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历代观音宝像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漫忆李叔同余涉编暂缺简介...
-
白话无量寿经文军注译《观无量寿佛经》,又称《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共为净土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合称“净土三经”。此经一开始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古印度王舍城中的故事:王舍城太子受提婆达多调唆,幽闭其父王频婆娑罗于七重密室,并将千方百计帮助父王的母后韦提希夫人幽禁在王宫中。看见儿子如此不孝,韦提希夫人痛不欲生,求告于佛,希望佛能救她出苦难,往生佛国净土。佛即为她宣说西方净土的无限美妙庄严和往生净土的十六种观想法门,即日观、水观、地观、树观、八功德水观(池观)、总想观、花座观、佛像观、色身观、观音观、势至观、上辈生观、中辈生观、下辈生观。前十三观是从“依报”(国土)和“正报”(西方三圣)去观想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这西方三圣的功德妙相;后三观讲的是依据个人的信仰程度及修为对往生西方净土者所分的三品九等。经文为我们描绘了西方极乐净土的殊胜美妙,教主阿弥陀佛、左右胁侍观世音和大势至的殊胜功德以及往生净土的十六观想法门。奉劝众生信仰净土,受持观想法门,以便死后往生此极乐世界,永离苦海。经中所宣讲的净土信仰,也就是大乘佛教所谓的彼岸世界信仰。所谓净土,是相对世俗有情众生居住的所谓“秽土”、“秽国”而言的。净土思想起源很早,在古印度婆罗门和小乘佛教中,都可找到渊源。然直到大乘佛教产生之后,才成为系统的思想。但在印度并不流行,而一经传入中国,则大受欢迎,很快流传起来,所以,对净土的信仰成为中国大乘佛教的一大特色。
-
成唯识论校释(唐释)玄奘译;韩廷杰校释佛都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约自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中国,但在当时並没有产生多大影响.到魏晋南北朝时间,佛教和玄学结合起来,有了广泛而深入的传播。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多的众多的宗派,在社会、政治、文化等许多方面特别是哲学思想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玄奘留印期间,主要学唯识,回国后的译传亦主要是唯识,成为唐代唯识宗的创始人。他译唯识三十论以后,想把十大论师的注释一一译出,这样做必定太繁,会成百卷,数百万言。而且,十大论师的某些论点不尽一致,使人不知谁是谁非,难以适从,所以他的弟子窥基建议,以護法的主张为主,杂糅其他九师的理论,玄奘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显庆四年(公元六五九年)译成成唯识论十卷。
-
佛陀入门(美)斯蒂芬·T.阿斯马(Steven T.Asma)文、图;赵锋,王从方译封面题:斯蒂芬·T.阿斯马文、图。
-
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所叙述,是在于向读者介绍释迦牟尼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他创立的佛教,不是神化了的佛陀,而是大家所看到的佛教,因此书名《人间佛陀和原始佛教》。原始佛教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起,直至佛灭百余年间,可以说是至毗舍离七百结集的完成,这样的一个历史阶段。
-
中国无神论史资料选编王友三编;顾曼君,马俊南注编辑推荐:中国无神论史的资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文献典籍中,内容十分丰富,收不胜收。但作为一个选本,必须有所取舍。取舍的原则:一是考虑资料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使它能够反映出无神论史发展的基本原貌。在做法上,则力求不遗留重要的和有一定价值的资料,同时也不滥收那些无关紧要的与此不大相干的资料;二是注意区别于现在刊行的中国哲学史资料。在做法上,对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资料,一般从略,重点辑录有关无神论的理论及反对天命鬼神等传统封建迷信的资料。我们这样想,做起来却不易。这方面还有待学术帮助和自身今后的努力。
-
西藏密教史索南才让(许得存)著本书目录简介:第一章金刚乘的起源和特点;第二章无上瑜伽密法的结构形态;第三章密教的输入及藏密的形成等。
-
明刻三十二篆体金刚经李世勤《明刻三十二篆体金刚经》是佛教著名经典之一。三十二篆体刻本金刚经,是以柳叶体篆,龟体篆、芝体篆等中国古文字中极为罕见的32种字体刻写。该书把书法艺术融于佛学典籍之中,是佛学经典著作中非常珍贵的古籍孤善本。《明刻三十二篆体金刚经》元朝人有刻本,现已失传,此书根据明万历刻本影印。大度16开,加厚宣纸印刷,外锦函套线装,编号发行,对研究佛教书法史具有很高的文献资料价值。
-
禅入门(美)朱迪思·布莱克斯通(Judith Blackstone),(美)佐兰·约瑟普维克(Zoran Josipovic)文;(美)内奥米·罗森布莱特(Naomi Rosenblatt)图;刘园琪译Z.约瑟普维克,通译:Z.约西波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