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禅萧平实居士述;张铃音居士等整理萧平实,一九四四(甲申)年生于台湾中部小镇。世代务农,父祖皆为三宝弟子。十三岁丧母,初识无常。少时即好打坐及方外之术,亦习金石拳术古文针灸等。自小厌恶迷信,每斥神造世间之说,不信神能造人。兵役期满后辞父离乡,于台北市觅职。五年后成立事务所,执行业务;虽游世务,而乐于暗助弱小。历练世间法十八年后,于一九八五年归依三宝,鼎力护法,勤种福田。始修持名念佛,自成无相念佛功夫。一九八九年初,转修体究念佛:参禅。十月前往印度朝圣,多有感应。返国立即结束事务所业务,专心护法及参禅。次年十一月于家中闭关,摒绝一切外缘,苦参十九天后破参。嗣即深入藏经,以三乘法义印证无讹。乃于一九九一年仲夏出而弘法度众,于中央信托局佛学社等三处主持佛法讲座及共修,六年不辍,同修渐众。一九九七年二月与诸同修成立佛教正觉讲堂,六月成立台北市佛教正觉同修会,继续演示《楞伽经、成唯识论、真实如来藏》,八月成立正智出版社,散播大乘宗门正法之种子。着有《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禅:悟前与悟后(上下册)、正法眼藏:护法集、生命实相之辨正、真假开悟之简易辨正法、禅净圆融、禅门摩尼宝聚:公案拈提(第一辑)、真实如来藏、宗门法眼:公案拈提(第二辑)、楞伽经详解第一辑、宗门道眼:公案拈提(第三辑)……》等书问世。
-
禅师的心法妙安编著本书作者妙安法师,早年出家求道,遍历名山大川,参访高僧,关注心地法门,在他修行之余,精心抄录出古今大德,是“以心传心”的精华之作。
-
中英佛教词典陈观胜,李培茱编《中英佛教词典》是一本中英对照另加中文解释的词典。本词典共收词目一万六千余条,内容包括大乘(含藏传佛教及日本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各种专门名词、术语、典故、典籍、专著、名僧、史迹、仪轨、部派、事件、地名、宗教用品等。每一词条冠以中文词目,其后为英文翻译,最后是简明的中文解释。本词典的众多条目除了反映出佛教教派林立、典籍浩瀚、教义深奥、术语繁多的特点外,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词目的含义及历史背景予以解释。因此本词典除了对中文词目的英文译法提供了参考以外,还对各词目作了简明扼要的解释。传入中国近两千年的佛教,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已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民风民俗相结合。我们会感到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处处免不了要和佛教打交道。对于从事学术研究和翻译工作的人士,以及在工业、农业、商业、贸易、外交、行政以及旅游事业方面工作的人士来说,在国际交往日益增多的今天,这本词典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一本工具书。<
-
跏趺佛陀《世界名画中的经典故事丛书》编辑部编著释迦牟尼是万众敬仰的圣人,在获得觉悟之前,他也曾有过疑惑痛苦,但他超出常人之处,是以己之苦推及众生之苦,从而生起解脱的无上悲愿,他舍弃了常人所羡慕的一切财富、王位、妻儿,毅然出家修道,历经6年,艰苦备尝,终于断除各种无名烦恼,觉悟到宇宙人生的实相,获得了根本解脱,最终成为了获得正等正觉的佛陀。本书精选的100幅佛陀图片便是依循释迦牟尼出生、离宫、修行、求道、悟道、成佛、说教乃至圆寂这一时间脉络,其间囊括了雕刻、绘画、线描、塑像、唐卡、装置等多种造像艺术表现手法,不一而足。全书所选基本以佛陀跏趺坐,双手结禅定印的姿势为主。跏趺坐也即降魔坐,可降伏自心并得诸天护卫;而手指平伸的“禅定印”,则标示参修者心态的自然、自持、平和与沉稳。本书每幅图均配有精当的文字解说,集中评述了相关佛陀艺术造型的艺术特点与相关历史掌故。
-
读禅有感悟周国平编著历代杰出禅师留下了方便教学的言语教法,大多是一些禅话、故事、语录、公案等,《读禅有感悟》从中精心挑选了一部分,以飨读者。禅一向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相标榜,要求人们超越语言文字,透过种种现实存在去把握宇宙人生的真谛。但“非言无以传”,历代杰出的禅师都留下了方便教学的言语教法,大多是一些禅话、故事、语录、公案等,《读禅有感悟》从中精心挑选了一部分,以飨读者。在看完一个故事后,相信大家都会有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和感悟,如果再稍加停顿,认真体会一下,一定会别有一番情趣的,另外,在每个故事的后面都还附有一些简单的文字,大都是编者自己的点滴体会,可供参考和交流。
-
憨山老人梦游集[明释]憨山大师著述;曹越主编;孔宏点校暂缺简介...
-
佛教小百科潘桂明著佛教是中国社会现存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精神遗产。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至今,对中国社会的哲学、文化、艺术、民俗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目前佛教出版物大多限于研究专著和经籍读本,为此,《佛教小百科》志在跨越专业研究与信众诵读的藩篱,以方便普通读者阅读为导向,重视内容权威,突出阅读趣味,以新颖的图文编排为普通读者大众提供一条了解中国佛教的全新途径。《佛教小百科》第一辑共分8卷,包括佛教历史、佛教艺术、佛教禅宗、佛教密宗、佛像、佛教典籍、佛教建筑、佛教文化等内容。各卷的文字分别由国内宗教研究领域的著名专业学者撰写完成。各卷配有大量与文字内容相关的珍贵精美图片,直观展现佛教的深刻内涵与非凡魅力。本卷从佛祖“拈花微笑”的典故讲起,详细阐述了中国佛教本土宗派——禅宗的千年兴衰承传。禅宗是众多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且是其中最有生命力的一派;迄今为止,它仍然代表着中国佛教的主流。禅宗的成立,以士族政治经济的削弱和传统佛教思想的挫折为背景;面对传统佛教的危机,禅宗在教界内部发起思想解放的运动。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禅宗以固有生产方式和老庄思想学说为依托,借助大乘经典如来藏佛性理论,提倡心性“本觉”思想,强调主体精神的自觉,破除各种它力信仰,予沉闷已久的教界以有力冲击。禅宗具有独特的思想体系,个性鲜明,不悄流俗。在禅宗广泛传播的历史过程中,其思想学说不仅为陆九渊、王守仁等学者吸收改造,形成理学中的心学系统,也还对民族文化产生深远而悠久的影响,唐以后的诗歌散文、绘画艺术中可以随处见其踪迹。对禅宗及其思想的历史地位要作出全面评价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本书对于禅宗及其思想的基本观点进行了一番知识性介绍,使普通读者在阅读本书后,能对佛教禅宗得到一定程度的了解。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天著本套书从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脉络来解读、诠释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并采用问题解析体来展现中国佛教哲学的内容。全书通过总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五编的专题论述,阐明中国佛教哲学问题的滥觞、论辩、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轨迹,显示其间不同观点之间的互动进程,进而总结其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中国佛教哲学反映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宇宙人生和修持实践的看法与主张。
-
戒幢佛学戒幢佛学研究所编在中國佛教史上,西行求法雖不自法顯始,但真正到達天竺,而又求得經歸的中土求法高僧,法顯當數第一人。法顯因感嘆中土律典的殘缺不全,以六十歲左右的高龄,發願西行求法,他在天竺求取的佛典,主要是律部。 據《法顯傳》的記載,法顯在天竺遊歷十餘年間,於巴連弗邑寫得《摩訶僧祇眾律》、《薩婆多眾律》各一部,又於師子國寫得《彌沙塞律》一部。相傳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時期,在五天竺最流行的律有五部,即法藏部的四分律、有部的十誦律、化地部的五分律、飲光部的解脱律和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其中,除飲光部的解脱律未傳入中土外,其餘四部律都先後傳入,並譯為漢文。法顯帶回的律典就包含了這四部律中的三部,其中《摩訶僧祇眾律》,在他回國後即與佛陀跋陀羅一起在建康道場寺譯出;《彌沙塞律》則由稍後劉宋時的佛陀什和竺道生等譯出;《薩婆多眾律》則因在法顯回國時已有弗若多羅和鳩摩羅什譯出了《十誦律》,所以未再有傳譯。即此可見,法顯對中土佛教律法建設的重要貢獻。 法顯在天竺求法時,除律典外,也帶回了好幾部重要的經藏和論藏。他在巴連弗邑學梵書、梵語和寫律的三年間,還寫得《雜阿毗曇心》、《誕經》、《方等般泥洹經》、《摩訶僧祇阿毗曇》各一部;而於師子國則又寫得《長阿含》、《雜阿含》、《雜藏》各一部。這些經論都是當時中土剛開始傳播,或尚未流傳的佛教經論教理。這裹,特别要提到的是他帶回的《方等般泥洹經》這部經。該經是在如來藏理論基礎上,宣揚佛性常住的一部代表經典,是大乘佛教發展歷程中由般若空理論向佛性有理論發展的一部重要經典。法顯在建康與佛陀跋陀羅一起譯出此經後(今稱《佛說大般泥洹經》,六卷),對當時的佛教界發生了重大的影響。晋宋之際,在南方出現了一批弘揚涅槃佛性理論的“涅槃師”,這與本經的傳譯當有密切的關係。由此,也推進了中國佛教大乘“空”、“有”二宗在理論上的交融和發展,引發了關於佛性當有、現有,以及一闡提人是否有佛性等重要理論問題P41的廣泛、深入的討論。
-
杂记吴立民主编;香港志莲净苑文化部编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传承发展,至隋唐进入极盛时期。晚唐武宗灭佛,佛教逐渐衰微。经宋、元、明、清高僧大德的努力,各宗仍有新的建树。鸦片战争以后,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佛教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撃。《威音》佛刊于1930年1月创刊,初为半月刊,至第二十五期,始改为月刊,于1937年9月停刊,共出版七十八期。原刊载文章以论说、宗乘、释经、密乘、译述、杂记、专着、演坛、新闻等九类分期出版。受杂志刊物篇幅限制,有些文章连载跨度达数年之久,分散在各期之中,稽索甚杂,阅读不便。现香港志莲净苑文化部发愿将《威音》佛刊以(文库)形式重新归类编集,请吴立民先生任主编,重新标点整理,参照原刊物分类将全书分为论说、宗乘、释经、密乘、译述、杂记、专着、演坛、新闻九卷。原刊物首面图书亦集中附于(新闻卷)末,并于各卷末附列(《威音文库》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