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来果禅师语录来果本书系节录来果禅师(1881—1953年)语录中的解谤扶宗说、参禅普说、自行录等三卷。解谤扶宗说,一一破解宗、教、律、净相互争议的症结,令其能相容尊重。扶宗说以简明的一百则学禅的箴言,句句破心殷切,为后学大开眼目,指点迷津。参禅普说,以修道者常犯的毛病,如怕动、求静、怕苦事、无长远心、我慢等,抽丝剥茧作彻底的针砭。自行录,以来果禅师一生行履为主轴,文中有禅师的孝行,割肝疗治父疾和求法种种困厄的历程。本书为入门学禅者,先确立正见的方向(解谤扶宗说、参禅普说二章),后树立禅者大无畏的风格(自行录一章)。“语录”是启发性灵的一面镜子,只要对有所探索的人,此书必定是良师益友。
-
浙江禅宗寺院环境研究王海霞 著《当代浙江学术文库:浙江禅宗寺院环境研究》主要通过南宋时评定的“五山”一一径山寺、灵隐寺、净慈寺、天童寺、阿育王寺的环境研究,阐明浙江禅宗寺院的历史地位,论述禅宗寺院的环境特色,并结合国内佛教寺院的发展案例,对浙江禅寺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
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背光研究金建荣《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背光研究》讲述中国南北朝时期,不同地域佛教造像背光形制、内容与纹样有各自不同的图像谱系,之间既有差异又有联系。同一地域不同时期、同一时期不同地域,背光图像有差异与变化。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背光依据佛经,在有限的空间内绘塑化佛、火焰、飞天、莲花、佛传故事等内容,达到宣传佛教义理的目的。中国佛教造像背光起源于古印度佛像背光,但受古印度造像背光影响较小。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背光有丰富的形制与内容,这主要缘于佛教经典的不断汉译与本土地域政治文化的影响。这两者如同中国佛教造像背光之两翼,使造像背光的形态,既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也要推动东西地域和南北地域的发展,使看似简单的造像背光变得错综复杂。这种复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南北地域造像背光表现形式的差异;二、东西地域造像背光形制与内容的异同。南北差异具体表现为:北方重禅观,佛像及其背光成为僧人修禅观像内容之一。北朝造像背光共同的表现形式为二方连续、适合纹样等图案式的构图形式。南朝重义理,造像背光表现内容与佛教故事、听法故事等紧密结合,创造出有情有景的宣教图像。中原北方西、中与东部之间佛像背光的表现形式既有各自特色,又有相互影响。总体趋势是西部影响中部,但也存在石窟开凿早期,甘肃东部影响西部。北魏中晚期,中原北方中部地区造像背光表现形式与西部不同。其原因可能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禅观经典的流行、各地域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造像背光自身的发展规律等因素,导致同一时期东西地域石窟造像背光形制与内容的差异,以及同一地域不同时期佛像背光形制与内容的差异。后开凿的石窟往往会保留先开凿石窟造像背光的一些特色。这样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背光在不断发展中既有传承,又有新创。
-
明朝佛教史论稿何孝荣 著;朗宇,清修 编《明朝佛教史论稿/宝庆讲寺丛书》是关于明朝佛教的专著,包括明朝皇帝与佛教个案、明朝名僧等内容。
-
显正法藏帕奥禅师 著依据上座部佛法,禅修的法门可概括为两大类,即止禅和观禅。止禅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法,观禅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法。初学者先修行止禅,培育深厚的定力,然后修行观禅,照见诸法实相。本书介绍修行止禅以培育定力。
-
布顿佛教史布顿 著;郭和卿 译《布顿佛教史/现代世界佛学文库》是论述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史书。其所记显密教乘,诸学史实,多属扼要,后来学者多引以为据,较之其他佛教史书更显重要。
-
从空性到佛性张源旺 著本书通过考察佛教思想家罗什、僧肇以及他们的思想、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演变趋势、其中的内在原因和文化背景来把握般若学向涅槃学的思想轨迹和佛教思想的中国化。本书共从以下几个个方面探讨了问题:佛教思想大家的学术成就及倾向;各自思想的演变、圣心的构建与道生佛性论;对语言采取的批判的态度、原因、意义和影响。
-
苾刍学处宗喀巴 著;法尊 译宗喀巴大师出世时,西藏佛教戒律松弛,教风败坏,僧人腐化。很多喇嘛“不习经典,乱受灌顶,寺庙僧侣,尽同俗装”。大师睹此种种,触目惊心,决心振兴佛教,力挽颓风。1388年改持律者所戴的僧帽为黄色僧帽,1395年,供精其寺慈氏像一套比丘衣具,以示菩萨亦应守比丘戒。此后数年,奔走各地,宣讲戒律。1401年,宗喀巴和他的老师惹达瓦及噶当派大师教却把让等三人,在热振地区朗增敦寺商讨整饬戒规、整顿教风之事。他们以德光《戒经》为依据,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形及藏僧遵行的可能性,经过再三斟酌,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寺规戒条。宗喀巴在寺中宣讲,迦曹结记录成书,是为《苾刍学处/宗喀巴大师经典文丛》。《苾刍学处/宗喀巴大师经典文丛》一书,内容分两大部分,初说,出家事及依止善知识规矩等,即受戒法、事师法、随顺事;次释二百五十三戒,分四他胜、十三僧残、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别悔、众多学处。后附《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摄颂》与《苏刍学处总抉择》。《苾刍学处/宗喀巴大师经典文丛》属于根本说一切有部,与汉地通行的《四分律》比较,此中未列二不定及七灭争,恶作罪中多十二条。此外还带着藏传佛教的鲜明特征。
-
三观映月度恒沙邓子美《三观映月度恒沙(近作自选集)/宝庆讲寺丛书》引入宗教社会学的新视野与方法,视佛教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考察其社会根源、社会角色、社会功能,把当代佛教和当代社会有机联系起来,使人感到切实、新颖,增强了对全球化现代化急速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及其信仰文化变动性多样性的深度认知。
-
俱舍论颂疏讲记(印)世亲菩萨,(唐)圆晖法师,智敏上师《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是古印度佛学大师世亲尊者(5世纪人)所造。全书由《本颂》(六百颂)和《释论》(八千颂)组成,是佛教重要论书之一。本论综合佛教有部、经部宗见而出胜解,义通大乘,指归上遂。全书内涵斗沛,意境深远,所涉及到的佛教名相极为广泛,又依严谨的量论(因明)法则理论解析,开阖有间,雄辩善巧,所以向被尊为“聪明论”,亦为佛教入门著作。本书较早由陈真谛法师所译,唐玄奘法师继而重译,称为“新论”。最后,玄奘师门下如神泰、普光、法宝等在研习《俱舍》的同时各予注疏,见解纷呈。唐开元中,有传承法相学法脉的圆晖法师又节略各家义疏,兼摄会通,撰成《俱舍论颂疏》十卷本。是书惟解世亲尊者的《本颂》,简要遍览,广受欢迎,遂为汉地较重要的《俱舍论》解本。当今大德智敏上师,青年出家,得法于近代高僧能海上师,浸淫教诲数十年,学修并重。以不可思议之大因缘,全本讲演这部《俱舍论颂疏》。本讲记经门弟子记录整理,再由上师本人审核定稿。讲记说理透彻,宗教并论,直截了当,苦口婆心。既有对名相义理的详尽阐发,又针对教学界中各类偏颇之见予以到位的批评指摘,可谓直承世亲菩萨的精神。是以为学佛之入门要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