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
-
永在至圣者阿利斯特·麦格拉思 著永在至圣者是谁?麦格拉思用类比、比喻、故事等不同方式,引导读者认识这位宇宙的创造者、救赎者,并阐述这种认识对于生活的意义。
-
拿撒勒人耶稣阿利斯特·麦格拉思 著本书讲述了历史人物耶稣的生平和工作,作者结合有趣的个人经历、精彩的例证,清楚地阐述了耶稣的身份、作为及其意义,带我们走近这位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
宗教与历史陶飞亚 著本辑共收入15篇文章,分为主题演讲(2篇),文本、思想与诠释(4篇),舆图、书籍与文献(4篇),人物、礼仪与文化交流(5篇)四个版块。1.主题演讲刊载了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主任、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李天纲教授的两篇演讲文稿。两位教授分别以提纲挈领的方式介绍了中欧之间的书籍、文化传播。2.文本、思想与诠释栏目,中山大学梅谦立教授对卫方济《中国哲学》有关“天”的属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上海大学肖清和教授以马若瑟《三一三》为中心探讨了三一论思想及其发展源流,复旦大学蒋硕博士对珍稀文献《狮子说》的底本进行了考证,中南大学谭杰博士详细梳理了晚明时期西方文艺复兴伦理学在中国的译介情况。3.舆图、书籍与文献栏目,分析了艾儒略刻印的地图、北堂藏汉文古籍,信仰与家谱编修之间的关系、利玛窦对中西文献交流史的贡献等问题。4.人物、礼仪与文化交流栏目,讨论了李问渔的生平事迹与著作数量类别、中国礼仪之争被抑制的祭礼、明末清初反教运动中的反教权主义、澳门在中欧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上海伯大尼孤儿乐园的发展源流等问题。
-
《以赛亚书》研究姜宗强 著《研究》为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以赛亚书》研究的结项成果。《研究》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主要是对《以赛亚书》1-39章的核心主题研究,包括和平、公义、弥赛亚、以马内利的记号等。中卷主要是对《以赛亚书》40-66章的研究,这一卷的中心主要集中在对40-66章中持续争论的社群冲突的性质给出一个解答和论证,旁涉其他主题。下卷《以赛亚书》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跨文本诠释,主要运用“跨文本诠释”这样新的方法论跨越解读圣经《以赛亚书》与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主题,包括跨文本诠释《以赛亚书》与杜甫诗篇中的“和平”主题;跨文本诠释《以赛亚书》与《列子》中的“环保”主题;跨文本诠释《以赛亚书》与《礼记》中的“社会理想”主题等等。通过这种跨越中西文化语境的解读,笔者希望强调从中华民族自身固有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创新圣经文本诠释的动力和资源,强调中国文化传统与圣经文化传统的互动,可以贡献中国圣经学者不同于西方圣经学者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域,也可以发现和探索中国圣经学者学术创新的动力与突破口,这是《研究》,也是本项研究尤具价值和启发的地方。
-
火舌[英] 大卫·马丁(David Martin) 著,高师宁,黄剑波 编,梁欣欣 译该书由当代杰出的社会学家大卫?马丁撰写,他经过多方调查和收集资料,对拉丁美洲*近几十年新教的发展进行了描述和理论重塑,对我们理解拉丁美洲经济、社会的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当今世界宗教社会学领域的权威领袖之一,大卫?马丁着眼于宗教因素是如何影响美洲的文化政治环境和对未来的期望的,以及这种环境和期望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宗教因素的,他还重点关注宗教因素和那些与当下宗教—社会变化有关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过程。有意思的是,他还将拉丁美洲与韩国、非洲发展中的宗教因素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这一时期拉丁美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
抗日战争时期基督宗教重要文献汇编唐晓峰 李韦 著抗日战争时期基督宗教的信仰与实践是宗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有关于此主题的资料散落于国内外各档案馆和图书馆中,查找起来十分不易。编者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基督宗教近代史研究,在此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相关文献。经过认真阅读、比对、甄选,最后辑选150余篇珍贵文献按不同主题收录在此文集中,以供研究者参考、使用。同时每篇文献前均撰写有包含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辑选原因等内容的编者按,文集后附有同时期相关参考文献目录,在整本编著前摘编者还撰写了一篇有关该主题的详尽研究报告作为导读,通过上述努力,期望该著作能够成为研究该主题的重要工具书。
-
耶利米哀歌注释唐佑之 著《耶利米哀歌》是旧约的一卷书,属于诗歌智慧书,共5章,记载了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和圣殿被毁(公元前586年)之后所作的哀歌。《耶利米哀歌注释》分为绪论和注释两个部分。绪论部分结合《耶利米哀歌》的学术研究成果,介绍了成书时期、作者、体裁与结构、特殊的文体以及神学思想和写作目的等。注释部分结合原文分别对5章内容进行注释。
-
基督教在凉山彝区传播的历程及背景马林英《基督教在凉山彝区传播的历程及背景:以美国浸礼宗传教士柯饶富团队经历为例》主要以柯饶富团队从“二战”结束,到新中国成立(1946~1951年)的5年间在中国,特别是在凉山彝族地区的传教经历为主线展开。当时传教还因为发生于这次中国抗日战争刚结束,局势动荡不安,这段经历也成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最后篇章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阅读、了解和分析这些传教士的亲历、见闻和记录,有助于我们从另外一个侧面如实地了解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传教士在经历福音宣讲意义非凡的初愿和自我表现惊心动魄的磨炼时,同样也见证了中国近代社会大起大落的时局。凉山在当时仿佛是中国的“金三角”,鸦片无所不在,主宰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凡此种种,因而该书的视野不仅关注传教士们单调的生活琐事,更会由此细节观察近代西方基督教浸礼宗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浪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运用口述历史与文本记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一次跨文化的传教个案展演,以便观察当年中国的厚重历史及其背后真实的文化意义。
-
基督教学术徐以骅,张庆熊《基督教学术(第二十一辑)》共收录论文20篇,包括圣经与神/哲学研究、中外基督教史、宗教与政治、书评四个栏目。本辑作者除二人外均为校外专家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本刊向来鼓励不同观点流派以及学术争鸣,这在本辑中亦有反映。
-
基督教学术张庆熊,徐以骅《基督教学术》研究基督教的哲学、神学、教会、历史和社会现状。它强调学术质量,特色在于对基督教做跨学科、全方位的研究。它在圣经学、神学与哲学的关系、宗教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宗教心理学和宗教社会学等领域内有较高研究水准,广受好评。复旦大学的基督教研究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力。以复旦大学基督教研究中心主办的《基督教学术》为出版园地,汇聚了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国际政治系、社会学系、历史系、中文系和外文系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并且吸引了国内外优秀作者,其研究成果享誉学界。在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的2019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复旦大学的“神学与宗教研究”排名全球第31名,《基督教学术》应该也有一份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