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
-
美是上帝的名字阎国忠著比较文学与文化丛书。本书在中世纪神学美学方面可以说是一部原创性的专著,作者阅读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得出了书中的大部分命题和结论。书中分六个阶段,分别介绍了16位经典人作家的生平及美学思想,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同时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和评论。本书揭示了中世纪神学美学的渊源和逻辑发展的过程,富有思辩论,对当代的美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见证基督(英)约翰·斯托得著;刘庆荣[等]编译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现今各种书籍如洪流般从世界各地的印刷机上流出,而我却还要写这本书?请允许我坦率地告诉你们,在我写作的过程中我的心里一直想着我的读者。他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宗教读物有兴趣的朋友们。宗教在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了几千年,它不仅是一部分人的信仰,而且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人类的文化。所产自然有许多读者对宗教发生兴趣。他们也许只是把《圣经》当作众多历史书籍中的一册,但他们渴望获知这本被数十亿人传诵的书究竟写了什么?另一类读者就是基督徒。有的也许刚信主,没有什么宗教背景;《圣经》对他说是一本尚未打开的书——一块没有勘字过、没有被绘在地图上的领土。有的是信主多年的教徒,他们天天虔诚地诵读《圣经》,然而有一天他们忽然发现,他们渴望真正明白那些流传数千年,碾转被译成多种语言的字句。《圣经》是谁写的?何时、何地、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它给人什么启示?把它宣布为“圣书”,或一本特别的书,一本“上帝的书”,有什么根据?应该怎样读这本书,怎样理解它?这些问题问得很好,必须给予回答。《圣经》内容广阔,我们几乎没有人能把它全部涉猎;《圣经》含义深邃,也很少有人能以测透。对基督毫无价值的认识使我们贫乏。今天,有些人在谈到基督时,仿佛他是一支注射器,可以随身带在衣袋里,每当我们感到心烦意乱时,就给自己注射一针,然后便到幻想中去旅行。但信仰不能被人使用或摆布。为要充分理解《圣经》,就必须了解《圣经》所产生的环境,即上帝把基督耶稣赐给我们的环境。上帝是在特定的地理、历史和宗教环境中把基督差到人间的。说得简单一点,上帝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犹太历史中的最重要时期),以某种特定的事实为基础(《圣经》渐进启示并永久记录的事实)把基督差遣到一个特定的地点(巴勒斯坦)。因此在下面的各章里,我要讲到《圣经》的地理、历史、宗教、它的权威性以及对《圣经》的解释。这样才能够真正读懂《圣经》,了解基督耶稣,而且还能与别人分享他的荣耀与完美。
-
致外省人信札(法)巴莱西·帕斯卡(Blaise Pascal)著;姚蓓琴译全部信札大致可能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析块由第一至第四封信札组成,主要介绍了阿诺尔和耶酥会之间围绕上帝的恩宠和自由意志的神学争论。帕斯卡设计了一个对于双方争论甚感兴趣却一无所知的人,热情而天真地在他的詹森派和耶酥佳士朋友们之间穿梭往返,试图从他们各自的语言中了解他们的神学争论。第五至第十封信札,帕斯卡笔峰一转,向那位外省人“描述一下那些好心的耶酥会士的道德观”。主要对埃斯科巴等一批耶酥会士的决疑论者作了激烈的批评和尖刻的嘲讽,指出耶酥会道德观所依据的一些基本原则要对当时道德废驰、世风日下、信仰淡薄的社会状况负责行。本书前言《致外省人信札》虽然是一部论战性作品,却是帕斯卡相对完整的一部著作,其罗辑严密、思路清晰、文采飞扬、行文直白,文章布局寓诙谐、变化于庄重、严谨之中,为世所公认。有学者评价帕斯卡是法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之一。确立了现代法国典雅语体散文是不为过的。帕斯卡的文名以《致外省人信札》和《思想录》为巅峰。20世纪80年代末,有何兆武先生翻译的《思想录》问世,90年代初陈宣良、何怀宏等翻译出版了《帕斯卡尔文选》。今《致外省人信札》又与读者见面。如此,帕斯卡在哲学和神学方面的著作基本上都有了中文译本,有助于读者全面地领略三百余年前这位法国天才的文采和思想。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
-
协同书(德)马丁·路德,(德)菲利普·梅兰希顿著;逯耘译本套书共有三册,它们不仅是对于基督教教义的论述,更是一部路德与梅兰希顿等人探索神的心路历程,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神人之间的本应有的和睦关系。“在第二个千禧年(主后1000年至主后1999年)里,最重要且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事件是什么?”本年末,一些有名望的美国学者对此题目进行了调查,他们得到的结果是:马丁·路德(主后1483年至主后1546年)在欧洲所发起的教改运动当被列为首位。的确,这位16世纪德国圣经学教授的发现,改变了基督教布道的中心点。对于那些历代渴望在《圣经》里寻求真理和光亮的人们,路德所传达的信息是不容忽视的。路德对于《圣经》真意的发现,源于圣灵的启示、对神的信赖、刻苦的研读经文,和他本人信心的突破。他曾经是至善论者,但是软弱和各种罪的欲念使他认识到人是无法靠自身而达到至善之境界的。这些经历促使他到《圣经》里寻求神的爱、饶恕以及那在福音里的基督的安慰。使用最新的解经法,路德对希伯来文的《旧约》和希腊文的《新约》做了详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神在两约中所显示的对人无条件的大爱、怜悯和慈悲。这信息使他醒悟到神爱世人,基督为我们的救赎而受难、复活,以及人只凭着信而称义的真意。路德本人的经历还使他悟到:神使罪人死、使信他的人活的事实。对于解释《圣经》,路德和他的跟随者则遵循两个基本的原则:律法(神的命令和对人类的要求);福音(神的应许和人通过信赖基督而得到的赦免和救赎)。路德确信神是造物主,他的话语创造了万有(《创世记》第一章);他确信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真理和恩典都是由他而来的(《约翰福音》第一章);他还确信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以及神的义是本于信,止于信(《罗马书》第一章第十六、十七节)。路德对于《圣经》的新发现,得到了广大的教牧人员和平信徒的支持,加之新印刷术的发明,为传播路德的思想提供了便利条件;而这一切终于使对世界有着深远影响的教改运动拉开了序幕。16世纪,路德的后继者以其学说为基础,编写了《路德教会信仰总集》这本书,以表明他们对自己信仰和信心的理解与认识。五百多年以来,此书为世界各地追求真理和信心的基督徒们提供了亮光与帮助。几年前,提摩太温格尔特教授和我重译了此书的现代英文版,这位宗教伟人的言行再次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我是多么欣喜地得知此书将被译为中文出版;而能为此书的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又使我感到非常荣幸。相信这本深受欧美读者喜爱的...[更多内容]
-
圣经故事多雷版画插图集(法)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e)插图;张延风编译''''图书,须有图,本书堪称此谓;其接通西方文化传统母体——《圣经》之灵气,借多雷版画艺术的思之运力,为我们铸造了理解西方思想文化的艺术通道。这本书包含了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版画家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Doré,1832-1883)为《圣经》绘制的230幅原版插图。多雷善于表现人类的崇高精神和描绘史诗般的圣经故事,这使得他的这本《圣经故事多雷版画插图集》达到了无法超越的境界,被公认为“左图右史”的绝配之作。''''
-
神学研究(德)艾伯林著;李秋零译在现代学理与社会的处境中,基督教神学所面对的是一场多元化的危机。这主要见于内在的多元化(神学分科之间的区分)与外在的多元化(神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对话)。神学研究遇到了一场定位危机的袭扰。由于通向构成神学事业的惟一性和整全性的道路受到阻挠,神学的对象领域和任务领域被分裂和瓦解为个别事物的一个混乱聚合体。<
-
天使的传言(美)贝格尔(P.L.Berger)著;高师宁译本书是朗朗书房·历代基督教经典思想文库中的“天使的传言”。语言乃思想文化之容器,基督思想之品质超逾民族性,形态却偎依于民族语言。故基督思想既具普世性,又具民族语言的思想个性。基督思想历近两千年语程,迄今仍在诸民族文化言路中伸展,成为世界性文化之重要结构要素。《天使的传言》于20世纪60年代末出版,90年代初又再版。事隔二十多年后,贝格尔对自己的旧作一字未改!我们今天仍深深地感到了作者对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命运之忧患意识。本书关注的是在当前形势下神学思考的可能性。它将询问这种思考在今天究竟是否可能,如果可能,应采用何种方式。如果评论家们能对当代的宗教状况达成什么共识的话,那就是超自然者从现代世界隐退了。这种隐退可以用这样一些戏剧性的说法来表达;“上帝死了”或“后基督教时代开始了”。
-
反基督(德)尼采著;陈君华译欧罗巴思想译丛·第一辑。尼采是西方文化史上最伟大、最独特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有的思想都是建立在对基督教的深刻批判的基础上的。为了帮助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尼采对基督教所做的批判,作者直接从尼采德文版全集中编译了这部《反基督——尼采论宗教文选》。该书的编译者长期从事尼采研究,译文忠实可信,圆润流畅。在欣赏尼采独特的哲学思想的同时,也可以间接领略到作为“歌德以后最伟大的德语语言大师”的尼采的神韵。
-
无形的宗教(德)托马斯·卢克曼(Thomas Luckmann)著;覃方明译在我们这个时代,个人的自主存在似乎已经变得成问题了。现代社会对个人生活历程的影响是什么?一个人以什么方式才能维持他在这?簧缁嶂械淖灾鳎砍擞肷缁峥蒲Ю砺鄣墓亓猓庖晃侍庖泊卸缘贝死此稻咛宥羝鹊囊庖濉8鋈嗽谏缁嶂械拇嬖谖侍馐且桓觥白诮獭蔽侍猓缁嵫в氲贝说墓亓饕醋陨缁嵫Ф杂诶斫飧鋈嗽谙执缁峤峁怪械拿说奶剿鳌?托马斯·卢克曼(1927~ )系当代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卢克曼生于斯洛文尼亚,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和因斯布鲁克大学,在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后在纽约社会学研究院、法兰克福大学、康斯坦茨大学等任教。其代表著作包括《现实的社会构造》、《无形的宗教》、《生活世界的构造》等。本书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关于宗教与现代社会问题的权威著述,其主要论点是:在现代社会中,宗教已从“有形宗教”即以教会为制度基础的信仰体制转化为以个人虔信为基础的“无形宗教”。卢克曼的宗旨是要建立一种与韦伯的“失魅”命题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社会”理论截然不同的现代性学说。
-
死·永生·上帝(德)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著;孙周兴译现代人已经不再相信永生,不再相信一种永生对死的克服。但无论在何处,只要死本身没有以一种直接形式而被给予,只要死之邻近仅仅是作为一种偶尔浮现出来的、合乎判断的知识而被给予,那么,在那里,关于在永生中克服死的理念必然会渐趋淡薄。现代人不看重永生,这主要是因为,它根本上否定死之核心和本质。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是德国著名基督教思想家,现象学泰斗,是现象学价值伦理学的创立者,知识社会学的先驱,现代哲学人类学的奠基人。舍勒的思想博杂多方,研究遍及伦理学、宗教哲学、现象学、社会学、政治思想、形而上学和哲学人类学等诸多领域。舍勒的许多重要著作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本书包括两篇舍勒的信仰现象学遗著: 1.《死与永生》讨论现代人的信仰问题为何现代人不再信仰固体的永生。在附录中,舍勒还讨论了哲学和神学的一般关系。2.《绝对之域与上帝理念》提供了现象学的上帝理念论方案,基本论题是以传统方式提出来的,即不带启示前提的哲学能否证明启示意涵;传统的自然神学以亚里土多德—阿奎那的理性主义为证明工具,这种证明遭到康德的毁灭性批判。在本文中,舍勒则从批判康德出发,在现象学的立场上尝试重建自然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