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佛道秘密宗教与明代社会南炳文主编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政治现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明代的佛道二教及民间秘密宗教,就不能不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活习俗、思想文化以及中外交往等,产生广泛的影响。
-
佛国世界探胜傅加令著佛国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凡是佛教传播之地,佛法弘扬之处,都有一个与该地区历史文化相照应的佛国世界。在佛国世界里蕴藏着无数的历史文化遗产。佛教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然而,朝代更迭、自然灾害、人为毁坏等,都给佛教文化带来了难以尽言的巨大损失;也给佛国世界笼罩上浓浓的迷雾,更留下了一个个不解之“谜”。《佛国世界探胜》一书,是著名东方学学者傅加令先生的呕心沥血之作,既有缜密的义理阐释,更有常年云游在佛教圣地之间的彻悟。他以一个学者的审慎与睿智,梳理佛教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化繁就简,力图将一个澄清了的佛国世界呈现给读者。对于渴望了解佛教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此书可谓深入浅出,平易近人。
-
释迦牟尼郝春光,李满园编著封面著者题名:李满园,边春光编著。本书分悉达多太子,自觉自悟,佛光普照,佛法是平等的,佛法无边,佛陀涅(pan)[般(上)木]六部分,记述了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
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吴为山,王月清主编佛教传入中国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走上中国化的道路。隋唐以降,中国化的佛教又反过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此中尤以佛教的本体论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模式的影响和禅宗注重顿悟的思维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最为突出。近几年来,文化艺术界的佛教研究者日多,并推出了一批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著作;而以往侧重于从学理层面研究佛学者,也逐渐注重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乃至对世俗文化的影响,并力求从思维方式及学术层面去提示这种影响的原因,而此书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诗书画曾被古人喻为“华夏文化之冠冕”,而自汉魏以降,不论诗歌抑或书画,都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不少诗画论家曾有“不懂禅,不足以论诗”,“不懂禅,不足论书画”的说法。《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在这方面用力甚多,且颇有见地,不唯较系统勾画了佛教对诗书画影响的历史,更能从理论层面找出二者之相通处及深入揭示出诸如“禅机”对诗书画“境界”的影响等;佛教对中国古代雕塑、建筑、石窟乃至民俗的影响,书中既有历史的叙述,也有个案的理论剖析,既使人能对佛教雕塑、建筑等有一个梗概的了解,又可以从中获得一些艺术思想方面的启迪。
-
佛像的系谱(日)村田靖子著;金申译本书是在日本文化厅财部主办的《月刊文化财》杂志1989年6月至1990年12月分七回的文章基础上改定,1995年5月其汇编一册由大日本绘画出版社出版。在日本至今销售量已达到印刷数的92%。 总体上看,以“形体表现”作为共通点是不可能充分地理清佛像的系谱的,故这是本书的内容主要聚焦于重要的相貌表现和悬裳座的理由,而本书的特色也在于此。关于一般佛像的综述书已有多种,本书当然也从日本佛像开始,探寻具有悬裳座的最古之例的像佛的源流吧!本书介绍了释尊的诞生和佛像的起源;犍陀罗;印度;阿富汗;中国汉族地区;朝鲜半岛;日本等内容。
-
中国佛塔华瑞·索南才让著本书分析和研究了中国佛塔的起源、历史、类型、结构、布局、特点及其用途、功能,介绍了与中国佛塔相关的背景资料等。
-
《观世音应验记三种》释注董志翘著为了不断地向学术界介绍我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增加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积累,我们决定精选本学科教师在古代文学之文献舆理论研究方面的优秀著作,编贯遣套《随圃薪积丛书》。所谓“薪积”也者,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有取于《史记。汲郑列传》“积薪”而“后来者居上”之喻,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不断提高学术品位,提高学术价值。第二,有取于《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傅也,不知其尽也”之喻。教师是“薪”,学术是“火”,“薪”尽而“火”傅。我们的物质生命不免于毁灭,但精神的生命却可望凭借学术著作的流传而达到永恒。有冀于此,我们期待本学科的同仁将自己的“随圃魂”融入遣套丛书,使她真正成为我们精神生命的累积!关于本书在宗教史、文学史及文献学研究方面的价值,目前已有不少学者论及。日本南京大学小南一郎教授曾撰文详细论述该书的重新发现在宗教史研究上的意义。
-
白话楞严经荆三隆,邵之茜注译《楞严经》具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我国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之一。自从唐代时由中印度人般刺蜜帝将它翻译成汉文后,它便被历代的佛教信众乃至学者所重视,并与《华严经》、《法华经》一道,成为中土人士传诵大乘佛法的重要依据。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在纪元前后传入我国,在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融合后,逐渐发展和演变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形成了众多的宗派,表现出百态纷呈的局面。佛教在思想上与魏晋风行的玄学意趣相投,迎合了文人学士的口味,在隋唐时大盛并与儒、道两家学说互为补充,形成了三家合流的局面,又经宋、元、明、清历代,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学问,代有大德高僧、学界巨擘。佛学成为博大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楞严经》是中国佛教各宗派都十分重视的经典,长期以来得到了历代鸿生硕儒的喜爱。其注疏代有传承长盛不衰,流传至今的亦不下四十余种,且流布海外,广泛传播,仅日本的注家不下四十家之多。经文华美,多两两相对,于文辞义理皆为上乘之作,如“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虽言简而蕴义趣,有开启心智之功。《白话楞严经》是三秦出版社出版的佛教文化精华丛书之一。作者将《楞严经》逐字逐句进行翻译、注译和解释,以方便广大学者和佛经爱好者阅读收藏。本书前言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诞生在印度次大陆,西汉时期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发生:中突和融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为辅的文化格局。这种文化格局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时代。要真正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华佛教文化。随着社会历史的风云际会,文化潮流的峰回路转,在人类迈入新世纪之时,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神秘的佛教文化。佛教文化的载体就是各个时代传下来的汗牛充栋的佛教经典。正如儒家典籍分为经、史、子、集一样,佛教典籍也细分为经、律、论三大类,号称“佛法三藏”。“经”的地位最高,是佛陀为指导弟子修行所宣说的理论。因此,今天的人们最为关注的也就是这些“佛经”。人门激赏、关注佛经,有着各种各样的动机。不管怎样,佛经毕竟已经不再局限于佛教内部,不再只是佛门弟子朝夕诵读的宝卷。学者们探幽发微,极力领悟通达无碍的大乘般若,解读出神入化的因明思辨,进而把握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脉络。普通人出于修身养性的需要,在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四书五经、道德南华的洗礼之后,自然而然地渴求从佛家的经典中汲取智慧和精神营养。如果说读书是干古风雅之事,那么读佛经更是被看作雅中之雅。正如明代学者陈继儒所言:“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相信不少人就是抱着这种心态去读佛经的。读佛经固然富有禅意,可是佛经却并非人人都能读懂,除了少数学者外,目口使是终日诵习的佛门弟子,也常常受到“文字障”的困扰,更不用说一般读者了。有鉴于此,我社应读者的要求,组织国内佛教研究专家,编写了这套“佛教文化精华丛书”,选取十部在佛教史上影响最大、在中国僧俗群众中名气最大的著弓经典,详加注解破译,以便让深邃精妙的禅机法慧,化作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菩提甘泉,滋溉读者的心田。这十部经典是:《金刚经》、《法华经》、《圆觉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六祖坛经》、《楞仂口经》、《楞严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注译者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发扬当年译经大德的精神,潜心体悟,字斟句酌,力求使“二次传译”保持原经文的神韵,而又不失质朴和通俗晓畅。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使丛书越出越好。
-
法相唯识学太虚著本书前言本书是商务印书馆文库中的《法相唯识学》分册的上册,全书内容包括法相唯识学概论诸序、概论、唯识教释类等。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价值,可供相关专业人士阅读、参研。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法相唯识为佛学中最精粹之学问,其构画之严密,尽万有之本然,皆源源有自。惟其精粹,故亦难言,一般瞒?佛性之流,固勿论矣。即标为佛学专家,其所诠释之文字,亦多屈曲难深,不便初学,宜其非理说理,非义说义,非法说法,种种计执也。
-
法相唯识学太虚著本书是商务印书馆文库中的《法相唯识学》分册的下册,全书内容包括唯识理论类、唯识答辩类、唯识学通疏释类等。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价值,可供相关专业人士阅读、参研。 本书前言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一切谬执,皆由迷此阿陀那识而起,摄论等有摸象之喻,即明不了此识以成妄执,广见经论,兹不烦出,今就大乘建立此阿陀那识文中,有因翻译之论,或以解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