界经济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让我们重新回归亚当·斯密,再一次重温他的思想体系的伟大目标:物质进步并不是这种进步本身的终结,而是让人类变得高尚的一个必备条件。
-
佛与他者龚浩群序言导论:现代社会的宗教生活 宗教与民族国家建构全球化时代的宗教与社会变迁东西方社会语境中的宗教个体化上编:佛教、他者与民族国家建构佛与他者:现代泰国的文明国家与信仰阶序的建构国家与民族整合的困境:二十世纪以来泰南马来穆斯林社会的裂变 中编:泰国的佛教改革与社会运动佛使比丘与当代泰国公民-文化身份的建构社会变动之林:当代泰国公民身份的重构 下编:泰国中产阶层的个体化与禅修实践身心锤炼:泰国城市中产阶层的修行实践与身体技术宗教双符制:泰国城市中产阶层修行实践中的语言、空间与文化亲密安住于当下:泰国城市中产阶层修行实践的社会机体论分析结语:宗教中的他者与文明 附录:文化间性与学科认同:基于人类学泰国研究经验的方法论反思后记
-
康有为《论语注》思想研究曹润青《康有为思想研究》是针对康有为《论语注》的专题研究。康有为身处晚清政局动荡的大背景下,目睹国破、种灭、教亡的严峻危机,在经世济民的使命感召下,他重新审视儒家经典,融摄旧学、援用西学注释《论语》,对之进行富有时代气息的诠释和解读,赋予传统儒学思想以近代性格,折射出康有为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救治时弊之方的努力。《康有为思想研究》注重刻画康有为思想的经学基础及学术渊源,凸显其思想的体系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康有为学术思想研究的富点。同时,康有为在《论语注》中彰明进化、文明、平等、自由、人权等价值,积极对传统思想进行转化,这一思想取向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德国观念论的终结(德)瓦尔特·舒尔茨《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谢林晚期哲学研究》初版于1955年,是瓦尔特•舒尔茨的教职论文。在本书中,舒尔茨对谢林晚期哲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认为晚年谢林对于理性与绝对者的关系进行了更彻底的也更艰涩的思辨,谢林晚期哲学绝非一种基督教哲学,而是纯粹的、正统的、继续向前推进着的、以“主体性的自我建构”为基准的观念论哲学。相对于德国观念论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了峰点的传统看法,他在本书中声称,德国观念论正是在谢林晚期哲学中才达成了最终的形态。谢林晚期哲学中强烈地表现出了理性永远无法把握它的前提和根基,而这也最终宣告了德国观念论这一思想范式的终结。在本书的最后,舒尔茨还继续讨论了谢林晚期哲学的自我中介的范式在克尔凯郭尔、尼采和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回响,试图对谢林那为人所忽视的晚期哲学做出更精准的历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