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楞严经王志宏 编,佛经翻委员会,法界佛教总会 译《楞严经(中英双语版)》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译,10卷。般剌密谛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于广州的“制止寺〈今光孝寺〉”诵出楞严经十卷,时由乌苌国沙门弥伽铄佉译语,沙门怀迪证译,菩萨戒居士房融笔受。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
-
唐代僧人前理解研究戎川 著本书引入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为理论视角,以唐代僧人的传记史料为研究对象,将“佛教中国化”问题还原为两个基本的哲学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佛教中国化”换个角度来审视就是“中国人如何理解佛教”,进一步即还原为基本的哲学认识论问题,即“理解如何可能”,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可证明“中国化”的必然性;其次,既然“中国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由此带来的中国佛教新形态,其合法性又如何证明?这个问题又可以还原为基本的哲学本体论问题,也就是对真理标准的分析,即“真理如何可能”。通过对这两个基本的哲学问题的探讨,并结合唐代僧人的传记及金石资料进行分析,回头再来审视“佛教中国化”问题,便能深入到其内在结构中,并且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中国佛教形态的必然性以及中国佛教的合法性。
-
弘法大师文集[日] 弘法大师 著《弘法大师文集》以《弘法大师全集》(吉川弘文馆1910年版)为底本,精选精校而成。除密宗仪轨内容外,其余悉数出版。分为佛学、文学两类,并加入现代标点和注释,极大方便了中国读者的阅读。《文集》以雍容华贵的唐代文言写成,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将填补我国出版界的空白,为中日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世代友好做出应有的贡献。
-
菩提道次第导引宗喀巴 著暂缺简介...
-
佛教造像量度与仪轨李翎 著本书为佛教造像的规则集成。佛教造像具有严格的造像规则,即所谓“仪轨”。在佛教经典,尤其是密教经典中,都有专门介绍造像仪轨的内容。因此,佛教艺术严格地讲是佛教造像,不同于世俗艺术的随性创造,而是匠人画僧在传统之下的“发展”,虽然有时代特征,但手印、姿态、造像比例、媒介,以及画匠在作画(雕刻)时要沐浴、持斋等要求都是不变的。本书旨在通过佛经《佛说造像量度经》的解读,来普及佛教造像艺术的常识,让读者了解这种严格的造像规则,是佛教艺术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
禅 两刃相交林谷芳 著作为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和如实的禅修行者,本书是林谷芳先生Z重要的禅学著作,共收52篇短文,分五部分,谈禅的本质与核心,直析禅门修行虚实,以短论文章的形式集中反映了作者的禅宗思想,从禅宗历史上著名的禅修人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公案写起,以点带面,可以令读者较直观和全面地领悟到禅宗思想的精华所在,对于当代读者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帮助下获得心灵的安顿,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
《太平经》与东汉确译佛经复音词比较研究李振东 著东汉时期正处于汉语单音词向复音词急剧转化的时期。道教典籍《太平经》和东汉佛典是这个时期重要的宗教文献,具有口语化和通俗化的特点。而这些借助宗教文献保留下来的口语词,对于探索汉语词汇发展的轨迹具有重要的意义。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印] 世亲菩萨 造,[唐] 窥基大师 述,智敏上师 讲大乘经论中,唯识思想特别丰富。大乘佛法的理论是在唯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唯识二十论》是印度唯识学集大成者世亲菩萨第一部弘阐大乘的论著,后来又由玄奘大师弟子窥基大师作疏,珠联璧合,流传于学界。当今高僧智敏上师积数十年之功,复为之讲解,深入浅出,析义释疑,引领读者进入佛学之堂奥。
-
明清佛教戒律思想研究鲁海军 著本书旨在讨论明清学术流变文化背景下的佛教律学复兴、明清佛教戒律诠释的理论特质等问题,厘清了明清戒律思想的时代格局、学术背景、佛门现状,还探讨了明清佛教戒律思想发展的基本逻辑、基本特质、明清戒律弘传的三大系统。本文以明清佛教戒律思想为中心论述六大问题,即思想概说、宗学并进、大小同归、禅教释律、兼修净密、现实圆融等,主要讨论明清丛林改革及文化嬗变视阈下律宗的发展及佛教戒律思想的调适,即在明清思想文化、律宗法嗣传衍及佛教整体发展的背景下,对佛教戒律及其理论的考察。
-
一心万法柳幹康,陈文庆,刘泽亮 著永明延寿是唐末、五代、宋初的重要佛学思想家,作者在全面整理、点校《永明延寿禅师全书》的基础上,积十数年之功,全面梳理延寿一体(心体)两翼(观心、万善)的思想体系,对其以“禅尊达摩、教尊贤首”为代表的延寿圆融诸宗思想及其由禅门法眼宗三祖到净土宗六祖的形像变迁作了深入的阐释,是基于全面占有延寿全部原始材料之上对延寿思想进行多维度系统研究的一部力作,特色在于新材料、新视点、新成果,将对延寿佛学思想研究起到重要的理论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