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省心短语张社国,陈哲注译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和主流,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一脉相承,对中华民族的社会形态和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在评断人生价值方面,有一条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人一生是否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方面有所建树,如果有所建树,就说明其人一生做到了“三不朽”;否则就是一事无成,虚度一生。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儒家先哲箴言语录的概貌,领略万代儒生学士奇言妙语的风采,汲取中华仁人志士劝世化俗言论的思想精华,“编者”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撷英拾萃,编成这套《儒林宝训》小丛书,其中既有儒家经典,又有名贤语录;既有怡性小品,又有山居琐记。“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套小书,能够与千古圣贤共赴心灵之约,找到自己终身奉行的人生格言!”
-
论语·儒者的诤言/孟子说·乱世的哲思蔡志忠编绘《论语》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孟子是继承孔子思想和道统的人,他受业子思之门人。学成后游说诸侯却不能被晋用,退而与弟子万章等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后世以其宗孔圣之道,尊为亚圣。
-
列子说蔡志忠编绘《列子》是书名,共有八卷,过去的人认为是战国时周国一位叫做列御寇的人所撰。到了晋朝,张湛又为这本书作过注。又有清人姚际恒说,《列子》一书中的故事并不完全是列御寇所原著,而是后世的人加进去的。总而言之,如果这本书中所写的一些道理能够激励蔡志忠用心去画,那么我们就去读一读吧。到底是谁写的又有什么重要呢? 作者简介: 蔡志忠,台湾彰化人。 一九四八年二月出生,十五岁开始从事漫画创作,当兵退伍后进入光启社从事电视美术指导工作。 一九七六年成立龙卡通公司,拍摄《老夫子》、《乌龙院》等长篇动画电影,曾获一九八一年金马奖最佳卡通片奖。一九八三年开始画四格漫画《大醉侠》、《光头神探》和中国古籍经典漫画《庄子说》、《老子说》等,迄今已达一百多部;作品在三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总销量逾三千万册。目前正从事佛学、神学的修习和物理学等科学的研究。
-
白话孔子集语(清)孙星衍辑;黄怀信注译本书收录了劝学、孝本、五性、六艺、主德、臣术、交道、论人、论政、博物、事谱、杂事、寓言十五篇孔子语录。
-
湖上闲思录钱穆著《湖上闲思录》为作者1948年徜佯于湖光胜景中闲思遐想的结晶,分别就人类精神和文化领域诸多或具体或抽象的相对命题。如情与欲、理与气、善与恶等作了灵动,细腻而深刻的分析与阐发,从二元对立的视角思索了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全书言浅意深,语重心长,既见出史家的沈潜与细密,又见出哲人的深邃和文学家的灵透与光彩、显示了作者多样的才华。
-
《韩非子》一日一语梁一群编著本书按照《韩非子》每篇所述内容,分别归之于“主道”、“法度”、“君臣”、“戒失”、“孤愤”、“本旨”、“去蔽”、“析疑”八个部分。
-
《荀子》一日一语曹增节编著本书共分:大知在所不虑、宜于时通,利以处穷、心亦如是矣、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心不可以不知道、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等十部分。
-
《墨子》一日一语施炎平编著本书按照墨家思想的体系结构和逻辑发展,分类条贯墨子的格言,围绕其概念、范畴、命题、原理及思想主张,作出考察、分析、评析、感悟和诠释。
-
狱中札记(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著;曹雷雨等译<br>本书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安东尼奥·葛兰西的代表作,也是西方的一部经典理论文献。葛兰西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命题和独创思想。如“有机知识分子”、“文化霸权”、“市民社会”等等。这些讨论在今天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是目前文化研究、后殖民主义的核心问题。<br>
-
亚里士多德选集苗力田编《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思想的重要标志,在西方长期享有极高的权威性。它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代表作。原名《物理学后诸篇》,由于其中所涉及的都是非常抽象的命题,所以中文译者根据《易经》里的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给它另取了个高雅的名字,叫做《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不但集中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而且它还被后人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的著作。其中的许多名词、术语、观念已深入西方各门学科领域,直至今天还发挥着巨大作用。它对于我们了解亚里士多德本人的思想乃至古希腊哲学面貌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亚里士多德首先论述了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形成和性质。他把广义的知识或科学分为三大类,即实践的科学、制作的科学及理论或思辨的科学。制作科学(如诗歌)的任务是制造,其目的体现在制作活动以外的产品。实践科学(如政治和伦理)包含行动的目的,其意义体现在行动或活动本身。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科学是自足的科学,尽管它们不直接指导具体的生产和制作活动。因此,实践科学要高于制作科学。但是,实践科学一般不包括自己的工作对象,比如,政治不包括作为其工作对象的城邦和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科学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完全自足的科学。真正自足的科学是理论科学,这其中就有“形而上学”。它不仅包括行动的目的,而且还包括自己的工作对象,即思辩的内容。所以,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命名为“第一哲学”。在这本书中,亚里士多德还指出,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即普遍的存在,而其他各学科则是从这个全体上割取一部分进行专门化的研究。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原初有四种最基本因素:第一,质料因,即构成事物的原始材料。第二,形式因,即事物的本质、整体。第三,动力因,即各种质料运动和变化的缘由。第四,目的因,即事物所要寻求的目标。这就是著名的“四因说”。在这四种因素中,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物质的概念,但他认为“质料”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并且他把形式因看成是根本的决定性的因素,认为四因都可以归结为形式,一切事物都是将质料形式化,达到其目的。质料只具有潜在性,形式才是现实存在。通过这番论证,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理念论,以及德谟克里特的唯物主义原子论。 《形而上学》,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实体”问题。他把“实体”定义为一切事物相关的本原,即等同于他所说的“作为存在的存在”。他还推论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感性的实体,作为一切运动的第一发动者,实际上指的就是神。亚里士多德最终在神的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他认为,神的活动是理论科学之“自我实施”的最佳典范,神是“思想的思想”,是宇宙万物的最初的动因和最终的目的。本卷辑入亚里土多德的《形而上学》和《残篇》。《残篇》还收录了西方历史上其他著作家对亚里土多德思想、文体的记述和一些历史掌故,为我们了解亚里士多德提供了新的视角。 节选段落:“哲学被称为真理的知识自属确当。因为理论知识的目的在于真理,实用知识的目的则在其功用。从事于实用之学的人,总只在当前的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事物上寻思,务以致其实用,于事物的究竟他们不予置意。现在我们论一真理必问其故,如一事物之素质能感染另一些事物,而使之具有相似素质,则必较另一事物为高尚(例如火最热,这是一切事物发热的原因);这样,凡能使其它事物产生真实后果者,其自身必最为真实。永恒事物的原理常为最真实原理(它们不仅是有时真实),它们无所赖于别的事物以成其实是,反之,它们却是别的事物所由成为实是的原因。所以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