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辩中边论魏德东 著本论是论释弥勒菩萨所造的《辩中边论》而成。辩中边就是辩明中道和两边,使人们剔除边见,求得中道。全论分为七品,依次论述世界的本质,成佛的障碍,佛法的真实,对障碍的俢治,修行的次第,修行得到的果位和无上的大乘境界。
-
近现代佛教空有之争研究丁建华 著本项目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空有之争”指空宗与有宗的争论,一般特指中观派与唯识派的论争,从佛教思想的发展来看,又不仅限于此,而是贯穿于佛教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印度佛教时期,空有之争表现在佛教内部各宗之间的互相论争,包括经部与有部、上座部与大众部、中观宗与有部、中观宗与唯识宗等,各部都互相指斥空有而表现为“空有之争”。佛教传入中国后,中观宗与唯识宗的空有之争只存在于文本当中被广为传说与讨论,因为俱舍宗、三论宗、慈恩宗等都历时不长且影响有限,所以没有形成如印度佛教历史中宗派论争式的空有之争。事实上,影响着中国佛教发展的“空有之争”的主角是如来藏思想,但它并未与中观、唯识论争,而是将空有融摄在统一的脉络当中。近现代以来,随着唯识学研究的盛行、三论宗典籍从日本传回、藏传中观学传入汉地,中观与唯识之间的空有论争被佛学研究者所关注,占据中国佛教传统主流的如来藏思想对中观、唯识的融摄已经不能满足当时学者的追问。所以,“空有之争”在近代通过中观学、唯识学、如来藏三系之间的理论交涉与学术论争,成为近现代佛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本书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围绕主题展开论述:1、揭示近代空有之争研究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即一、二章。2、深入探究近代空有之争的理论维度,归纳为传统、藏传,等三种思路,分别为三、四、五章。3、对近代空有之争进行总结,并进一步探讨其对之后佛学研究之影响,分为为六、七章。
-
禅的思想[日] 铃木大拙 著本书系统梳理了禅的思想体系和行为原理,既有原汁原味的禅的思想精髓,又有对生活体验的意见和建议,可作为了解东方禅学思想的入门之书。 \n本书按照知、行、问答的顺序编撰而成,分为禅思想、禅行为、禅问答三部分。通过解说达摩遗作、禅宗史书和古代韵文著作中的禅意,揭示出“二入四行观”“安心法门”“信心铭”等禅学思想的内涵及“无功用”“超个我”等禅学行为原理,进一步引导读者从知行合一的角度理解“禅是什么”。 \n铃木先生在本书中对一些参禅趣事的描绘细腻生动,增添了书稿的新鲜感,无形中也发挥了抚慰人心、启迪智慧的作用。 \n
-
宗门教下王颂 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宗派问题研究是海内外佛学界的一大热点。汉语佛学界一些学者积极参与了相关问题的探讨,但尚未形成面对面的学术争鸣。为此,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于2018年组织了“第二届中国佛教史论坛”,论坛主题为“宗门教下——东亚佛教宗派史的解析、诠释与重构”。会议获得学界积极响应,百余位学者与会并提交了80余篇专业论文,本书系其中23篇论文的精选。为了体现百家争鸣的精神,我们尊重每一位作者的独立观点,包括针锋相对的观点,将相关成果如实地呈现出来,以飨学界。
-
大庄严论经注译与辨析荆三隆 著《大庄严论经》共十五卷,相传为印度马鸣造,后秦(384—417,又称姚秦,是十六国时期羌人贵族姚苌建立的政权)时期的鸠摩罗什译。又称《大庄严经论》《大庄严论》《大庄严经》。共九十篇譬喻故事,以佛陀本生、善恶因缘、譬喻、寓言和史传故事为主要内容,是研究公元前佛教义理和修行实践的重要经典。为历代大藏经收录,在敦煌遗书中也有收藏。有关作者、译者学术界有不同说法。罗什译出经典数量,说法也不一,现存鸠摩罗什译场所出经典,共有三十九部,三百一十三卷。从所译内容上来看,他第一次系统介绍了佛教大乘缘起性空学说。从翻译学角度来看,他的译文将意译与直译相结合,变朴拙为通畅精美、易于理解,为义学领域开拓了发展空间。他的汉译特征被后世尊为“旧译”。
-
出曜经注译与辨析荆三隆 著《出曜经》作为有最完整、最庞大喻群的佛教譬喻经,共三十卷,三十四品,一百八十三篇比喻故事。这部巨制鸿篇,由印度的法救菩萨汇编。汉译为十六国后秦(384—417)又称姚秦时期,僧人竺佛念译出。竺佛念,《高僧传》卷一云:“凉州人,弱年出家,志业清坚,外和内朗,有通敏之鉴,讽习众经,粗涉外典。其苍雅诂训,尤所明达。”他出生在今天的甘肃武威,早年出家。在长安译出的经典有《菩萨璎珞经》《十住》《断结》《出曜经》《胎经》《中阴经》等,为佛门一代宗师。《出曜经》全经系由诗颂即优陀那,意为佛陀自说,以及注释诗颂的故事,即阿波陀那,意为譬喻所组成。“出曜”是梵文意译,在这里意指“譬喻”,即本经系以譬喻或寓言方式说甚妙教义。“出曜”一词在汉译时,被认为出自《诗经》的“日出有曜”。因此,出曜意为“太阳升起带来的光明”,即把经中的譬喻故事,比喻为“如太阳的光明照亮一切黑暗”。笔者初步勘定《出曜经》为一百八十三篇。
-
唐代幽州地区的佛教与社会尤李 著本书充分挖掘房山石经等石刻材料,验之以传世文献和敦煌文书,从佛教社会史角度出发,运用微观与中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时关照宏观大背景,借鉴社会学、人类学和艺术史的视角,对唐代幽州地域的佛教与社会进行了立体式和跨领域的考察。富庶的社会经济成为幽州人进行佛学研究、开展佛教活动的重要基础。幽州地域各族群、各阶层民众广泛参与佛教活动,充分显示出佛教在文化交流、族群融合方面的独特功效。幽州佛教成为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博弈的舞台。幽州地区的佛教信仰和习俗,不少为各族群、各阶层人士所共有。辽代的文化面貌,尤其是佛教,深受唐幽州地域之影响。中晚唐汉族文化精英斥为“胡化”(“非主流”、“非正统”)的幽州地区,在契丹的统治之下,却成为汉文化的中心,并且为契丹人的汉化提供了资源。本书尝试**王朝递嬗模式,以长时段的眼光来审视唐五代至辽朝幽州地域的佛教与社会,为中古时代幽州的文化面貌进行了独特而新颖的阐释,也为深入认识契丹汉化及辽文化的演变轨迹提供了新视角。
-
安般守意经杜继文 著《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分上、下两卷。原本出自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八卷。其上卷,是影印的《金藏》广胜寺本,下卷是影印的《高丽藏》。都同时附有校勘记。《安般守意经》的价值,在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轨迹。就此经本身言,尽管组织松散,但其总体结构和思想特色还是相当清楚的。大体说,上卷着重论述安般禅本身,下卷广释三十七品经,触及的内容几乎包括小乘佛教的全部修持。
-
大乘玄论邱高兴 著《大乘玄论》一书涉及了三论宗的所有基本概念,如二谛、八不、中道、佛性、判教等,是三论宗的一部重要著作,这是《大乘玄论》在理论上的重要之点;另一方面,吉藏善于辩论,加上当时学派林立,因此在其《大乘玄论》中保留了许多有关成实师、毘昙师等派别的思想资料。这些派别的思想因著作佚失或仅有口头之传授,因而到后来,人们就难详其学说之脉络了。幸而在《大乘玄论》中保留了这些资料,为后人理解当时之佛学全貌,提供了一个参考,这就是《大乘玄论》之数据价值。
-
法句经吴根友 著本经是一部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早期佛典。它与原始佛教思想接近,其中绝大部分的偈颂是佛陀所说的。《法句经》重视四谛,又以“一心”贯穿全经,体现了原始佛教的思想。本经从生死无常入手,最后要求人们通过学习佛法,坚守戒律,开悟智慧,达到涅槃和吉祥的人生境界。 《法句经》以通俗易懂、易读易记的偈颂形式,宣演深奥博大的佛教精义,把数量庞大的阿含经及十二部经浓缩简化,成为学习佛教不可逾越的启蒙读物,更是现代人自我教育、自我心理咨询的无言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