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杂阿含经吴平《杂阿含经》是以言行录的体裁,记述佛陀和他的弟子们的修行与弘法活动。经中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如缘起、十二因缘、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等,故被称为“佛教圣典”。由于《杂阿含经》不重玄理、义解,重视的是修行实践,因而诵读此经,有助于现代人修行佛法。
-
浙江禅宗寺院环境研究王海霞 著《当代浙江学术文库:浙江禅宗寺院环境研究》主要通过南宋时评定的“五山”一一径山寺、灵隐寺、净慈寺、天童寺、阿育王寺的环境研究,阐明浙江禅宗寺院的历史地位,论述禅宗寺院的环境特色,并结合国内佛教寺院的发展案例,对浙江禅寺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
布顿佛教史布顿 著;郭和卿 译《布顿佛教史/现代世界佛学文库》是论述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史书。其所记显密教乘,诸学史实,多属扼要,后来学者多引以为据,较之其他佛教史书更显重要。
-
从空性到佛性张源旺 著本书通过考察佛教思想家罗什、僧肇以及他们的思想、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演变趋势、其中的内在原因和文化背景来把握般若学向涅槃学的思想轨迹和佛教思想的中国化。本书共从以下几个个方面探讨了问题:佛教思想大家的学术成就及倾向;各自思想的演变、圣心的构建与道生佛性论;对语言采取的批判的态度、原因、意义和影响。
-
苾刍学处宗喀巴 著;法尊 译宗喀巴大师出世时,西藏佛教戒律松弛,教风败坏,僧人腐化。很多喇嘛“不习经典,乱受灌顶,寺庙僧侣,尽同俗装”。大师睹此种种,触目惊心,决心振兴佛教,力挽颓风。1388年改持律者所戴的僧帽为黄色僧帽,1395年,供精其寺慈氏像一套比丘衣具,以示菩萨亦应守比丘戒。此后数年,奔走各地,宣讲戒律。1401年,宗喀巴和他的老师惹达瓦及噶当派大师教却把让等三人,在热振地区朗增敦寺商讨整饬戒规、整顿教风之事。他们以德光《戒经》为依据,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形及藏僧遵行的可能性,经过再三斟酌,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寺规戒条。宗喀巴在寺中宣讲,迦曹结记录成书,是为《苾刍学处/宗喀巴大师经典文丛》。《苾刍学处/宗喀巴大师经典文丛》一书,内容分两大部分,初说,出家事及依止善知识规矩等,即受戒法、事师法、随顺事;次释二百五十三戒,分四他胜、十三僧残、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别悔、众多学处。后附《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摄颂》与《苏刍学处总抉择》。《苾刍学处/宗喀巴大师经典文丛》属于根本说一切有部,与汉地通行的《四分律》比较,此中未列二不定及七灭争,恶作罪中多十二条。此外还带着藏传佛教的鲜明特征。
-
三观映月度恒沙邓子美《三观映月度恒沙(近作自选集)/宝庆讲寺丛书》引入宗教社会学的新视野与方法,视佛教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考察其社会根源、社会角色、社会功能,把当代佛教和当代社会有机联系起来,使人感到切实、新颖,增强了对全球化现代化急速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及其信仰文化变动性多样性的深度认知。
-
佛说造像量度经文物出版社 编《佛说造像量度经》,清乾隆七年(1742)刻本,是一部关于佛教塑像、绘画、浮雕的工具书,相传是释迦牟尼的四大弟子之一舍利弗所撰,历代都以梵本流传,没有汉文译本,清乾隆年间,蒙古族学者工布查布把它翻译成为汉文。该书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
-
生活禅的理论与实践暂缺作者净慧长老离开我们已近一年了,我时时怀念着他。他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承蒙慧公的错爱,他生前数次谈到他与我之间的法缘。
-
入楞伽心探玄《入楞伽心探玄》纂写组 编《入楞伽心探玄》的主要内容是作者齐志军等对《楞伽经》多年潜修研习后的成果累积,讲佛法与生活结合,很有意境。佛所说法,都是应因缘而说。佛说《楞伽经》,当然也是应因缘而说。那么,佛是应什么因缘而说此经呢,这就是“教起因缘”。
-
中华大典暂缺作者《佛教分典》设佛教基础、译经、传承与宗派、教义、佛教与传统等五个总部。佛教基础总部分人物、要事、部派、圣地以及周边分布传播五部,介绍佛教在传人中国以前的基本情况,包括释迦牟尼和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以及在周边地区的传播状况。这些情况是中国佛教的基础,故称为佛教基础总部。译经总部分阿含经、本缘经、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宝积经、涅盘经、经集、密教经典以及律藏、论藏、中观论、瑜珈论、论集、史传等部,分别介绍译进经典的情况。佛教是外来宗教,在长期演化中,虽然已经融人中华文化并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其教义的源头,是外来的佛典。因此,介绍这些从开始翻译就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输入状况,反映中国对佛教的记述和阐释,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组织、所译典籍及其所反映的佛教基本状况和基础内容,就十分必要,故单设一总部。传承与宗派总部分历史、翻译家、经录、天台宗、法相宗、禅宗、华严宗、三论学派、净土学派、戒律学派以及佛教石窟名山等部,分别介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分派分宗情况。各个中国派别,不仅介绍它们的创宗(派)人、传承、着述和教理,而且介绍该宗分化为小宗的状况。中国佛教包括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受文献和研究状况的制约,本分典仅限于汉传部分,即其经典是用汉语书写和传承的佛教部分;汉传佛教实际还包括朝鲜、日本和越南的佛教,但本分典仅限于中国部分。教义总部分概念、命题和名数三部。概念部介绍如业、色、受、想、行、识,空、有,显色、形色,有为法、无为法等概念,约四百个;命题部介绍色不异空、唯识无境、烦恼即菩提等命题,约五十条,名数部介绍如二谛、三法印、四缘、五阴、六趣、七觉意、八圣道等以数字开头的佛教概念,约四百五十个。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佛教教义的概况。佛教与传统总部分诏令、非正史纪佛、金石纪佛、儒教论佛、佛道论衡等部,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佛教和中国政治、原有宗教的交互影响,对于研究佛教在传人中国以后的演变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汉传佛教指以汉文为载体的佛教,从有文字记载算起,已近二千二百年,历史悠久,广传于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汉文化圈国家,典籍繁多,编译者与作者辈出,仅汉文《大藏经》,不止有中国历代所编的诸种版本,亦有朝鲜之《高丽藏》、日本的《大正藏》等多种,收有多种韩人和日人的汉文撰着。本分典所收,止限于中国僧俗的着作,不包括对外的辐射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