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菩提道次第广论略释宗喀巴大师 著,法尊法师 译,更登智华 注编写这部略释的原则有三:其一,丝毫不改动法尊法师的译文,如实对照藏文原本,对原文做白话释义,也可以说是对原文中一些难懂的名词及文句做了简单的诠释。其二,为了让修学者容易掌握此论著的整体结构,特意编列《菩提道次第广论引导科判》,以方便广大修学者背诵修持。另外,把《菩提道次第广论传承师祈祷文·胜道启门》也排列在书中,以方便修学者长期祈祷获得加持,早日在相续中生起菩提道次第之觉受,获得利益。其三,此次编写略释对《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名称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其目的是让修学者对上师宗喀巴大师之教证功德生起坚定的信心。获得菩提道次第之种种觉受与利益,为救度一切如母有情脱离轮回苦海,而获得究竟无上的菩提果位。
-
唐代僧人前理解研究戎川 著本书引入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为理论视角,以唐代僧人的传记史料为研究对象,将“佛教中国化”问题还原为两个基本的哲学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佛教中国化”换个角度来审视就是“中国人如何理解佛教”,进一步即还原为基本的哲学认识论问题,即“理解如何可能”,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可证明“中国化”的必然性;其次,既然“中国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由此带来的中国佛教新形态,其合法性又如何证明?这个问题又可以还原为基本的哲学本体论问题,也就是对真理标准的分析,即“真理如何可能”。通过对这两个基本的哲学问题的探讨,并结合唐代僧人的传记及金石资料进行分析,回头再来审视“佛教中国化”问题,便能深入到其内在结构中,并且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中国佛教形态的必然性以及中国佛教的合法性。
-
佛教造像量度与仪轨李翎 著本书为佛教造像的规则集成。佛教造像具有严格的造像规则,即所谓“仪轨”。在佛教经典,尤其是密教经典中,都有专门介绍造像仪轨的内容。因此,佛教艺术严格地讲是佛教造像,不同于世俗艺术的随性创造,而是匠人画僧在传统之下的“发展”,虽然有时代特征,但手印、姿态、造像比例、媒介,以及画匠在作画(雕刻)时要沐浴、持斋等要求都是不变的。本书旨在通过佛经《佛说造像量度经》的解读,来普及佛教造像艺术的常识,让读者了解这种严格的造像规则,是佛教艺术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
菩提道次第导引宗喀巴 著暂缺简介...
-
弘法大师文集[日] 弘法大师 著《弘法大师文集》以《弘法大师全集》(吉川弘文馆1910年版)为底本,精选精校而成。除密宗仪轨内容外,其余悉数出版。分为佛学、文学两类,并加入现代标点和注释,极大方便了中国读者的阅读。《文集》以雍容华贵的唐代文言写成,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将填补我国出版界的空白,为中日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世代友好做出应有的贡献。
-
禅 两刃相交林谷芳 著作为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和如实的禅修行者,本书是林谷芳先生Z重要的禅学著作,共收52篇短文,分五部分,谈禅的本质与核心,直析禅门修行虚实,以短论文章的形式集中反映了作者的禅宗思想,从禅宗历史上著名的禅修人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公案写起,以点带面,可以令读者较直观和全面地领悟到禅宗思想的精华所在,对于当代读者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帮助下获得心灵的安顿,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印] 世亲菩萨 造,[唐] 窥基大师 述,智敏上师 讲大乘经论中,唯识思想特别丰富。大乘佛法的理论是在唯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唯识二十论》是印度唯识学集大成者世亲菩萨第一部弘阐大乘的论著,后来又由玄奘大师弟子窥基大师作疏,珠联璧合,流传于学界。当今高僧智敏上师积数十年之功,复为之讲解,深入浅出,析义释疑,引领读者进入佛学之堂奥。
-
福建佛教祖庭名刹文化概览福建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福建省民族和宗教厅,福建省佛教协会 著本书介绍福建省的多处著名佛教寺院,概述了其各自的建筑、造像、文化、宗教人物及在历史上和如今所起的作用,配上相关的历史照片和摄影作品,图文并茂,重点突出这些名刹的文化意义和宗教地位,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和普及意义。
-
西夏译华严宗著作研究聂鸿音,孙伯君 著《华严经》的传行在唐武周时代(684-705)进人鼎盛,中原佛教的“华严宗”也于此正式创立。这时的华严经学历经百年积累,通过法顺(557-640)、智俨(602-668)、法藏(643-712)等一批义学大师的阐发,终于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其后从安史之乱(755-763)到唐武宗会昌(841-846)灭佛的90年间,以澄观(738-8387)和宗密(780-841)为代表的华严义学历经与密宗、禅宗的交融,创造性地把外来宗教哲学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相融合,对宋代以后的禅学乃至哲学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后期,“华严四大家”之一的晋水净源(1011-1088)以杭州慧因寺为基地,弘扬华严义理,曾一度把华严宗带人中兴,他本人也因此被后世尊称为“中兴教主”。目前尚不知道华严宗传入西夏的具体时间。佛教史籍里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很少,我们目前对西夏华严宗的了解基本依靠1909年科兹洛夫地理考察队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发掘出的西夏文献。这些文献现存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其中90%以上是佛教著作。由于西夏佛经刊布工作的滞后,西夏的佛教面貌迄今还远没有研究清晰,不过,根据克恰诺夫整理的《西夏文佛教文献目录》可以知道,在西夏翻译的中土著述中,重要的当是“华严七祖”以及唐宋时期华严禅教派宗师的经典著作。从华严宗创立伊始,历代宗师都借助对《华严经》的诠释来阐发自己的思想观念,这些阐释亦毫无例外地在信众中广泛传行。
-
明清佛教戒律思想研究鲁海军 著本书旨在讨论明清学术流变文化背景下的佛教律学复兴、明清佛教戒律诠释的理论特质等问题,厘清了明清戒律思想的时代格局、学术背景、佛门现状,还探讨了明清佛教戒律思想发展的基本逻辑、基本特质、明清戒律弘传的三大系统。本文以明清佛教戒律思想为中心论述六大问题,即思想概说、宗学并进、大小同归、禅教释律、兼修净密、现实圆融等,主要讨论明清丛林改革及文化嬗变视阈下律宗的发展及佛教戒律思想的调适,即在明清思想文化、律宗法嗣传衍及佛教整体发展的背景下,对佛教戒律及其理论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