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金刚经·心经·坛经胡永辉,周晓露 注《金刚经》、《心经》、《坛经》是佛教中重要典籍,三经不仅在中国佛教中体现着原典精神和独有的思想价值,从中国文化史的视野来看,它们的影响并且关涉到僧俗各界,渗透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欲深入佛教研究或是欲对中国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此三部经是一个基础,是必须一读的经典。《金刚经·心经·坛经(名家注译本)》采取原典加评析的方式编写。
-
白马寺栾莉舒 著;金开诚 编《白马寺》共4部分,内容包括白马寺的兴建与历史沿革;白马寺高僧及庙会文化;白马寺遗宝与中国工艺文化;白马寺六景组诗及其咏史诗。
-
西藏本教经文集德庆多吉 译《西藏本教经文集》翻译介绍了西藏本教的简史《雍仲本教源流·白光庄严》及《本教仪轨经》五十多篇。五十多篇仪轨经文,大部分至今仍然是流传使用于本教信众和寺庙中的仪轨经,有一定的研究了解的资料价值。
-
藏传佛教萨迦派诺日尖措 著《藏传佛教萨迦派》主要内容包括:萨迦第三位祖师扎巴坚赞、萨迦第四位祖师贡噶坚赞、萨迦第五位祖师八思巴、非出自昆族的萨迦派高僧大德、显教方面有雅、戎、循三位高僧、密教方面有俄、宗、察三位高僧等。
-
藏传佛教四大活佛系统与清朝治理蒙藏方略星全成,陈柏萍 著《藏传佛教四大活佛系统与清朝治理蒙藏方略》运用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梳理大量文献资料,对清代重要历史事件评说其来龙去脉,辨析真伪疑义,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在勾勒出清王朝发挥藏传佛教高僧的作用治理蒙藏地区的过程中,既向读者揭示四大活佛系统与清朝治边方略的内在联系,又深刻分析清朝确立治理蒙藏方略的认识基础,阐述这一方略的发展与演变,探讨其得失与影响,总结出经验与启示,从而为做好当前乃至今后的民族工作,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提供有益的借鉴。因此,该书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现实意义突出,对加强民族、宗教、统战等工作均有指导意义。
-
藏传佛教认识论多识仁波切 著宗喀巴大师将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也就是说,自从有了因明逻辑这个有力的认识方法、思辨武器,才使对佛法的认识和解说走上了一条真正正确的轨道。 因此,要想打开佛法深理的宝库,首先必须掌握因明这个“世间慧眼”和“金钥匙”。
-
径山志杭州市地方志办会室 编径山位于浙江天目山之径路,故谓之径山。
唐天宝初(七四二),国一禅师隐居于此,并行开山,经宋、元迄明代月林镜禅师共八十七代高僧之经营,殿宇广建,绀宇琳宫罗布,其主寺为兴圣万寿禅寺,唐代宗(七六三——七七九)时,僧法钦结庵於此,法钦赐号国一禅师,乃径山开山祖师也。代宗即其庵建寺,傳僖宗乾符六年(八七九)改为“乾符镇国院”,宋大中祥符元年(一00八)改赐“承天禅院”,政和七年(一一一七)改“径山能仁禅寺”,孝宗御书额赐“径山兴圣万寿禅寺”,由宋迄元,为禅林之冠,元末兵毁,明洪武间重建。其下院有双溪化城接待寺、大安禅寺、小径山万寿禅寺、西径山寺、安乐寺、安众寺、法华寺、万寿正续寺、广化禅寺、顺庆禅寺、实际禅寺、妙济禅寺、云福禅院、普庆禅寺等二十余座,佛教史迹林立,与东、西天目蔚为佛国。
径山旧未有志,万历初年有僧宗净者,刻《径山集》,仅载诸祖事十之二三,诗文亦寥寥。天启初,李烨然请宋奎光辑径山文献。奎光自大藏检阅诸祖之语录行事,辑唐代宗、宋理宗逮明高祖、成祖与神宗诸制勅,及历代高僧名土之序纪、吟咏之诗词,为编《径山志》,分门十七:列祖、制敕、序文、塔铭、碑记、游记,书启、偈咏、名什、外护、殿宇、静室、名胜、下院、古迹、寺产、纪事,厘为十四卷。此志异於一般名山志书,首志列祖,以径山因祖席独著故也。列祖资料取自佛祖统载、傅灯录、禅宗正脉、五灯会元、高僧傅,益以松源所藏抄本。达观禅师创刻方册藏,后板移置径山,故刻藏序文辑录甚多。全志条理井然,搜罗完备,盖集明天启以前径山佛教史迹之大成也。兹据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明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原刊本景印。 -
首楞严经直指释普明 著大觉能仁。成道十日。即说华严。以众生住地烦恼。为诸佛不动智。如将宝位直授凡庸。故非三乘之流所能谛信。当时声闻在坐。不见不闻。然而最后拈华。则金色头陀。独得别传之嘱。庆喜继之。为西天二祖。虽登位于刹竿倒却之时。而发悟在击钟验常之际。则楞严一经。又宗门之法印也。古今疏此。俱擅所长。吾师天然是和上。宴坐丹霞。以三月成直指。适届示生之期。甘露降于丛竹。今释受而伏读。青莲发笔端之瑞。赤珠映意地之光。微眹不留。是迹皆刬。言言本色。不借华词。其不可思议之妙。实有与诸家迥绝者。彼皆悟门各得然。而见量未忘。往往以词害志。执药成病。原其所由。不过能推非心离尘有性而已。夫能推是妄离尘无体。此如来语也。如来不云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耶。真觉无功。根尘何咎。极其转名不转体之致。未能迷悟并销。而迷悟不销。则常光便隔。妄即不存。真复何在。当下觉了。已落纡回。故为之直示曰。非别有一真在缘虑之先影像之外也。若谓分别之心与尘俱灭。则无分别。晰不与尘俱生。各成一物。于何立界。故为之直示曰。但据其所谓全性者舍分别而更有。不知其所谓分别者舍全性而必无也。于此不明。讵称圆悟。所以破心破目。无罪加诛。有正有倒。将名作实。体用上下。析见见于现前。人法后先。失空空于顿觉。断而得显。因缘自然之戏论滋深。修乃可成。诸佛众生之分疆愈远。倘能竖扫同时始信因果俱幻。是故。法性海中本绝思惟。四十九年不说一字。若云此谓权。此谓实。此谓见。此谓修。此谓圆融。此谓行布。才成实法。便非了义。乃至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依经立解。宁不较然。然于性觉生取心。则明能生所。无如其与妄俱来。于明觉生舍心。则所必障明。无如其并真俱弃。遂使觉与所明如来语下二俱有过。安知明与无明。如来藏中。一亦不存。故又为之直示曰。觉明不碍性觉之常然。性觉岂伤觉明之自异。悟理之士。亦可以立地冰消矣。而每至险崖辄生前却者。盖圣境不捐故。凡情竞起也。识其惟一干慧。则流转四生。名为乱想。洊登妙觉。名为极果。皆是分外。不契本然。故又为之直示曰。舍乱想必无干慧。亦犹舍干慧必无极果。遂以乱想为干慧。似有悟迷。至于干慧。而回观乱想。悔不安住。尚若逊其所不及者。然后知迷之不可得也。迷不可得。悟亦何为。能仁成道之后。适还其众生之初泯法界量。现法界身。说法界事。显法界理。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纵将宝位。直授凡庸。亦恐凡庸不应重受。彼声闻在坐。不见不闻。正与破颜微笑。同一玄赏。今释岂能更有思议于吾师不可思议之中耶。谨因读疏之余。随见随拈。因月有指非月所取。若其全经旨趣。则一总论。已化为无缝天衣。一切众生。于一原题。全现出无见顶相。开卷了然。无尘不破。此即枝中觅本。委上求原。不妨引而伸之作钝根之助尔。
-
楞伽经心印冷焕珍 校雷峰老人之疏是经也。以宗门爪牙。入性相窟宅。慨义学之荒芜。悲禅门之儱侗。盖自癸巳退隐匡埠。睹世寒心。感时励志。所由来矣。故其挂瓢金井。倚杖玉渊。问契证则心湛海澄。仰嘉遁则身高岳峙。地藏琛之耕田博饭。栖贤湜之立诵行披。寒炉泠灶。惟大法之全提。丛棘乱丝。仗智锋而独断。其于古人实兼之矣。逮戊戌返岭。今无以明年自玉门趋归。壬癸之岁。日与石鉴诸弟请益唯识。谓本楞伽。指冥初神我。不与性珠而滥收。俾龟毛沙油。顿觉妄情之自遣。因伸旨要。遂启疏缘。妙叶心宗。带圆名相。不惟砥柱狂禅。兼亦激昂讲席。匠心迥迈。汇义海于洞源。神机渊默。破众难于半偈。劳颜汗手。会稡披寻。睹大义之炳如。庆微言之不坠。教以翊宗。原别传之并四卷。识即是藏。扶大心以迭二乘。此诚运最上之心蒿目时弊而为者也。故凡疏内。有入理深谈。得经文肯綮。即文义而见宗乘。会宗乘而融文义。敢僭点出。以示来学。四河俱入。一沤匪存。是在临文澄其慧目。
-
王尧藏学文集王尧 著《现代中国藏学文库·王尧藏学文集(卷5):藏汉文化双向交流藏传佛教研究》分为藏汉文化双向交流;藏传佛教研究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藏族翻译家管·法成对民族文化交流的贡献;《贤愚因缘经》藏文本及其译者小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