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听闻一说圆觉经闻一《听闻一说〈圆觉经〉》是对佛教经典《圆觉经》的白话讲解。《圆觉经》又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由唐朝译师佛陀多罗翻译。全经共有十二章,主要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回答诸菩萨所提出的问题,以长行和偈颂形式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方法。本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后世学人也即称此经为大乘顿教。
-
宣化上人开示录宣化上人暂缺简介...
-
洞山指月南怀瑾 著《指月录》是明心见性、参禅悟道必读的典籍。2009年下半年,南怀瑾先生开始带领学人参研《指月录》,并对曹洞宗的特点、学术、修持和传承等方面作了重点研讨,本书即整理自当时的课堂实录,采用对话体。除了原文诵读和白话释义,课堂上以自由发言为主,听讲的学人或提出问题,或表达观点,先生则随时指点、点评。一路讲下来,先生不仅将禅宗的发展、演变脉络讲得非常详尽清晰,对话中更是常常暗藏禅机,如同古时禅师接引学人、对机说法,圣哲言、钵盂语兼而有之。
-
今昔物语集张龙妹,赵季玉 著,张龙妹 赵季玉 译《今昔物语集 天竺震旦部》是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的说话文学,天竺部和震旦部的故事主要引自《三宝感应要略录》《冥报记》《孝子传》等中国的一些小规模的故事集,也引用了《注好选》等日本编撰的教训启蒙性质的类书和《俊赖髓脑》等和歌方面的书籍。《今昔》是一部具有强烈的编撰意识的说话集,每一卷都有明确的主题。比如第六卷震旦佛法,第九卷震旦孝养,第十卷震旦国史等,佛法、孝养、国史便是各卷的主题。各卷的每一篇故事都是围绕这一主题来收集编排的。但总体上来说,与先行说话集相比,《今昔》突出了佛教意识。中国的故事,有照搬日本先行书籍的,也有对出自中国典籍的故事进行巧妙改写的。对中国典籍的引用,主要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
-
禅话南怀瑾 著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早期禅宗的人物和史事的著作,主体是一则则禅宗公案,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读起来轻松愉快,甚便初学者阅读。
-
楞伽大义今释南怀瑾 著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对《楞伽经》全本大义的译述。先生以《楞伽经》宋译本为主,并参考魏译本、唐译本,“互采其长,以求信达”;释义之外,遇有觉得须加申述之处,加附论说明一己所得、一己之见,以便后学参考;同时将经义的纲要整理出一张体系表,方便读者梳理思路。
-
《大方等大集经》研究萨尔吉 著《研究》是对《大方等大集经》的研究著作。一部分探讨《大集经》原本与译本的文献特点,对藏、汉译《大集经》的翻译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说明文本演变的内在源流,以及翻译转换中藏、汉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利用后代论书对《大集经》经文的引用,就其中重要佛教思想进行分析,把握《大集经》在勾连中观唯识、贯通显密方面所起的作用。二部分是对基础研究材料的甄别处理,即对《大集经》部分梵文残叶和被引文句的梵、藏、汉三文对勘。通过对勘,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异质文化在交流、融合过程中的互动,尤其是中国人对佛教思想的吸收与融合在佛经翻译中的表现,另一方面对藏、汉语言的研究也有裨益。
-
中观庄严论释麦彭仁波切,索达吉堪布 著在藏传佛教中显宗拥有庞大的修学体系,其核心是闻名遐迩的五部大论:戒律、俱舍、中观、因明、般若。其中中观是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本质加以探索,藏传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而《中观庄严论释》恰好为我们阐述了中观学的博深义理,帮助我们在宏观世界中开启智慧之门、明辨智慧之义。本书令人尤为称道的是揭示了中观与唯识互不相违的密意。 中观,大乘佛教理论,以观察中道作为修行。其创立人为大乘佛教思想家龙树,其在《中观论》中,以至中来形容释迦牟尼所说的中道,又以观察中道,作为修持禅定与智慧的方法,中观思想起源于《杂阿含经》,即八正道中的正见。 唯识,是大乘佛教重要理论之一,意谓世界一切现象都是心识所变现,心外无独立的客观存在。
-
菩提道次第广论略释宗喀巴大师 著,法尊法师 译,更登智华 注编写这部略释的原则有三:其一,丝毫不改动法尊法师的译文,如实对照藏文原本,对原文做白话释义,也可以说是对原文中一些难懂的名词及文句做了简单的诠释。其二,为了让修学者容易掌握此论著的整体结构,特意编列《菩提道次第广论引导科判》,以方便广大修学者背诵修持。另外,把《菩提道次第广论传承师祈祷文·胜道启门》也排列在书中,以方便修学者长期祈祷获得加持,早日在相续中生起菩提道次第之觉受,获得利益。其三,此次编写略释对《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名称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其目的是让修学者对上师宗喀巴大师之教证功德生起坚定的信心。获得菩提道次第之种种觉受与利益,为救度一切如母有情脱离轮回苦海,而获得究竟无上的菩提果位。
-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唐敦煌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四川大学图书馆 编这是对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唐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十二卷所做仿真复制。《四川大学图书馆藏唐敦煌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廿二)》简称《大般若经》,是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汇编。《四川大学图书馆藏唐敦煌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廿二)》共六百卷,为唐玄奘自高宗显庆五年(660)迄龙朔三年(663)译成。四川大学图书馆虽仅存其中第二十二卷(高25厘米,长920厘米),然其为唐代写本,不仅年代久远,且为中国雕版印刷术大量采用之前的纸《四川大学图书馆藏唐敦煌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廿二)》籍之主要形式,颇具文献和文物价值,也是四川大学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