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罗同兵著《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从教典、教理、教制、净土、密教等方面,研究民国太虚大师的佛教现代化思想,揭示了人生佛教圆融全体佛法而宗本法界圆觉的内在理性核心。
-
实相本体与涅槃境界余日昌著《实相本体与涅槃境界:梳论竺道生开创的中国佛教本体理论》受社会历史条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传人中国后就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如果说,魏晋时期佛教的中国化主要表现为中土人士以老庄思想去理解、接受般若学,把般若学玄学化,那么,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徒则多以传统的灵魂思想去理解和接受佛教的“轮回报应说”和“佛性理论”。
-
荷泽宗研究聂清著荷泽宗是南派禅宗在慧能之后形成的第一派别,但因传承短暂而往往为人忽视。直到20世纪敦煌遗书面世,荷泽宗的重要性才为人所知,它实际上处于禅宗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位置。本文通过对荷泽宗内部思想的梳理以及外部思想的比较,全面展现了荷泽宗的发展背景和脉络,并对禅宗初期的思想传承、南北之争和南宗内部对立等重要学术问题作出了独到解释,从荷泽宗的特定视角勾划出初期禅宗演化的潜在轨迹。
-
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尹立著《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由香港圆玄学院资助出版。本书是将中国佛教传统心灵体验与现代精神分析对深层心理的研究进行对比、沟通的一种尝试,着重讨论了无意识、性、语言、自我等基本问题,并对二者在实践中的结合进行了初步探索。
-
佛教弘化的现代转型陈永革著从文化社会学意义说,所谓文化潜移,是指由于持续而广泛的接触、交流、碰撞、冲突所导致的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及基组织行为的多元变更。更进一步地说,在文化潜移过程中,同亲存在着宗教类型的“文化潜移”现象,或不恰当地称为之“宗教文化潜移”。“宗教文化潜移”是宗教形态因与社会变迁相互作用而呈现出的多维度进程。在“宗教文化潜移”过程中,宗教制度、宗教观念、宗教思想、宗教行为、宗教角色等方面的社会化程序得以加深,并与宗教自身的神圣化信仰诉求之间形成若陷若现的内在张力。本书内容包括:“政教并进”中的民国浙江佛教、民国浙江佛教教育概述、台净兼弘:谛闲中兴天台教观及其弘化取向、禅教归净:慧明与圆瑛禅宗修学及其弘法转型、普世念佛:印光净土修持及其弘法特色、佛法救世:太虚及其新佛教运动在浙江、信仰与僧范:弘一净律行的弘法特色、显密交涉:密教弘传浙江及其效应、民国浙江居士佛教及其修学效应、民国浙江佛教简要年表等。
-
佛教诸尊手印弘学编著手印,手指所结之印契。印,梵语和巴利语都音译为母陀罗,乃记号之意,又作印契、印相、密印等,为佛教仪轨规范之表记。密教用来标示曼荼罗海会中佛、菩萨、天部等诸尊各自内证三昧及本誓之外相。亦指修行者为相应于诸尊之本誓,以成就三密涉入之境地所结之手印。此外,曼茶罗中诸尊所执之器物,亦称相印。印,信之义,即印可决定、决定不改、标识之义。显密二教都有,显教多用为印章、捺印、印可之义;密教则多指标识之义,象征诸尊内证本誓之功德。密教所说之印,以广义而言,大曼茶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茶罗、羯磨曼茶罗等四曼茶罗皆称为印;此盖因四曼茶罗皆为法界标识之故。狭义言之,则仅指四曼茶罗中之三昧耶曼茶罗,三密中之身密,诸尊中之三昧耶身。而于一般密教典籍中,印契或印相一词多为狭义用法。凡夫众生之烦恼未断,若身持本尊之密印,口、意二密亦与本尊相应,则由三密相应加持之力,而与本尊相互涉人,得成就悉地。故印之意义,于密教而言,即指身、口、意三密中之身密。
-
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皮朝纲著禅宗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美学发展历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c近20年来,随着人们对禅宗美学在中国美学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逐步增强,禅宗美学的研究逐渐展开,日趋深人,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并正在努力争取与其身份相称的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藏密观音造像李翎著本书对藏传佛教的观音像进行研究,探讨“莲花手”、“六字大明王”、“十一面观音”、“马头观音”,以及他们在西藏得以流行的原因和流行的先后时间,总结藏传佛教造像一些规律性因素等内容。
-
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楼宇烈著本书收录: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东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观世音灵验故事杂谈、胡适禅宗史研究平议等文章。
-
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杜继文著本书收入论文21篇,编入文集的前两篇文章,都是谈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总是的。佛《毗昙的哲学基础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大乘大义章析略》以及《和平,生态,与大乘精神》等文,是历次参加在北京和戽都举行的“中日佛教学术会议”的稿件。有关新罗僧与法相宗的两篇文章,则是分别为在北京和杭州举办的《韩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而作。对于弥勒信仰的研究兴趣,直接是由在奉化举办的弥勒信仰学术研讨会触发的。最后两篇文章,是为《大乘起信论》和《安般守意经》的今译和校注作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