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近代内蒙古社会变革中的藏传佛教胡日查 著《近代内蒙古社会变革中的藏传佛教/中国蒙古学文库》是一部蒙古佛教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近代内蒙古社会变革中的藏传佛教/中国蒙古学文库》中提到的“近代”时间概念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为止的内蒙古近现代史,而“内蒙古”地域概念界定在清代内札萨克蒙古四十九旗、游牧察哈尔八旗、呼和浩特副都统管辖土默特左右二旗、呼伦贝尔五翼总管旗、阿拉善和硕特额鲁特旗和锡勒图库伦喇嘛旗等行政区域。重点研究放在近代内蒙古社会变革中藏传佛教寺庙与喇嘛的生存境遇、地位和作用以及藏传佛教与内蒙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等问题。
-
从类乌奇到云南藏区王彦苹 著王彦苹出生在维西县城郊有文化传统的纳西族世家,从小喜爱读书写作,中学时代就有作品问世。她自2004年调入迪庆州藏学研究院以来更是如鱼得水,发表论文近20篇。2008年以来,她开始关注宗教,并对藏传佛教历史文化产生兴趣。在收集整理藏传佛教文献资料时,她发现纳西族早接受并信仰的藏传佛教是噶玛噶举派。该派与云南纳西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个教派的历史人物与她的家族史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纳西族的后代,她感到自己有义务研究这个教派。于是近年来,她调查走访滇西北噶玛噶举教派的各个寺院,采访多位纳西族僧人,结合文献资料的记载,开始着手记录这个教派的历史变迁、现状及发展,并陆续在国家报刊杂志及省级刊物发表前期调查报告。
-
《中观根本慧论的注释 正理海》论疏理路译释魏冬《《中观根本慧论的注释 ·正理海》论疏理路译释(藏汉合璧本)》采用“译释”的方法,即首先在阅读和理解藏文的基础上,按照藏文原典的论述逻辑对原文进行分解,并绘制了90多幅科判结构表,使人能够清晰的了解藏族佛教学者解释经典的理路方法,然后按照“时代同一性”、“意义对应性”、“语序一致性”三大原则,采取直接对译的方式对其汉译,以保证意义的对应性和真实性;接着从当前汉语习惯出发,在所译汉文的基础上充实、补充、完善原文中所省略的知识背景和内容,采取通俗的、适合现代人理解的汉语表述方式对之进行表述。这种方法既照顾了汉藏语之间的贯通关系,也比较合适的解决了翻译过程中的“意义的变迁”和“理解的困难”两个问题,比一般的翻译具有更好的优越性,值得不同语际间学术研究借鉴。
-
青史3廓诺·迅鲁伯此书博取诸家之长,采取编年史的体例,纲目分明,取材丰富,书中除叙述吐蕃王室传承的历史外,还有关於藏传佛教的创建和发展的历史,尤其对嘎举派的敍述,更为详尽。《青史(3)/现代世界佛学文库》一向被推崇为研究藏史的信实史籍,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
-
中华大典暂缺作者《佛教分典》设佛教基础、译经、传承与宗派、教义、佛教与传统等五个总部。佛教基础总部分人物、要事、部派、圣地以及周边分布传播五部,介绍佛教在传人中国以前的基本情况,包括释迦牟尼和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以及在周边地区的传播状况。这些情况是中国佛教的基础,故称为佛教基础总部。译经总部分阿含经、本缘经、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宝积经、涅盘经、经集、密教经典以及律藏、论藏、中观论、瑜珈论、论集、史传等部,分别介绍译进经典的情况。佛教是外来宗教,在长期演化中,虽然已经融人中华文化并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其教义的源头,是外来的佛典。因此,介绍这些从开始翻译就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输入状况,反映中国对佛教的记述和阐释,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组织、所译典籍及其所反映的佛教基本状况和基础内容,就十分必要,故单设一总部。传承与宗派总部分历史、翻译家、经录、天台宗、法相宗、禅宗、华严宗、三论学派、净土学派、戒律学派以及佛教石窟名山等部,分别介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分派分宗情况。各个中国派别,不仅介绍它们的创宗(派)人、传承、着述和教理,而且介绍该宗分化为小宗的状况。中国佛教包括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受文献和研究状况的制约,本分典仅限于汉传部分,即其经典是用汉语书写和传承的佛教部分;汉传佛教实际还包括朝鲜、日本和越南的佛教,但本分典仅限于中国部分。教义总部分概念、命题和名数三部。概念部介绍如业、色、受、想、行、识,空、有,显色、形色,有为法、无为法等概念,约四百个;命题部介绍色不异空、唯识无境、烦恼即菩提等命题,约五十条,名数部介绍如二谛、三法印、四缘、五阴、六趣、七觉意、八圣道等以数字开头的佛教概念,约四百五十个。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佛教教义的概况。佛教与传统总部分诏令、非正史纪佛、金石纪佛、儒教论佛、佛道论衡等部,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佛教和中国政治、原有宗教的交互影响,对于研究佛教在传人中国以后的演变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汉传佛教指以汉文为载体的佛教,从有文字记载算起,已近二千二百年,历史悠久,广传于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汉文化圈国家,典籍繁多,编译者与作者辈出,仅汉文《大藏经》,不止有中国历代所编的诸种版本,亦有朝鲜之《高丽藏》、日本的《大正藏》等多种,收有多种韩人和日人的汉文撰着。本分典所收,止限于中国僧俗的着作,不包括对外的辐射和影响。
-
宋元时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张家成 著《宋元时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以浙江佛教为中心的考察》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进路和以点带面、史论结合的叙述方法,择取宋元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若干代表人物(包括入宋并在浙江一带求法的商然、寂昭、成寻、明庵荣西、希玄道元、圆尔辩圆等日本僧人,东渡日本的兰溪道隆、一山一宁以及虽未到过日本但门下聚焦了大量求法目僧的无准师范、中峰明本、楚石梵琦等浙籍禅僧)为案例,简明扼要而又不失全面地分析并阐述了浙江佛教特别是禅宗文化在宋元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要影响。
-
金刚顶经夏金华 著《金刚顶经》是金刚界的本经,密宗所依三部根本经典之一,也是密宗仪轨的主要依据经典。
-
唯识四论陈鹏 著本书汇集了《大乘百法明门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颂》以及《八识规矩颂》,均是佛教大乘唯识学的论著,合称为《唯识四论》,是学习唯识者必读的论著。
-
宗教与历史陶飞亚,程恭让 著本辑共收入15篇文章和4篇书评,共分为佛教中国化研究、佛教历史与文化研究、书评三个栏目。佛教中国化研究专题,程恭让教授就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与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展开探讨;赵文博士从鸠摩罗什所译般若系经典入手,分析了大乘佛教“真理”概念的中国化问题;常红星、吕昂、伊家慧、黄凯等分别从佛教人物、戒律、佛典汉译、护国思想等角度对佛教中国化问题展开探讨;翟兴龙博士则系统梳理了“中国佛教”与“佛教中国化”这两个概念在中国的发展史。佛教历史与文化专题,收入8篇论文,既有对佛教文献、经典的思想研究,也有对佛教思想义理的深入辨析;既涉及佛教自身的宗派研究,也有关于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研究,展示了当前中外学术前沿问题和方法。书评栏目所收入的四篇中外学者书评,从多个方面展开对程恭让教授的著作《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的学术评价,就该书的价值、影响和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
天台寻宗[澳] 周清仪 著《天台寻宗:追寻佛教天台宗的轨迹》作者效仿《禅的行囊》的作者比尔o波特,背上行囊,沿着天台宗创立发展的历史轨迹,追随天台宗各位大师的足迹,寻访他们创建的寺院讲堂,感受他们的心路历程,在旅途中还颇有传奇经历。回来后,作者将自己对于天台宗的理解以及这次天台寻宗的旅游见闻结集成册,来记录这千年莲花寻宗之旅。《天台寻宗:追寻佛教天台宗的轨迹》表达了对于祖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倾慕之情,将有力地激发起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