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净土五经一论弘丽选编本书包括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等。
-
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编本书是中国学者为斯里兰卡佛教百科全书所撰词条的部分内容。主要涉及的是佛教与文学、佛教的建筑、石窟、大藏经、佛教音乐、重点寺庙等相关内容,作者均为佛教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内容深入浅出,是了解佛教文化的重要参教书。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已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 起来。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方法。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使人们得以解放思想,摆脱儒学教条,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个新的世界。
-
佛教写经韩天雍编《佛教写经》是“日《佛教写经》法经典名帖”中的一册,书中主要收入了日《佛教写经》法家书写了佛教真经。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字形流畅优美,充分显示了书法家所具有的深厚的书法造诣。该书印刷精美,较好地再现了作品,不仅有助于人们对古代日《佛教写经》法的特色有一个了解,同时亦可作为临帖使用。
-
萨迦王朝的兴衰丹曲编著历史同样也留下了萨迦派衰落的悲壮:当萨迦法王传至二十二代仲贡·旺堆宁布时,元朝王室内外分崩离析,随着大元帝国的覆灭,萨迦派也走向了衰败,与大明王朝关系密切的噶举派帕木竹巴逐步取而代之。影响了西藏历史进程的萨迦派验证了八思巴所说:“佛陀曾说教法会有兴衰”的至理名言,从此一蹶不振。人类文明进程是一个浩荡奔腾的前行运动,但又决非在坦途上作直式推进。虽然萨迦教派证实雪域高原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被另一教派所更替了,而就该派为创造中华民族的多元统一体所做出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历史塑造民族、时代造就英才。萨迦派在创立、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产生了无数杰出的宗教领袖,诸如含辛茹苦的卓弥译师、学富五明的贡却杰布、潜心治学的贡嘎宁布、广闻博识的索南孜摩、“去东方升起佛法红日”的萨迦班智达、功德昭然的八思巴……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除了尽心竭力地弘扬藏民族文化和藏传佛教外,还有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仅就这两点,就值得我们高歌赞扬。
-
心中月释万行著本书是一位僧人闭关七年的人生感悟,语言清晰流畅,寓意深刻质朴。让你轻松地将佛教与生活结合在一起,从中你可以领悟出更多的人生智慧和启示,从而助你打开蒙尘幽暗的心灵。
-
禅林宝训宋先伟 主编《禅林宝训》是一部文理悠游平易、全无玄虚怪诞痕迹的经典。通过平易、简练、易懂的语言,寓理于事、寓教于乐,警醒人们消除势利人我之心,同归道德仁义。书中记载的禅师,很多为深谙儒家之理的博学之士。书中亦多次提到《周易》、《孟子》、《论语》、《中庸》、《礼记》等儒家经典,并以此与佛教的“慈悲”、“行善”、“重义”等思想融合,从而教诫丛林住持及学者按此厉行。《禅林宝训》由南宋大慧妙喜和竹庵士珪两位祥师编纂而成。此书不久散失过半,南宋东吴僧人净善于南宋淳熙年间,游历江西云居山时,从老僧岳山祖安处得到散失过半的“禅林宝训”。由于年代久远,书因被虫蛀而破损严重。自得此书以后,净善用了十年时间在诸多《语录》、《传记》中仅录得五十余篇。后来,他又重新从黄龙慧南、佛照德光、简堂行机诸禅师遗著中收集资料,通过分类、节录和整理,终于编成现存的《禅林宝训》。现载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诸宗部五。翻开《禅林宝训》。映入你眼帘的全是道德、节义、廉耻、操守等内容。可以说,这些思想构成了《禅林宝训》一书的主旨。
-
佛教四大部派宗义讲释(释)日慧法师著本书对佛教四大部宗——中观宗、唯识宗(此二宗为大乘)、经部宗、毗婆沙宗(此二宗为小乘)各宗宗义做深入的讲解,可以帮助学人对佛法的整体体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不失为一本深入全面学习佛法的好书。 【图书介绍】 这部《宗义》,是我为从学者边讲边撰而成的。《宗义》的纲要及其架构,例言中已详述了它的根据;宗派只以内宗或佛教四部宗为限,在导论里也有明确的解释。愿读者对这部书的例言和导论,给予多一分的留意! 讲这一课程,不可能将各宗的宗义和盘托出,只能提纲挈领地述其要点,这也是先编纲要,然后据以讲释的原因。纲要虽然简单,讲释则不能太过粗略,更不能随己意狂言瞽说,要善用可靠的各宗善本译典之所说义而讲说之。如用《俱舍论》讲说毗婆沙宗义,便应谨慎,不可混入论主所许的经部义——藏传佛教宝无畏大师撰的《宗义宝蔓》便有过这种阙失,我也犯过。宝无畏之失,乃因文献之不足,我则是疏读《顺正理论》。所以,我越来越觉得讲宗义不是一件易事! 然则,我当初为什么要挑讲这个难题,自找麻烦呢?我觉得要了解佛法的整体体系,舍此,很难窥其轮廓。藏文传译过来的宝无畏《宗义》,对每一宗派的定义(性相)差别(流派)和因、道、果的叙述,都有条不紊,使读者轻易地可以分别其理路:知道小乘教义为什么才能得阿罗汉果和得阿罗汉果之因、修阿罗汉果之道;知道大乘教义,因是成佛之因,道是成佛之道,果是成佛之果。宗派之间,说理虽有不同,且有互不兼容之诤,而其理所通达之路及所成就之果,则不能不同。又,佛法说缘起,我们应知各宗派对缘起的不同看法,如何修缘起?如何悟入缘起?佛法说无我,我们应知道各宗派对无我的看法,及如何修习无我?如何觉悟无我?……像这些重要问题,在各宗宗义中都有明确的叙述,本《宗义》的纲要就是依它撰写的,此外,在《导论》中还作了综合比较的说明。因此,我认为从四大部派的宗义中,不但可以得窥各宗大义,还可以掌握到全体佛法大义,既不至落入“望洋兴叹”的感慨,更不会被盗用佛语胡诌乱凑的骗子所骗,或被怪力乱神所惑。 读《宗义》的困难也不是没有,如果一个人连佛法的最基本认识都不够,那是不行的。至少应该读一些正确性的概论读物,读时也须好好思惟,否则,也还是不容易的! 自其大者而言,佛法总不外乎戒、定、慧之三学,《宗义》则以慧学——尤其是见——为主题,戒、定惟泛摄在其内,这自然是不想多生枝节使主题晦而不显。并不是忽视二者;盖戒是道之基,定是道所依,岂容忽视! 我国古德所立的律宗,严格讲来,不能独立成宗,因为它不能包含因、道、果的次第。禅宗是中观修般若波罗蜜的行门之一,故所谓“禅”是“般若”的异名,不是禅定之义。密宗虽有若干支派,其修道立说亦各异,但其因、道、果之见,亦不能不取大乘二部宗中之一部。持名念佛的净土宗,亦属中观系的行法之一,不过,圣龙树撰的《十住论》中说那是佛为怯懦众生说的,这话便很值得玩索了。俱舍及成实都是经部宗的支流,本《宗义》的经部宗,几乎是以这二宗为主而说的。唯识宗是四大部宗之一,自不必论。天台、三论、华严三宗,是我国天台、吉藏、贤首三大师自创,以其未依佛的三时教(即《阿含》四谛、无相《般若》、善辨《深密》三法轮),不合四部宗义的统绪,除作别论之外,是无法纳入四大部派之内的。像这种特殊问题,在这里也应当作一声明。 当年讲完这一课程时,又顺应从学者之请,将讲稿汇整成书,并欲与爱好佛法的朋友,共享一分心得,遂径予付梓。惟本书自付梓以来,已逾十有二年,这一版已是第二修订版,惟此学不是轻易事,必然仍有不少阙失,望硕学之士,不吝赐正为幸! 公元二OO四年岁次甲申春分日 比丘日慧序于观自在兰若伏心寮 【目 录】 自 序……………………………………………(1) 例 言……………………………………………(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分教立宗的由来……………………(1) 甲、汉藏两地的不同发展…………………(1) 乙、三法轮的了不了义……………………(4) 丙、三法轮的典籍…………………………(16) 第二节 对内外宗的辨别……………………(18) 甲、依宗不依宗之分………………………(18) 乙、明内宗以别外宗………………………(19) 乙一、约教主教法宗见以别………………(19) 子、内宗的教主……………………………(19) 丑、内宗的教法……………………………(21) 寅、内宗的宗见……………………………(22) 寅一、四法印见…………………………(22) 寅二、二无我见…………………………(29) 第一项补特伽罗无我……………………(29) 第二项法无我……………………………(36) 卯、决择和诚言…………………………(41) 乙二、约见修行果以别…………………(41) 子、总说…………………………………(41) 丑、别说…………………………………(42) 丑一、由修对治别………………………(42) 丑二、由行所住别………………………(43) 丑三、由所取果别………………………(44) 乙三、依宗的特征——归依……………(46) 第三节 略举外道二宗……………………(47) 第二章 正释四大部派宗义…………………(48) 第一节 小乘二部宗………………………(48) 第一毗婆沙宗……………………………(48) 甲、立宗…………………………………(48) 甲一、性相………………………………(48) 甲二、释名………………………………(54) 甲三、差别………………………………(58) 乙、宗见…………………………………(64) 乙一、因上见……………………………(64) 子、境…………………………………(64) 子一、依二种事观察………………(64) 子二、依二种谛观察………………(72) 丑、有境………………………………(78) 丑一、总说…………………………(78) 丑二、补特伽罗有境………………(80) 一、补特伽罗的建立………………(80) 二、补特伽罗有境义………………(81) (一)广义说…………………………(81) (二)狭义说…………………………(82) 丑三、六内处有境…………………(83) 一、成立六内处有境………………(84) (一)成立意为有境,法处为意境…(85) (二)讨论……………………………(85) 1.遮六内处为意境…………………(86) 2.遮五有色处为意境………………(86) (三)结成……………………………(87) 1.别约十色处成立境和有境………(87) 2.总约内外六处成立境和有境……(87) 二、成立现量……………………(87) 三、比量…………………………(92) 四、非量…………………………(92) 丑四、能诠声有境………………(93) 乙二、道上见…………………………(96) 子、道所缘…………………………(96) 丑、道所断…………………………(101) 寅、道自性…………………………(107) 一、总释道地……………………(108) 二、别释五道……………………(112) (一)资粮道………………………(112) (二)加行道………………………(114) (三)见道…………………………(118) (四)修道…………………………(121) (五)无学道………………………(124) (六)总结…………………………(125) 乙三、果上见…………………………(126) 子、声闻种性………………………(126) 丑、独觉种性………………………(129) 寅、佛种性…………………………(132) 丙、法轮观………………………………(133) 丁、三宝观………………………………(135) 第二 经部宗………………………………(137) 甲、立宗…………………………………(137) 甲一、性相及释名……………………(137) 甲二、差别……………………………(139) 乙、宗见…………………………………(145) 乙一、因上见…………………………(145) 子、境…………………………………(145) 子一、二谛观…………………………(145) 第一项 随理行派之说………………(145) 第二项 随教行派之说………………(150) 第一目 《俱舍论》之说……………(150) 第二日 《成实论》之说……………(151) 子二、其它不共见……………………(155) 一、不许三世实有……………………(156) 二、不许同时因果……………………(158) 三、不许蕴界处皆实有………………(158) 四、不许不相应行实有………………(166) 五、《成实论》不立极微之说………(167) 六、许三无为非有……………………(168) 七、室利罗多的随界论…………………(173) 八、《俱舍》的无表思说………………(176) 九、《成实》的无作业说………………(177) 丑、有境…………………………………(178) 丑一、随教行经部派之见………………(178) 丑二、随理行经部派之见………………(183) 一、补特伽罗之建立……………………(183) 二、识知的建立…………………………(184) (一)释量…………………………………(184) (二)释非量………………………………(189) (三)结说…………………………………(191) 三、能诠声之建立………………………(194) 乙二、道上见……………………………(195) 子、道所缘………………………………(195) 丑、道所断………………………………(200) 寅、道自性………………………………(207) 一、根本经部派的道次第………………(207) 二、余随教行派的道次第………………(210) 三、随理行派的道次第…………………(217) 乙三、果上见……………………………(218) 丙、法轮观………………………………(219) 第二节 大乘二部宗…………………………(220) 第一唯识宗…………………………………(220) 甲、立宗…………………………………(220) 甲一、性相……………………………(220) 甲二、释名……………………………(221) 甲三、差别……………………………(223) 乙、宗见…………………………………(234) 乙一、因上见…………………………(234) 子、总说境和有境……………………(234) 一、释识变……………………………(235) 二、释三类识变………………………(238) (一)异熟变……………………………(239) (二)思量变……………………………(244) (三)于境了别变………………………(246) (四)结说三类识变……………………(249) 三、释藏识流转变……………………(251) 四、旁论异义…………………………(252) 丑、别说境……………………………(256) 丑一、述三自性………………………(256) 一、释三自性的名义…………………(257) (一)依他起自性………………………(257) (二)圆成实自性………………………(271) (三)遍计所执自性……………………(272) (四)结说三自性…………………(274) 二、释三自性的层面……………(276) 三、释三自性喻…………………(278) 丑二、三自性与中道……………(279) 丑三、三自性的假实观…………(286) 丑四、三自性的二谛观…………(289) 丑五、成立唯识义………………(293) 一、举经证成……………………(295) 二、依理证成……………………(295) 丑六、八识的假实观……………(302) 丑七、结说境……………………(3m) 寅、别说有境………………………(308) 寅一、补特伽罗有境……………(308) 寅二、识有境……………………(309) 一、实相派之说…………………(310) ——特述护法论师的证 自证现量 二、虚相派之说…………………(313) 乙二、道上见…………………………(315) 子、略述二乘道上见………………(315) 一、二乘的共法…………………(316) 二、二乘的不共法………………(318) 丑、详述大乘道上见………………(320) 丑一、道所缘·道所断道自性………(320) 一、道所缘………………………(321) 二、道所断………………………(323) (一)烦恼障………………………(323) (二)所知障………………………(324) 三、道自性………………………(327) 丑二、总论修证次第……………(328) 一、总论修证理趣………………(329) 二、别明修证次第………………(334) (一)资粮道………………………(334) (二)加行道………………………(335) (三)见道…………………………(340) (四)修道…………………………(343) (五)究竟道………………………(348) (六)修行时劫……………………(349) 三、古唯识学对二乘道的不共许………(351) 四、古今学中大乘见道的异义…………(354)五、此宗断惑的不共规…………(366) 乙三、果上见…………………………(367) 一、涅檠建立………………………(368) (一)古学之说……………………(368) (二)今学之说……………………(369) 二、佛身建立………………………(371) 丙、乘建立……………………………(375)
-
中国佛学经典文库宋先伟《药师经》引述了药师佛与二大菩萨的由来,谓过去世界有电光如来出世,说三乘法度从生。尔时有一梵士育有二子,见世界浊乱而发菩提心,要教化世界诸苦众生。佛以其发愿欲利重病众生,改其号为医王。二子皆饶益幽冥众生,长名日照,次名月照;尔时医王,即为东方药师如来,二子即为二大菩萨——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本书收集了药师如来的五部经典,即《佛说药师如来愿经》、《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药师如来念诵仪轨》以供读者研究与参考。
-
中国佛学经典文库宋先伟《宝积经》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是指《大宝积经》,狭义是即是本部《宝积经》,也是《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是《大宝积经》中最为原始的部分,《宝积经》在大乘佛教中有极大的影响,而宝积部了是部教五部大乘经典之一。本书只是《宝积经》中最重要几品的选择本,其选择的着眼点在于经中的佛经理论。本译著秉承忠实原文的原则,不加主观臆测与推论;白话翻译通谷易懂,阐理明晰;对于难以表达或一言多义的文字,主要以直译为主;经文中的咒语,一律不加以翻译;注释部分不求旁征博引,但求详尽清晰。
-
中国佛学经典文库宋先伟《贤愚经》共有69个故事,限于篇幅,本书从中精选出影响较大及可读性强的9个故事。这些故事内容比较复杂,其中除了各种各样的因缘故事即讲述佛亲子及信徒的前生情况故事年,还有为数不少的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所谓佛本生故事,即是讲述佛祖释迦牟尼前世行为的故事。本书主要讲述了佛本生故事,以及佛弟子的因缘故事。在表现形式上将寓言与传说相杂,叙事与说理相间,寓理于事,生动传神。这些故事不仅对普通的民众,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慈悲仁爱的道德建设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书选择了《贤愚经》中部分内容,共二十二个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读者也可了解到全经的主旨与思想。本书只是《贤愚经》中最重要几品的选择本,其选择的着眼点在于经中的佛经理论;白话翻译通俗易懂,阐理明晰;对于难以表达或一言多义的文字,主要以直译为主;注释部分不求旁征博引,但求详尽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