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佛教与社会黄崑威 著本选题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号:14BZJ006)的结项成果。书稿以历史文献为中心,充分利用同时代出土文物研究成果并跟踪关注、吸收海内外相关研究信息,分析了4至6世纪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在持续了200多年的由少数民族政权主导的统治期间所爆发的严峻的“胡汉”民族冲突、文化碰撞及政权对立等一系列重大社会矛盾,并认为“中国化”的佛教在最终达致的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汇,以及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再一次的“大一统”中发挥了“文化中介”和“文明纽带”的作用。全书分为“‘大一统’与十六国北朝时代精神”“佛教促进民族融合、文化融汇的社会功能”“政教关系视阈下的佛教‘中国化’与民族‘大融合’”“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民众佛教信仰与民族融合”四章。
-
禅宗心法智慧及其现代意义许秀娜 著佛学对心性问题有深入的研究,禅宗尤为重视对心性问题的探讨。本书以禅宗心法智慧阐释心性,从禅宗多元的思维方法入手,结合现代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分析和阐述禅宗心法智慧在情绪管理、心理调适、心境提升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本书在总论禅宗心法智慧的基础上,具体阐述在现代社会应用禅宗思想、方法、实践体系等解决人们身心层面诸种问题的探索和做法,实际上是一种“应用禅学”的研究类型,国际社会运用禅学方法调节身心有诸多实践和研究,国内也有所跟进和创新,回应这种趋势,以学术方式体现出来是本书的鲜明特点。
-
佛教律法的禁忌研究陆新蕾 著佛教三藏典籍中就佛教徒须遵循的宗教戒律有着清晰而明确的规定,律法既是维持佛教僧团的核心力量,又是佛教徒修行的核心内容。本书从佛教修行的视角出发,对佛教典籍中有关“性”(包括sex,gender和sexuality三个层面)与饮食禁戒的文本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戒律为基础而延伸出的佛教禁忌,较少带有宗教神圣性的色彩,其初始目的多是为了促进宗教的修为,是日常生活与修行的指导方针。本书还对释迦摩尼的入灭年代(公元前386-前383年)和佛教第一次结集时间做了新的考证。
-
南朝佛教与金陵莲华,董群 编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南京就长期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化的一座富矿。2018年5月,第三届“南朝佛教与金陵”学术研讨会在鸡鸣寺隆重举行,30多位有影响力的佛教研究学者齐聚一堂,专题研讨南朝时期建康佛教人物,共同推动南朝佛教文化研究和江苏佛教文化建设。此次研讨会由南京市佛教协会主办,南京鸡鸣寺、江苏尼众佛学院承办。本书所收30篇论文聚焦于南朝时期建康佛教人物活动,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
张汝钊佛学作品集张立法 著张曙蕉,女,名汝钊,字曙蕉(1900—1970,称本空法师)。浙江慈溪人。杰出女诗人、社会活动家,最后却皈依佛门,直到披剃出家,讲经说法,成为近代中国天台宗一大名僧。曾因出版《绿天簃诗词集》,名震文坛。何建明在20世纪末撰文评说张汝钊“的确称得上是近代中国佛学史上的一位硕学宏儒”。2009年,编者在编修《宁波马径张氏宗谱》时始知张汝钊是马径张氏第21世孙,随即着手收集她的相关资料,共收集到她著述的《绿天簃诗词集》《海沤集》《般若花》《烟水集》四部著作。其中《绿天簃诗词集》《海沤集》为张汝钊的文学作品集,其合订本已于2016年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般若花》《烟水集》收录的是张汝钊在佛学方面的作品。关于这两个作品集的点校和整理工作入选为2017年度宁波市文化研究工程项目。
-
明清僧人著述流传日本的研究林观潮 著本书站在全面了解明清文化输入日本及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度,着眼于中日佛教发展史、经济交流史、文化交流史的多层视角,考察研究东传僧人著述,了解其传播背景、内容构成、历史影响以及当代价值。考察研究明清时期在日本传播的我国僧人著述,发现这些东传著述不少于219种。东传著述内容广泛,除了讲经说法的语录以外,又有寺志、年谱、寿章、书信、诗集、僧传、杂著等多种体裁,涉及故国风物,表达思乡情绪,具有丰富多彩的内涵。本书应该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在本领域内的首次专门研究,明确提出了东传著述的历史定位,可能会填补国内外学术界在在明清佛教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实践性。
-
黑水城汉文藏外佛教文献若干问题研究宋坤 著本书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西夏学文库”之一,主要以黑水城出土汉文藏外佛教文献为中心,对宋、夏、金时期民间佛教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全书主体内容包括:黑水城出土汉文藏外佛教文献整体概述及价值分析、西夏汉文藏外佛教文献缀合复原与拟题考辨、《佛说寿生经》与民间受生信仰问题研究、《慈觉禅师劝化集》与宗赜生平及其佛教伦理思想研究、《建置曼挐罗真言集》与民间密教信仰研究等五个方面。
-
南岳名峰与佛教谭民政 著南岳是五岳名山,周回八百里,以七十二峰最著,享有“五岳独秀”和“南岳独如飞”的美誉。南岳名峰是南岳衡山自然风光的精华,是南岳文化的载体。佛教于晋代进入南岳地区,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历史。南岳佛教以名峰为依托,与山水精华相融合,书写了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篇章。本书作者多年来查阅大量历史资料,以名峰为纲,现场走访考察南岳山峰和佛寺,寻访寺庵遗址,梳理佛教在南岳的发展脉络和内涵,以生动浅显的文字和图文并茂的方式,挖掘和传播南岳山水风光背景下的佛教文化之美。
-
后金时代和清朝初期藏传佛教传播史研究李勤璞 著藏传佛教有自己的起源史和生存形态,构成未来清朝国家文化及其西藏一蒙古施政体制的一个直接肇因。立国之初,驻锡科尔沁的囊素喇嘛受努尔哈赤礼请为赫图阿拉佛寺度僧,几年后他率领徒众投奔后金,去世后敕命在辽阳城南建立寺庙供奉其舍利,佛法僧具备,后金的藏传佛教成立。《后金时代和清朝初期藏传佛教传播史研究》运用满、蒙、藏、汉文史料,探究喇嘛的行动和社会角色,以及其在清朝政教体制上可能的印迹。
-
现证庄严论释格勒 著《现证庄严论》是藏族传统经典“五部大论”之一,藏族历代大德们依据自身研学所得,留下了大量注疏文字,其数量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现证庄严论释——至尊弥勒口传难处辩析》即是此论的藏文版注疏新作,作者通过参考传统注疏,并对各版本内容加以对比、论证,对其中的难点、疑点作了细致的阐释,文末附录了书中所涉的各类名词术语,有助于读者加深对原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