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白话楞伽经荆三隆注译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佛教,至今已经走过了2500多年的历史岁月。佛教在纪元前后开始传入我国,在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交汇、融合后,逐渐发展和演变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形成了众多的宗派,表现出百态纷呈的局面。仅以中国佛教的三大系统(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中的汉语系的主要学派就包括天台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等众多宗派。在这些众多的宗派中,又由于所倡导的修行证悟的方法各有特色,从而又各立门庭,各有传承,至今绵延不绝。如以《六祖坛经》为代表经典,首尊《楞伽经》,后以《金刚经》为主要的禅宗,在发展和演变中又形成五派,即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其中的临济宗自宋以后又形成了黄龙派、杨岐派。习惯上,人们将禅宗衍化的各派合称为“五家七宗”。其宗风在海内外之影响,至今而未衰。佛教在思想上与魏晋风行的玄学义趣相投,迎合了文人学士的口味,在隋唐时大盛并与儒、道两家学说互为补充,形成了三家合流的局面,又经宋、元、明、清历代,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学问,代有大德高僧、学界巨擘。佛学成为博大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我们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应当具有冷静而客观的态度,既反对简单地肯定或否定的做法,也力戒从信仰或一宗一派的角度去解释佛教义理。注重于从印度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整体背景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注释佛教经典,使之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得到继承和光大,这也是笔者的意愿所在。《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我们也以四卷本为工作底本。针对佛僧对话,散文与诗句相互交叉的特点来进行标点和分段。注释部分采用以句为主,兼顾数句一旨的方法,依次进行,有些佛教词语出现时前后在义理上各有侧重,则采用删繁就简的原则,予以复注;白话译文部分,以直译为主,在有的术语已有注释的前提下,兼采意译,以便于阅读这也是根据《楞伽经》具有突出的理论探究和人生哲学论辩的特征而采用的方式。应当说明的是在注释部分,作者并不恪守于旧注,而是突破一教或某宗的信仰与偏执,力图在印度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上进行冷静客观地工作,且根据需要采用了一些前期的研究成果,尚祈读者谅解。由于必须兼顾本书与丛书的衔接,时间紧迫,因此在工作中谬误、疏漏以至于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指正,由衷地期望本书能得到读者的喜爱和帮助。
-
佛教大德谈佛法李刚主编本书是一本讲述佛法的入门书。涉及到佛教的很多法门及理论,其中有禅宗、净土宗、中观、唯识、法华、律宗等,读者皆可择门而入。
-
觉群·学术论文集觉醒主编;《觉群》编辑委员会编《觉群》是我寺出版的有多年历史的一套面向大众的弘法读物。《觉群·学术论文集》则旨在反映我国当前佛学研究的水平,标志着我寺在弘法事业上做出的一个新尝试。
-
楞严简注[(唐)般刺密帝译];弘学编释《楞严经》凡十卷,系《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行首楞严经》之略称,又称《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代中天竺沙门般刺蜜帝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首楞严为佛所得三昧(三摩地)之名,万行之总称。本注阐明“根尘同源,缥脱无二”之理,并解说三摩地之法与菩萨之阶次。其内容初述阿难至外地托钵行乞。遭受摩登伽女之诱惑,几将破戒。佛陀知道可难被淫术所困,遂派文殊师利菩萨持神咒护持之。待阿难返回住处后,摩登伽女亦尾随而至。此时佛陀即为此女开示,而使出家学道。本经最著名者为卷五之“二十五圆通法门”。其中“第二十四叙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此段常被净土宗所引用。”
-
楞伽经现代读东方桥著《楞伽经》是释迦牟尼在楞伽山向弟子们的宣讲记录,以说理通彻、朴实无华著称,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出资三十万钱重刻,赞为“微妙第一”的“佛语心品”,由此可见它在唐宋以来中国思想流变过程中的重要影响。这本《楞伽经现代读》不仅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对该经典的全部内容进行归纳与解析,而且还在其间穿插了许多掌故传说等相关知识,幽境妙义,融为一气,为一般读者解除了佛经难读难懂的障碍,使在轻松简易的语境中对这部列为“禅门三经”的经典获得完整的理解。本书前言现代人文素质的培养,当从阅读传统经典开始。传统经典的深入浅出,应看生协活泼的现代读本。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
-
佛学概论姚卫群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本书对佛教在印度和中国创立、传播、发展的历史,及其主要教义、思想、经典等都做了十分简要精到的介绍。
-
妙法莲华经[(后秦释)鸠摩罗什译];弘学编《妙法莲华经》凡七卷二十八品,姚秦鸠摩罗什大师译。今收在《大正藏》第九册。为大乘佛教要典之一。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经,比喻经典之洁白完美。据考证,其原典之成立,可溯自公元前后。该经之宗旨,认为阿毗达磨佛教各部派,过分重视形式,远离教义真意,故为把握佛陀之真精神,乃采用偈颂(诗)、譬喻、象征等文学手法,以赞叹永恒之佛陀(久无实成之佛)。《妙法莲华经》在日本圣德太子注《义疏》以后,此经便成为日本镇护国家的三部经之一,古来即受到尊信。最澄入唐学习归日本开天台宗之后,此经更成为佛教教学之中心,新佛教之主干,从而支配了日本佛教界。本经之梵文本近代于新疆喀什噶尔等地发现,于1852年,法国学者布诺夫自梵文译成法文本出版。其后复有英译本、日译本。
-
坛经现代读东方桥著佛徒持诵的都是西来宝典,惟独这部《坛经》是东土学者自己的著述,它以一整套有关佛性、有关修行途径、有关领悟境界的思想,开创了纯粹中国化的佛教体系,并对中国文化在唐宋以来的流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本《坛经现代读》中,台湾学者东方桥先生以其融和各家于一炉的深厚功底,将《坛经》十品的基本内容和归纳分析,与中国禅宗的来龙去脉及各大流派的纷呈演变等有机结合,借助恬淡流畅的文笔进行串讲,娓娓动人,听者忘倦。
-
楞严经现代读东方桥著隋唐时代,参禅修行的风气风靡社会各阶层,别称《大佛顶经》的《楞严经》,就是在此历史背景下问世的。因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分类说明在修禅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颠倒”之见以及破除方法,再通过观世音等二十多位佛门弟子的自述,依次介绍了由低至高而“成无上道”的修行阶次,从而受到僧俗各界的重视,普遍当作修禅的指导读物使用。这本《楞严经现代读》,不仅以分类和白译的方式保留了该书的原有内容,更从自然科学和人生经验的意义上对之铨释和评估,足备不同需要的读者多端而取。
-
古典文学佛教溯缘十论陈允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的“名家专题精讲”丛书第一批六种即将全线推出。它们分别是朱维铮的《中国经学史十讲》、陈允吉的《中国古典文学佛教溯缘十论》、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葛兆光的《域外中国学十论》、陈平原的《中国大学十讲》、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 本丛书的特点是,全部由一流名家撰著,选定一个主题,取其最具研究心得的有关代表力作十篇,汇为一编。并通过工艺讲究的版式、风格统一的装帧,让利读者的定价,不仅是出版社弘扬学术、奉献社会的一贯宗旨再次得到体现,同时也使广大真正读书求知之士,易获名副其实的精品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