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漂泊中的佛爷张云著这是西藏历史上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九世班禅在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副迫下,星夜里冒死穿过藏北无人区逃往内地。这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特殊时期,九世班禅在军伐混战、日本侵华的暗云里开始了自己艰辛的内地活动生涯。讲经说法,苦心拯救千百万饱受煎熬的心灵;南北奔走,竭力促成各族同胞肝胆相照共驱外辱。慈悲为怀,佛心可与日月同辉;护国佑民,伟业堪并天地同在。然而,在国弱民贫的年代,九世班禅连回到西藏礼什伦布寺的小小愿望也未能实现,给历史留下无尽的遗憾。如果你有兴趣,让我们一起掀开历史的尘封,回到那波澜壮阔的纷乱年代,让历史告诉我们佛爷内地活动的前前后后。
-
近现代居士佛学研究刘成有著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发展历史上,居士佛学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中,杨文会、欧阳渐和吕徵,分别作为晚清、民国和新中国时期居士佛学的典型代表,占据着各自时代居士佛学研究的制高点,对佛学的发燕尾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书认为,他们的佛学思想,除了反映着共同的时代精神外,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杨文会的佛学思想不仅具有系统性,而且还带有“兴教”以“救世”的意识形态功能;欧阳渐在抉择根本佛法和圆融整体佛学的同时,也具有个性生命的解脱与提升等个人身心安顿的意蕴;而吕徵的佛学思想则偏重于把佛教学术化和佛学学科化处理的学术关怀。本书以此为主线,勾勒出了近现代中国居士佛学发展的大致轮廓,并以此为基点探讨了居士佛学的困境、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
-
大唐西域记(唐释)玄奘撰;周国林注译公元六二七年,唐贞观元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徒步克服了各种天险,终于抵达印度。在供人们今天了解中世纪的中亚和印度方面,本书的贡献是旷古未有、永世不灭的。本书是记录玄奘在西域、印度参访当时一百一十个国家及传闻二十八个国家有关的佛教史实,如风俗、产业以及其政治等事实,是非常宝贵之资料;又记载当时诸国之距离,方位以及正确之各国原语,是特别卓越的古代地志,更是一本有助考古学的发掘与探索之指南书。本书是佛教史传。略称《西域记》,别称《玄奘行传》。唐玄奘述,辩机编撰。12卷。成书于贞观二十年(646)。《大唐西域记》分12卷,共十余万字,书前冠以于志宁、敬播两序。卷一记载了今天新疆和中亚的广大地区,是玄奘初赴印度所经之地。卷二之首有印度总述,然后直到卷11分述五印度的各国概况,其中摩揭陁一国情况占去了8、9两整卷的篇幅。卷12记载了玄奘返国途中经行的帕米尔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缘诸国概况。全书共记述了玄奘亲身经历的110国和得之传闻的28国情况,书中对各国的记述繁简不一,通常包括国名、地理形势、幅员广狭、都邑大小、历时计算法、国王、族姓、宫室、农业、物产、货币、食物、衣饰、语言、文字、礼仪、兵刑、风俗、宗教信仰以及佛教圣迹、寺数、僧数、大小乘教的流行情况等内容。全书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叙事翔实,再加上执笔人辩机学精内外典,文笔优美简洁,使全书增色不少。《大唐西域记》业已问世1300多年,随着时光的流逝,更加显示出这部著作的灿烂光辉。
-
白话地藏本愿经郭鹏注译在佛教中,地藏菩萨同文殊、普贤、观世音菩萨,被称为四大菩萨,文殊菩萨主管众生智慧之事,普贤菩萨主持众生一切行德,观世音菩萨以救度世间众生为主,地藏菩萨主要救度地狱中所有“罪鬼”,被称为“大愿地藏”。《地藏本愿经》中述及供奉地藏菩萨可获得十种利益:土地丰壤、家宅永安、先亡生天、现在益寿、所求遂愿、无水火灾、虚耗辟除、杜绝恶梦、出入神护;加之地藏菩萨为幽冥教主,管辖十殿阎王,也即主宰着人死后的命运。人们往往既会想得到这十种利益,又惧怕死后入地狱受罪。所以,对地藏菩萨的信仰、礼瞻、恭敬一直有增无减。同观音菩萨一样,地藏也是民间最受崇奉的佛菩萨之一本书前言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大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使者,问讯世尊。【白话】这是我听佛所说的。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空为母亲讲说佛法,这时,各方许许多多的所有佛及大菩萨们,都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够在五浊泛滥的恶世之中,用极为巨大的神通智慧力量,调伏世间那些倔强难驯的众生,使他们知道前世恶业而遭受的痛苦,从而乐于归依佛法。大家都派遣使者,向释迦佛问安。
-
白话圆觉经文行注译佛教文化的载体就是各个时代传下来的汗牛充栋的佛教经典。正如儒家典籍分为经、史、子、集一样,佛教典籍也细分为经、律、论三大类,号称“佛法三藏”。“经”的地位最高,是佛陀为指导弟子修行所宣说的理论。因此,今天的人们最为关注的也就是这些“佛经”。《圆觉经》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一般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序分叙述了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诸佛众生清净寂灭平等圆满不二所现净土,有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为上首的十万大众,皆入此三昧住于如来平等法会。正宗分叙述了佛因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次第请问,而依次宣说圆觉的义理和观行,为分十二章,每章先以去行问答说法,后以偈颂重宣其义。最后一章贤善首章的后半部分为此经的流通分,叙述诸金刚、天王、鬼王等誓愿护佑持此经人。
-
白话观无量寿经魏琪注译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诞生在印度次大陆,西汉时期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发生冲突和融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为辅的文化格局。这种文化格局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时代。要真正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华佛教文化。随着社会历史的风云际会,文化潮流的峰回路转,在人类迈入新世纪之时,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神秘的佛教文化。《观无量寿佛经》,又称《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共为净土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合称“净土三经”。此经一开始讲述了一个发生古印度王舍城中的故事:王舍城礅了受提婆达多调唆,幽闭其父王频婆娑罗于七重密室,并将千方百计帮助父王的母后韦提希夫人幽禁在王宫中。看见儿子如此不孝,韦提希夫人痛不欲生,求告于佛,希望佛能救她出苦难,往生佛国净土。佛即为她宣说西方净土的无限美妙庄严和往生净土的十六种观想法门,即日观、水观、地观、树观、八功德水观(池观)、总想观、花座观、佛像观、色身观、观音观、势至观、上辈生观、中辈生观、下辈生观。
-
佛经故事雷淼/王焱世界著名神话故事经典·注音版。佛,菩萨,罗汉……演绎多少佛家故事。在看似质朴的外表下,无不蕴涵丰富的哲理,闪烁智慧的光芒。高远超脱的境界,回味无穷的思想,是东方古老文明最伟大的结晶。
-
白话阿弥陀经魏琪注译佛经,即佛教经典,所以又称佛典。广义上,它包括佛教的经、律、论等各种著述,卷帙浩繁,达2万余卷。在众多的经卷中,《阿弥陀经》可以说是广大佛教信徒及普通百姓最熟悉,并在佛教中影响最广泛的一部经典。在我国,阿弥陀佛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但如果问一下阿弥陀佛是怎样的一位佛?来自何处?有什么本领等等问题时,大多数人可能会哑口无言。假如您有兴趣阅览一下本书——《白话阿弥陀经》,那么,您将对阿弥陀佛及其在佛教中的地位及有关的佛教知识等等问题,会有一个比较清楚明了的认识。《阿弥陀经》又名《小无量寿经》,与《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是中国佛教净土宗所依据的三部经典之一。主要内容为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奇异美妙及其教主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认为,人们只要一心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死后均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享受无边无量的幸福。《阿弥陀经》中的佛教思想,属大乘一派。佛教在它产生的初期是一种力主“自力拯救”的宗教,认为每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修习,才能断绝前世所造之“业”,跳出六道轮回,得到解脱,所以,特别看重个人的宗教修持。与之相反,《阿弥陀经》却宣传了另一条解脱的道路:不强调修行,甚至说可以不用自己修行,只要相信阿弥陀佛及其所教化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信”),发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愿(“愿”),并剔除一切杂念,一心一意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行”),那么,死后就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享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享受到的幸福快乐,得到永生。这种方法,比起任何宗教修持都简单易行得多,所以,迅速为广大百姓所接受,阿弥陀佛也成为人人皆知的佛。《阿弥陀经》全文虽不足2700字,但所含思想及其影响在我国佛教界非常大。它所主张的“他力拯救”的思想对以前苦修不已的“自力拯救”思想来说,无疑是一种革命;以它为经典之一的我国净土宗,更使这种佛教思想遍及唐以后的各个朝代。所以,了解《阿弥陀经》,可增长我们的佛教知识,有助于对佛教历史的认识和对佛教文化的探讨,使我们以客观公正的态度面对佛教。本书在《阿弥陀经》的注释之后,摘录编写了《阿弥陀经》中所涉及人物的一些佛经故事,也许有助于我们对《阿弥陀经》的认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佛经《佛经故事是佛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广泛以及佛经故事在宣传佛理、帮助人们领悟佛道中的独到作用和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等等。本书前言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诞生在印度次大陆,西汉时期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发生:中突和融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为辅的文化格局。这种文化格局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时代。要真正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华佛教文化。随着社会历史的风云际会,文化潮流的峰回路转,在人类迈入新世纪之时,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神秘的佛教文化。佛教文化的载体就是各个时代传下来的汗牛充栋的佛教经典。正如儒家典籍分为经、史、子、集一样,佛教典籍也细分为经、律、论三大类,号称“佛法三藏”。“经”的地位最高,是佛陀为指导弟子修行所宣说的理论。因此,今天的人们最为关注的也就是这些“佛经”。人门激赏、关注佛经,有着各种各样的动机。不管怎样,佛经毕竟已经不再局限于佛教内部,不再只是佛门弟子朝夕诵读的宝卷。学者们探幽发微,极力领悟通达无碍的大乘般若,解读出神入化的因明思辨,进而把握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脉络。普通人出于修身养性的需要,在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四书五经、道德南华的洗礼之后,自然而然地渴求从佛家的经典中汲取智慧和精神营养。如果说读书是干古风雅之事,那么读佛经更是被看作雅中之雅。正如明代学者陈继儒所言:“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相信不少人就是抱着这种心态去读佛经的。读佛经固然富有禅意,可是佛经却并非人人都能读懂,除了少数学者外,目口使是终日诵习的佛门弟子,也常常受到“文字障”的困扰,更不用说一般读者了。有鉴于此,我社应读者的要求,组织国内佛教研究专家,编写了这套“佛教文化精华丛书”,选取十部在佛教史上影响最大、在中国僧俗群众中名气最大的著弓经典,详加注解破译,以便让深邃精妙的禅机法慧,化作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菩提甘泉,滋溉读者的心田。这十部经典是:《金刚经》、《法华经》、《圆觉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六祖坛经》、《楞仂口经》、《楞严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注译者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发扬当年译经大德的精神,潜心体悟,字斟句酌,力求使“二次传译”保持原经文的神韵,而又不失质朴和通俗晓畅。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使丛书越出越好。
-
白话法华经李利安注译本书以大乘佛教最著名的般若理论为基础,集大乘思想之大成,蕴含着很多极为重要的佛学义理。对于流传于世的各类佛法,经中进行了宏观的把握与整理,认为释迦牟尼佛久远以来以各种方便法门说了各种各样的法义。但诸法归一,都是为了说明最终成佛的大乘,即佛乘。经中把佛的全部说法划分为三乘,特别强调“三乘归一”,以调和大小乘佛教的义理。在说明“会三归一”的过程中,广泛开演大乘教义,阐释了宇宙万象非实假有的法性实相说及无所执著、洒脱坦荡的无住理论,此外还有人人皆可成佛的佛性论思想。《白话法华经》是三秦出版社出版的佛教文化精华丛书之一。作者将《法华经》逐字逐句进行翻译、注译和解释,以方便广大学者和佛经爱好者阅读收藏。
-
中国第一佛观音菩萨的故事(清)曼陀罗室主人著本书的原著为署名曼陀罗室主人的《观世音传》,该书系统地将观世音地身世和传奇衍变成小说形势,着重介绍了观世音不凡地身世,历尽千般磨难地修行经历和大慈大悲、济世救人地传奇事迹,从而超出一般地佛经演绎而成为一部动人地故事,更具文艺色彩和感染力。本书的大量精美插图补充了观世音信仰的起源、发展、变化,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中的缘起和流变,以及观世音信仰对中国本土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影响。既可以成为了解佛学佛理和佛教史的基本补充,又可对不同时期的观音造像有相当专业化的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