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白话佛经果怀译编本书收有《大佛顶首楞严经》及注释和译文。
-
我的释尊观(日)池田大作著;潘桂明译作为《宗教与世界》丛书之一,继《我的佛教观》、《社会与宗教》之后,最近四川人民出版社又刊行拙著《我的释尊观》中文版。能得此机会,向关心佛教及一般宗教的中国读者传达我的一部分见解,令我喜不自禁,感激无量。为勾画释尊的具体形象,必须基于可靠的史料,大量收集历史事实。但非常遗憾,可供钩稽圣贤人生的素材并不那么丰富。其原因,一是释尊生活的时代邈而久远,再是印度人的特性,无意于留下历史记录。本书就是尽可能依据有客观证明的事实,坦率地论述这样一种基于个人的、宗教的体验所把握的我的释尊形象。书名叫《我的释尊观》,理由也在于此。
-
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美)拉·莫阿卡宁(Moacanin,Radmila)著;江亦丽,罗照辉译本书探讨藏传佛教和荣格心理学之间的相似与差异,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
-
中国禅学思想史纲洪修平著禅学的渊源在印度,禅学的繁兴在中国。随着佛教的东渐,佛教禅也传到了中国。禅在中土的展开中,既融合吸收传统的思想文化,又深深地渗透到了传统思想文化之中,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在印度有外道禅与佛教禅之分,佛教禅又有大小乘之别。佛教禅就其本义来说,有二层含义:一是使心绪意念宁静下来,与“止”或“定”相近;二是正审思虑,如实了知所对之境,与“观”或“慧”相近,中国佛教一般将禅与定并称为“禅定”,中国禅宗又以禅命宗,倡“定慧等学”,使禅具有了更广泛的含义。从历史上看,禅在中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虽然大小乘禅在东汉末年均已介绍到中国来,但受社会上神仙道家呼吸吐纳的影响,实际得到流传的却以小乘禅数之学为主;安世高所传的小乘禅数之学虽然也主张“止观俱行”,但实际发生影响的却主要是凝心入定、坐禅数息的形式与方法。当时禅与定结合在一起,往往是以定摄禅,长坐不卧即为修禅的主要形式。魏晋时期,玄学的盛行带来了般若学的繁兴,佛教禅经过离言扫相的般若学的洗礼,形式化的倾向得以扫除,禅的重心逐渐由修持形式转向对宇宙实相的证悟。南北朝佛性论的兴起,更为中国化的禅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宇宙实相与众生自性趋于合一,在自性本觉的基础上,禅修的内容主要地也就成为自性自悟,禅行生活也开始出现随缘而行的倾向。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士的发展进入了模仿世俗封建宗法制度而确立传法世系进行创宗活动的时期,而禅家又特重师承,认为“无师道终不成”,因此,南北朝时期来华传授“南天竺一乘宗”之禅法的菩提达摩便被追奉为禅宗的东土初祖。其实,中国禅宗是初创子道信,基本完成于弘忍,而由惠能南宗和神秀北宗加以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惠能南宗,代表着中国禅的主流,绵延发展至近代。这样,当我们说中国禅学思想的时候,就有禅宗之学、禅宗形成之前的禅学和同时包括这两部分内容的广义禅学。本书叙述的范围则是禅学思想在中土演变发展的全部历史。禅学在中土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社会和传统思想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正是由于禅学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禅学才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生巨大的影响。全面把握中国禅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思想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中外文化交融中的发展与演变,有助于我们在今天更好地吸收世界上各种优秀的文化成果,以更新发展传统文化,使之适应民族振兴之新时代的需要。
-
维摩诘经今译幼存,道生注译《维摩诘经今译(最新图文本)》秉承忠实原文的原则,不加主观臆测与推论:白话翻译通俗易懂,阐理明晰:对于难以表达或一言多义的文字,主要以直译为主;经文中的咒语,一律不加以翻译:注释部分不求旁征博引。但求详尽清晰。
-
净土诸经今译[(后秦释)鸠摩罗什译];瞿平等注译当今时代净土经典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尤以净土三经,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最为切要。《净土诸经今译》除以上三经外,还收入《药师经》、《普贤行愿品》。
-
四库释家集成陶秉福主编本书原文影印《四库全书》释家类著录的十三部佛家著作,如《弘明集》、《宋高僧传》、《佛祖历代通载》等。
-
禅宗灯录译解礼山,江峰编著分为:祖师禅、超佛越祖禅、越祖分灯禅3部分。
-
反观人生的玄览之路麻天祥著内容提要本书是——本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佛学,尤其是重点研究20世纪中国佛学的专著,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本书揭示了佛学在近代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影响。并且由佛学自身的发展,以及它对其它观念文化的现代转换过程所起的作用,揭橥佛学理论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局限,不乏创见,成一家之言。本书材料宏富,观点新颖,文笔生动。
-
大乘佛学(俄)舍尔巴茨基《大乘佛学》为世所公认的世界佛学名著,原书名为《佛教的涅槃概念》,与原著者的另一重要作品《小乘佛学》同为姊妹篇。作者依据《中论》,剖析佛教涅檠观念的发展历史。对照批判了小乘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和大乘瑜伽行派的不同实在观,揭示了涅槃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中的深厚根源,深入地阐明了佛教解脱论所依据的世法与出世法等同一如、烦恼与菩提无二无别的本体论原理。《大乘佛学》尤为适用有西学基础而不谙佛学术语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