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佛像解说(德)赫尔穆特·吴黎熙(Helmut Uhlig)著;李雪涛译中国的现代精神,从本质上来讲应当归功于翻译。自近百年以来,整个西方的知识都被“翻译”到了中国。今天如果谁要是走进中国的书店的话,他一定会惊讶不已:西方的每一部著作,无论是对中国持批评的态度,还是一些保守的意见,都会在原著出版没有多久就会被译成中文。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文化或日常生活,政治或宗教,中国读者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了解到西方以往的思想以及那里的新近出版物。赫尔穆特·吴黎熙(HelmutUhlig)1922年生。曾在维也纳学习过哲学、艺术史及文学理论。他是当代最受欢0迎的研究亚洲的著作的作者之一。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在文化史、人类文化学以及亚洲的宗教。除本书外,他的主要著作还有:《探寻佛陀的足迹》(1973)、《神座之上——兴都库什和喜马拉雅山的神奇之旅》(1978)、《丝绸之路——古代中国和罗马之间的世界文化》(1986)、《西藏——开放的神秘地区》(1986)。李雪涛1965年生。曾在北京、德国玛堡(Marburg)、波恩学习过汉学、比较宗教学以及日尔曼语学。波恩大学哲学硕士。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佛教的研究工作,主要著作:AMultilingualDictionaryofChineseBuddhism(慕尼黑iudicium出版1999年版)。论述了佛像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佛像艺术的种类,艺术流派和艺术风格,佛像的铸造及绘画的制作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分析,古代印度、西方罗马和中国的艺术风格对佛像艺术的影响。书中印制了作者从西方博物馆和私人的收藏中甄选的152种佛像作品,并在图像解说中揭示这些佛像的教义内涵、艺术特点、流派风格及产生的时代和地点。本书的主要为:艺术工作者、研究者,教徒,宗教研究者和广大爱好者们。
-
全像山海经图比较马昌仪《全像山海经图比较(古籍书 套装全七册)》针对我国最早的一部图文经典《山海经》,介绍书籍的叙事方式、传播等基本知识,并汇辑明、清山海经图中四种版本的全像
-
佛门谱系罗颢著本书入选的几乎全是佛教正面人物,这就毫不奇怪地要辑录、展现他们的正面事迹和形象为根本了。而宗教人物,无一例外地应是宗教精神为其生命的价值元?σ宰诮袒疃赐瓿伤堑纳翁?本书在对佛教人物的介绍中,多举高僧大德悟道传道故事,意在揭示佛教向上一路的特性,这完全是由佛教的特性所决定的。没有这些内容,就无法认识什么是佛教,但愿读者通过本书多少能增进对佛教的了解,对生命境界的提高多少有所启迪、帮助,同时也不枉本套丛书策划者的苦心了。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天著“佛教的哲学”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思惟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方立天教授的这本《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卷)》描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佛教精神生活内容,勾勒了中国佛教哲学体系,是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进文化产生的热情。方立天先生在国内是老一辈的佛学家,他在诸种思潮蜂起的今天,仍然诚笃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实实在在地运用这一思想,认真地整理中国佛教的思想发展脉络。《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卷)》一书正是先生倾其毕生精力而著的经典著作。本书从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脉络来解读、诠释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并采用问题解析体来展现中国佛教哲学的内容。全书通过总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五篇专题论述,阐明了中国佛教哲学问题的滥觞、论辩、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轨迹,显示了其间不同观点之间的互动进程,总结了其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值得关注的是本书的纵向考察,始于印度的文明史开端,以佛教出现后的历史为重点线索,从佛陀在世时2500年前一贯而下,直到真正的中国特色的佛教产生,中国特色的佛学理论体系的诞生与建立,在这个思想发展的长河中勾勒出了佛教哲学从西往东的广阔历史发展空间。同时本书理论探讨广泛全面,文风平易,观念表达清楚明白,真正体现了哲学史是概念发展史这一精当的命题。
-
境界与言诠吴学国著吴学国,湖北公安人,1967年5月生。1995年获哲学硕士学位。后于南京东南大学任教。1997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潘富恩先生和王雷泉先生,先是攻读唯识学,然后选择了唯识与西方哲学的比较作为研究方向。2000年7月论文答辩通过,获哲学博士学位,专业为佛教哲学。现为南开大学哲学系讲师,主要从事佛教哲学、印度哲学与比较宗教哲学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本书是《当代中国哲学丛书》中的一种,对西方哲学中的语言存在论和佛教中的唯识宗理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具体阐述了语言与自我、名言与物器、境与相等问题、并详尽地分析了唯识宗的主要理论:“阿赖耶识”、“种子说”、“四分说”等。是一本全面、深入了解佛教理论、用现代哲学对之进行诠释的学术专著。
-
遗教经讲话(日)山田无文著;杨笑天译《遗教经》全称为《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在大藏经里属“涅槃部”,是“涅槃部”中最为简短扼要的经典。此经是释迦牟尼对出家弟子们的最后遗嘱,对声闻佛法的要义做了精辟的总结和概括,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与《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合刊为《遗教三经》在我国佛教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很多佛教徒都能背诵。20多年前,我学习佛法之初也曾对此爱不释手,反复阅读。因此经广为人知、简明易懂而又十分简短的缘故,我国对《遗教经》的注疏和讲记均甚省。今山田无文禅师《遗教经讲话》的问世,可以说是为我国佛书填补了一个空白。衷心祈愿此书的出版能使更多的人了解佛法,让世间多一分祥和与和平,使中日佛教友好的黄金纽带更加坚固。
-
坛经地图于东辉著本书作者以游记的笔法边游边讲,以佛家惠能六祖的生平展开线索,并附有实景照片,讨论禅学精神。
-
法家经典徐君编译暂缺简介...
-
弥勒、十八罗汉、达摩黄羲等绘改革开放的今天,艺术家有了表现自己创作思想和创作形式的广阔天地。而广大观者也有了选择自己审美需求的充分自由。当一部分人津津乐道于现代艺术的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的中国人物画表示着浓厚的兴趣。人物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经过漫长岁月长河的不断汇聚与冲刷,逐渐形成了丰富而富贵的传统。这些传统不仅表现在形式和技法上,同时也表现在题材上。仙佛人物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之一。道教和佛教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然民间对仙佛人物的崇拜,却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人们对仙佛人物的敬仰和膜拜,更多的还是他们的纯洁、善良、见义勇为、驱恶扶正、乐善好施等高尚品德。因此,历代画家在画仙佛人物的时候,并没有把他们描绘于虚无缥渺的仙界之中,而是把他们塑造成人间随处可见的平民百姓的形象。这样就使得这些仙佛人物更加贴近于百姓,百姓对他们也感到更加亲切和真实。另一类题材,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有廉正开明的帝王将相,有战功赫赫的民族英雄,也有学识渊博的文人高士。这些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百姓心目中的偶像和楷模。他们的故事常常被画成人物画而世代相传。第三类题材,是过去的一些极为平常的民间风情,如渔樵耕读,琴棋书画,采菊东篱,荷锄载月等,这些在当今现代化社会已被逐渐淡出的生活内容,在历史上也只有在"太平盛世"的年景里,百姓才能"享受"得到。人们之所以仍旧喜爱观赏这些画们,其实是对当今社会安定祥和的一种满足和陶醉。这套系列丛书中的人物画作品,运用的是传统的笔墨,传统的造型,重线条、重写实、重传神。相信读者在观赏了这些人物画作品之后,一定会被传统艺术那种原汁原味的魅力所深深吸引。<
-
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袁静芳著袁静芳,教授,博士生导师。女1936年生,湖南岳阳人。1961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现任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院长、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及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副主编等职。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多名。代表性论著有《民族器乐》(1992年获首届文化部直属艺术院校优秀专业教材奖二等奖,《中国佛教音乐研究》(1999年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河北巨鹿道教法事音乐》;《乐种学》(2000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主编,2002年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二等奖)等多部。主要学术论文与文章一百余篇。20世纪80年代提出乐种学学科建设问题,并撰写了有关研究论文与专著。多次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学术研讨会,作为学科带头人,在海内外已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在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领域内,具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这是我国目前第一部简明概括论述“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的教材与专著。全书有绪论、上篇: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概述、下篇: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专题研究与附录几部分。绪论概述了中国佛教音乐的历史沿革与佛教的主要派系。上篇主要论述了汉传佛教音乐的类别(梵呗、音乐、法器)与艺术特征,同时论述了佛教法事与音乐以及含佛教音乐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下篇的几篇专题研究,从视角上、方法论上、研究的深度上无疑会对佛教音乐的学习者与研究者,展示一个富有研究个性与研究参照价值的学术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