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释迦牟尼大传格桑曲吉嘉措著;达多译本书是第一本由藏文古籍翻译为汉文的佛祖释迦牟尼传。原著成书于十五世纪,书中以各种佛说经典为依据,述说了佛祖释迦牟尼在南瞻部洲(世间)为弘扬佛教显现十二种功业的事迹。<
-
释家艺文提要周叔迦著《大乘掌珍论疏一》卷,唐失名撰《大乘掌珍论》为清辩菩萨造,唐玄奘三藏译,凡二卷广释‘真性有为空,如纪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偈,破诸共执,显真胜义。清辩上承龙树法性之宗,是故论中多述相应师说而驳难之。唐人疏释见于日本诸家《目录》者,有靖遇、文备、神泰三家之疏各二卷,又道温疏百卷,无晓料简一卷,太贤古……周叔迦,一八九九年农历十月生,一九七0年一月逝世。历任北京清华、北大、辅仁、中国、中法、各大学教职。主要著作有《中国佛教史》、《中国佛学史》、《印度佛教史》、《八宗概论》《唯识研究》《因明新例》等。为知名之佛学家,解放以后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副院长秘书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中尼友好协会副院长会长,当选为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
历代小品禅语许苏民编著从禅语看,很多禅语的确超脱、潇洒,甚至风流。可是,谁能想到,禅宗是在一个苦难深重的历史背景中产生的呢?然而,正因为有痛苦,所以才要求超脱;正因为不能潇洒,所以才向往潇洒;正因为难得风流,所以才追求风流;——人们的境遇和愿望的关系大抵如此。“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分。近年来,禅语热风靡海外,现代人们认为,当你面对人生的种种烦恼时,读一点禅语,会使你变得旷达、洒脱、超然、自在,禅的智慧之光可引导人们进入一个快乐无忧的境界。本书将数百条禅语分为十种境界,即家常境界、平等境界、顿悟境界、闲适境界、自然境界、旷达境界、风流境界、自由境界、无言境界、审美境界、基本上能大致反映禅宗的本来面目。每一部分前有导读,正文后有注释及译文,以帮助理解。至于读者如何从禅语中获得启迪,还得借用禅宗的一句名言:不补惑,一切自看。
-
藏传佛教文化SHOW韩浩,周远钊编该书用流畅的散文诗般的解说词文稿,以及丰富多彩的图片,生动鲜活的向读者展示了我国五大藏区鲜为人知的风情和文化,再现了佛教文化的精深与博大。书中还引用了来自7个国家、17名国际友人的此行感想和手迹非常真实、感人。书中许多照片及景区介绍都是首次与读者见面,将使您如临其境、耳目一新,爱不释手。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就生活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在数千年的进程中,藏民族在同严酷的自然环境斗争中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宝库,对中国乃至人类文化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占有显著地位。为了让更多的中外友人能真实、生动的了解和认识藏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感受雪域高原的神秘风情,北京对外友协、中国佛教协会、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单位共同主办了“中国藏文化汽车万里行”活动。我社精选了此次活动的素材编辑出版了VCD光盘一套(含三张VCD),并配有《藏传佛教文化》一书。该书用流畅的散文诗般的解说词文稿,以及丰富多彩的图片,生动鲜活的向读者展示了我国五大藏区鲜为人知的风情和文化,再现了佛教文化的精深与博大。书中还引用了来自7个国家、17名国际友人的此行感想和手迹非常真实、感人。书中许多照片及景区介绍都是首次与读者见面,将使您如临其境、耳目一新,爱不释手。
-
红尘觉悟袁阳著袁阳,男,四川乐山人,1958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原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现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文化社会学研究,代表作有《生死事大:生死智慧与中国文化》、《浪漫的补天者——梁漱溟心路历程寻迹》、《中国传统文化的非整合性及其对现代化的社会负功能分析》、《中国民族文化再生运动的两种路向及其选择》、《新教徒的焦虑与士的忧虑-两种文化心理动力比较》等。本书以芸芸众生怎么在滚滚红尘中安身立命的问题为核心焦点,以佛家对生命意志的超越为思想脉络贯穿全书,侧重介绍佛家对生命意志趋向最著、投注最多、表现最切的功名、宝贵、爱情和生死等几大主要社会人生方面的觉悟与超越,以求为当今世俗化大潮中沉浮不定的众生提供一种圆融身心的启迪,为红尘滚滚的世界洒几滴露的清凉。
-
通向极乐之路林克智著本书是对中国佛教主要宗派之一净土宗的研究,介绍了净宗历史与历代祖师的业绩,并介绍了数几种净土宗经论和古今著作,及净宗史迹等。
-
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史徐文明著禅学长期以来一直是备受学者关注的热门问题,有关禅学研究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不计其数,单是近年来与之有关的博士论文就有好几部。然而,众人所关注的禅学似乎只限于禅宗之禅,而对于禅宗以前的禅学发展、禅宗以外的禅学宗派以及禅宗与这些禅学派别之间的关系等等,则言者寥寥,或一笔带过,或只字不提。其实,禅宗只是中土禅学发展的高峰而非全部历史,它也只是中土禅学宗派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派别,而非唯一的禅学宗派。因此,要想对于中土禅学进行全面地了解和深入地研究,就必须对禅学的历史及其各个派别进行整体的把握和客观的分析。是故本篇准备从禅学思想史的角度对中土禅学的开始、发展、兴盛等历史阶段进行分析和评述,时间跨度是从东汉安世高到中唐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算是中土禅学的前期,涉及到其间各个重要的禅学宗派,力求反映禅学发展的全貌并揭示其自身的内在的规律。由于本篇的中心是禅学,涉及到的主要是与此密切相关的经典、人物、宗派和史事,对于一般的教法、人物则不作为重点。而在禅史方面也侧重于思想史的研究,对于一些习禅有所成就,而在禅法方面不能有所创新或作为一派代表的人物,也不单独述及。对于神异一类的僧人,如宝志、傅大士、万迴等,不作为研究对象。另外本篇主要以禅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为中心,对于禅学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关系问题不着重述及。本篇准备首先展示中土禅学前期历史的全貌及其间各个主要禅学宗派的基本情况,以求对之有一种整体的全面的把握。其次揭示中土禅学自身发展的内在矛盾和逻辑,即中土禅法从小乘禅到大乘禅、从大乘禅又到最上乘禅的自我发展的辨证过程和内在规律,力求更本质地揭示其深层的意义。再次分析各个主要禅学宗派自身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说明禅学由初期禅宗派别的一支逐步发展成为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佛教宗派的历史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本篇提出了两个新问题:一是《大乘起信论》与地论师南道的关系问题,二是《金刚三昧经》与达摩、慧可一系禅宗的关系问题。尽管由于条件的限制,尚无法找到非常充分的根据来说明这两个问题,有些证据限于篇幅也不能全写出来,然而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也许会对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研究方法上,本篇侧重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禅法与禅理的结合。所谓逻辑,是指佛教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内在的规律。众所周知,佛教是一种以解脱为根本目的的宗教,故解脱论高于认知论,认知的目的在于解脱,要想获得解脱,就必须首先对解脱的必要性有所理解。佛教是从两个方面说明解脱的必要性的,一方面强调人生是苦,人生世间苦、空、无常、不净,通过对人生和世间的彻底否定说明不解脱的危害。另一方面,强调涅槃清净,佛及佛土无限美好,通过对佛与佛土的赞美说明解脱后的利益,由此表明不解脱则苦、解脱则乐,充分显示解脱的必要性。性。
-
禅林四寮规约[释]高旻来果亲订唐代百丈怀海禅师编《禅门规式》,禅寺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元代清辉奉敕重编《百丈清规》八卷,通行禅林。
-
觉群·学术论文集[释]觉醒主编;《觉群》编辑委员会编本书为佛教研究文集,收录的《原人哲学:印度“原人说”与中国“原人说”》、《佛家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等文章,反映了我国当前佛学研究的水平。
-
禅诗三百首郭生旭编著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