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禅悟的实证周昌乐 著《禅悟的实证:禅宗思想的科学发凡/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从古今、中外、文理三个维度,围绕禅悟揭示真性这个出发点,依据新科学及其哲学研究的丰硕成果,特别是有关当代物理科学、心脑科学、数理科学、混沌科学等的新成就,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中国禅宗的元逻辑哲学思想、表现形式以及现代意义。在具体内容上,主要是从文理学科交叉的角度,来对深奥的禅悟境界进行系统的阐释,将东方深奥的禅宗思想与西方深奥的科学思想建立其联系,并加以相互阐发。同时,也是用现代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出了启悟禅悟之境的途径,给出一种科学禅修途径的思想基础,为禅法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禅悟的实证:禅宗思想的科学发凡/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内容涉及哲学、宗教、科学等诸多方面,是一部典型反映文理交叉研究的著作。
-
古藏语文学写本的佛教语境周炜 著《古藏语文学写本的佛教语境》共十九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古藏语文学写本的佛教语境。一章介绍了从藏传佛教衍生的古藏语话本文献,第二章介绍了古藏语文献对话本等文学写本的影响,第三章对古藏语佛教话本文献进行了考辨,第四章对西藏古代话本文献进行了佛教注释,第五章介绍了佛教文化与藏族古典作家,第六章对古藏语文学写本的文体进行了介绍,第七章对古藏语文学写本《勋努达美》进行了解读,第八章介绍了古藏语寓言写本的宗教语境,第九章介绍了古代史诗写本的佛教境界,第十章介绍了化身理论与格萨尔的本生,第十一章介绍藏族古代史诗的民间宗教因素,第十二章介绍了藏族古代史诗的传播方式,第十三章介绍了藏族人的记忆方式与古代史诗的传承,第十四章介绍了藏族民间文学的分类与观念,第十五章介绍了藏族民间文学的结构特征,第十六章介绍了藏族民间歌谣的历史分期,第十七章介绍了西藏戏剧的宗教情节根源,第十八章介绍了藏族戏剧写本的佛学观念,第十九章介绍了古藏语文学名著《米拉日巴传》的宗教语境。
-
苯教远古历史源流琼布·洛追坚赞 著《苯教远古历史源流:藏文》由琼布·洛追坚赞著
-
敦煌坛经读本邓文宽 著《六祖坛经》是对中国人影响zuida的典籍之一,目前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元代宗宝本。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打开之后,唐和五代时期经过六祖弟子记录整理的《坛经》写本重见天日。经研究发现:敦煌本《坛经》比宗宝本和其他版本的《坛经》,更能反映出六祖惠能当时的思想、更贴近六祖惠能的真传真谛。 《敦煌坛经读本》由邓文宽先生精心校注,既是敦煌学的研究著作,又是了解佛教文化的通俗读物。 书后附录zui通行的简体版宗宝本《坛经》,可以满足读者日常研习之需。
-
老子道德经解·庄子内篇注·四书蕅益解·周易禅解憨山大师,蕅益大师 著憨山大师注《道德经》,始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卒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前后用功十年,“或经旬而得一语,或经年而得一章”,“每参究透澈,方落笔,苟有一字有疑而不通者,决不轻放”。实为学佛、学老者苦心而注,以期学佛者通达老子,“善自他宗”;学老者破除己见,“得离言之旨”。 憨山大师注《庄子内篇》,创意于约万历十六年(1588年),*终克成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前后长达三十二年之久,堪称憨山后半生倾注心血的精心之作。大师自言:“庄子一书,乃老子之注疏。予尝谓老子之有庄,如孔之有孟。若悟彻老子之道,后观此书,全从彼中变化出来。” 蕅益大师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年四十九岁,述《四书蕅益解》。解《论语》曰“点睛”,开出世光明也;解《庸》《学》曰“直指”,谈不二心源也;解《孟子》曰“择乳”,饮其醇而存其水也。惜《孟子择乳》失传。 蕅益大师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四十三岁,始述《周易禅解》;清顺治二年(1645年),年四十七岁,撰《周易禅解》竟。大师自言:“吾所由解《易》者,无他,以禅入儒,务诱儒以知禅耳。”
-
佛教造像量度与仪轨李翎 著本书为佛教造像的规则集成。佛教造像具有严格的造像规则,即所谓“仪轨”。在佛教经典,尤其是密教经典中,都有专门介绍造像仪轨的内容。因此,佛教艺术严格地讲是佛教造像,不同于世俗艺术的随性创造,而是匠人画僧在传统之下的“发展”,虽然有时代特征,但手印、姿态、造像比例、媒介,以及画匠在作画(雕刻)时要沐浴、持斋等要求都是不变的。本书旨在通过佛经《佛说造像量度经》的解读,来普及佛教造像艺术的常识,让读者了解这种严格的造像规则,是佛教艺术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
西夏文《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对勘研究孙颖新 著本书以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藏西夏文《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为研究对象,对该经的全部存世编号进行了系统梳理。以西夏仁宗仁孝时期的校译本为研究底本,同时参校惠宗秉常时期的初译本进行了全文对勘和释读。本书通过对同一部佛经新旧两种译本的综合对勘,明确了西夏文献中存在通假现象。此前,学界对这一问题未见任何研究和关注。西夏文通假现象的发现,深化了对西夏语文学的认识,一来可以纠正此前对西夏文献的误读,二来可以为日后正确解读西夏文献提供一条重要的可行之径。
-
圣僧的多元化创造白照本 著作为禅宗东土初祖的菩提达摩(Bodhidharma)是国人*熟悉的古代高僧之一。唐代以来,他的“面谈梁武”“九年面壁”“一苇渡江”“只履西归”“袈裟传法”等种种传说便开始产生广泛影响。近代以来从史学角度入手的菩提达摩研究,在破除达摩神圣光环的同时,却*终没有建构出作为“凡人”的菩提达摩形象。究其根源,“文献不足征也”。本书主要尝试讨论菩提达摩传说及另外若干佛教圣传的建构要素及理路,旨趣并不在于考证传说和传说人物的真实渊源,而是希望借达摩等标杆式、箭垛式人物作切入语境变迁、文化交涉等既有趣又复杂的问题讨论。本书的研究视角不仅仅从佛教出发,还基于道教、民间信仰等广泛视域,并有效结合圣传叙事学、多元文化交涉等领域的前沿理论。 通过本书研究可以发现,有关达摩、龙树、锁骨菩萨等传说的认识,在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将被演化出甚为有趣的一些面相。
-
明清佛教戒律思想研究鲁海军 著本书旨在讨论明清学术流变文化背景下的佛教律学复兴、明清佛教戒律诠释的理论特质等问题,厘清了明清戒律思想的时代格局、学术背景、佛门现状,还探讨了明清佛教戒律思想发展的基本逻辑、基本特质、明清戒律弘传的三大系统。本文以明清佛教戒律思想为中心论述六大问题,即思想概说、宗学并进、大小同归、禅教释律、兼修净密、现实圆融等,主要讨论明清丛林改革及文化嬗变视阈下律宗的发展及佛教戒律思想的调适,即在明清思想文化、律宗法嗣传衍及佛教整体发展的背景下,对佛教戒律及其理论的考察。
-
中国佛学《中国佛学》编委会 著《中国佛学》为集刊,一年两期,每期栏目固定,包括“汉传佛教——教史研究、义学研究、佛教与传统文化”“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每期刊发20篇左右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从总第31期开始由我社出版发行,目前已出至第43期,已在我社出版了13期。 《中国佛学》为中国佛学院的学报,其前身为佛教内部刊物《法源》,2010年更名后正式公开出版,由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传印长老亲题刊名,顾问为黄心川、方立天(已逝)、楼宇烈和杨曾文四位著名的佛学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