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西夏文《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对勘研究孙颖新 著本书以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藏西夏文《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为研究对象,对该经的全部存世编号进行了系统梳理。以西夏仁宗仁孝时期的校译本为研究底本,同时参校惠宗秉常时期的初译本进行了全文对勘和释读。本书通过对同一部佛经新旧两种译本的综合对勘,明确了西夏文献中存在通假现象。此前,学界对这一问题未见任何研究和关注。西夏文通假现象的发现,深化了对西夏语文学的认识,一来可以纠正此前对西夏文献的误读,二来可以为日后正确解读西夏文献提供一条重要的可行之径。
-
宗派史· 大海奇珍达隆巴·阿旺朗杰,道帏·才让多杰 著暂缺简介...
-
佛教与民俗段玉明 编《佛教与民俗(第2辑)/佛教中国化研究系列,普贤文库》收集的论文,是近年来关于佛教与民俗研究的部分成果。旨在研究佛教文化怎样化成中国的风俗习惯等系列问题,力所能及地弥补中国佛教史研究的疏缺。
-
圣僧的多元化创造白照本 著作为禅宗东土初祖的菩提达摩(Bodhidharma)是国人*熟悉的古代高僧之一。唐代以来,他的“面谈梁武”“九年面壁”“一苇渡江”“只履西归”“袈裟传法”等种种传说便开始产生广泛影响。近代以来从史学角度入手的菩提达摩研究,在破除达摩神圣光环的同时,却*终没有建构出作为“凡人”的菩提达摩形象。究其根源,“文献不足征也”。本书主要尝试讨论菩提达摩传说及另外若干佛教圣传的建构要素及理路,旨趣并不在于考证传说和传说人物的真实渊源,而是希望借达摩等标杆式、箭垛式人物作切入语境变迁、文化交涉等既有趣又复杂的问题讨论。本书的研究视角不仅仅从佛教出发,还基于道教、民间信仰等广泛视域,并有效结合圣传叙事学、多元文化交涉等领域的前沿理论。 通过本书研究可以发现,有关达摩、龙树、锁骨菩萨等传说的认识,在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将被演化出甚为有趣的一些面相。
-
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冯学成 著本书针对《道德经》的核心灵魂——第一章,采取讲座的形式,逐字拆解, 针对“常道”“非常道”“可道”“不可道”“常名”“非常名”,“可名”“不可名” 乃至于“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常有”“常无”全面解读,解答了什么是道, 纠正了一些在“道”“名”“有”“无”研究上的曲解, 还有如何在行、处、坐、卧的日常中如何运用“道”和“禅”,解决学道和生活上的困扰,从而真正达到安心。
-
菩提道次第广论略释宗喀巴大师 著,法尊法师 译,更登智华 注编写这部略释的原则有三:其一,丝毫不改动法尊法师的译文,如实对照藏文原本,对原文做白话释义,也可以说是对原文中一些难懂的名词及文句做了简单的诠释。其二,为了让修学者容易掌握此论著的整体结构,特意编列《菩提道次第广论引导科判》,以方便广大修学者背诵修持。另外,把《菩提道次第广论传承师祈祷文·胜道启门》也排列在书中,以方便修学者长期祈祷获得加持,早日在相续中生起菩提道次第之觉受,获得利益。其三,此次编写略释对《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名称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其目的是让修学者对上师宗喀巴大师之教证功德生起坚定的信心。获得菩提道次第之种种觉受与利益,为救度一切如母有情脱离轮回苦海,而获得究竟无上的菩提果位。
-
楞严经王志宏 编,佛经翻委员会,法界佛教总会 译《楞严经(中英双语版)》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译,10卷。般剌密谛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于广州的“制止寺〈今光孝寺〉”诵出楞严经十卷,时由乌苌国沙门弥伽铄佉译语,沙门怀迪证译,菩萨戒居士房融笔受。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
-
诗僧寄禅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支扎寺志登久美 编格鲁派名刹支扎寺,始建于1903,位于青海省化隆县,有“第二那兰札”之美誉,培养了桑绕嘉措等知名人士。《支扎寺志(藏文版)》由支扎寺格西邓吉美所著,主要记述了支扎寺的历史演变、支扎寺的历任堪布及其功劳、支扎寺的宗教仪轨、支扎寺的现状等内容。
-
中国佛学《中国佛学》编委会 著《中国佛学》为集刊,一年两期,每期栏目固定,包括“汉传佛教——教史研究、义学研究、佛教与传统文化”“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每期刊发20篇左右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从总第31期开始由我社出版发行,目前已出至第43期,已在我社出版了13期。 《中国佛学》为中国佛学院的学报,其前身为佛教内部刊物《法源》,2010年更名后正式公开出版,由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传印长老亲题刊名,顾问为黄心川、方立天(已逝)、楼宇烈和杨曾文四位著名的佛学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