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休谟哲学研究周晓亮著《休谟哲学研究》将根据历史的和辨证的观点对休谟哲学作具体的分析和评价,阐明它的意义和影响,为此,《休谟哲学研究》在内容和结构方面有如下安排。(一)《休谟哲学研究》将对休谟哲学作出比较全面的考察和评述,但不是、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有所侧重。(二)《休谟哲学研究》将特别注意对休谟哲学原著的考据和研究,力求在休谟的本来意义上准确理解和把握他的学说。虽然要做到这点颇有难度,尤其对于休谟的公认难读的著作,则更显其难,但是,认真在原著上下功夫,是准确理解一位哲学家思想的最基本的方法。正因为休谟的著作容易引起误解,坚持研究他的原著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三)诚如休谟哲学的一位研究者所说,休谟的著作是“文如其人”,因此,为有助于理解休谟的哲学思想,《休谟哲学研究》专设一章介绍休谟的生平和著述,并将休谟的主要哲学著作的写作和出版情况作为附录列于书后。
-
经院辩证法(英)吉尔比著;王路译这里出现了哲学中一个最争论不休的问题,它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出现,并且在阿贝拉尔(Aloelant)的辩论中常常出现。在极端唯实论和唯名论这两个极端之间,有许多不同的学说:在正中间是亚里士多德和圣·托玛斯的立场,即温和的唯实论(w_~lismusmitigatus)。在一个极端是极端唯实论,它是由柏拉图哲学的崇高倾向激励而产生的,与其说致力于例子,不如说致力于类型。他们说,理念类型是一切事物中最现实最持续的。心灵受到哲学禁欲主义的净化,因而能够稳定可靠地仔细思考美和正义的纯形式,不为美好的东西短暂的闪现和对特殊权利不可靠和多变的要求所动。谁能怀疑三角形的本性,还有什么是更确定和更清晰的呢?但是谁能肯定他画的图形真是一个三角形,而不是一个近似的草图呢?还有什么比理性企图对特殊的和实质的事实进行证明更不令人信服,更受人困惑的呢?登上平静和不朽的高山,提高你的眼界,使它离开浑嚣的尘世,转向峡谷。普遍的观点是持久的,但是个体的东西刚刚出现就开始消失了:在尘世间只有意见,如果不是十足的幻觉:而在天际,你将发现一定的真;在这里追求它不过是“在雪上雕刻,在浪中写作”。我们受到吸引,逃避历史的不断变化,来到不变的观念世界;难怪马克思主义者发现柏拉图是他们最大的敌人——然而,当他们要我们用对人类的热爱,或至少对接近人类的热爱来替代对个体的人的爱护时,他们的倾向不是相似的吗?然而,由于一种神秘的补偿,任何哲学传统都不如柏拉图主义那样优美抒情地歌颂这个世界。亚里士多德主义理智地认为这个世界更可爱,可是来自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诗人又在哪里呢?在另一个极端是唯名论者,他们会呆在物理世界,拒绝这种观念邀游。一盎司事实值一吨理论;我们的任务是对付此时此地我们所经验的东西。我们必须使它们有秩序,而不能逃避现实。唯名论至少汇集了两种潮流,一种来自经验科学,另一种来自诗人的感觉。对于任何通过迅速参照一种假定的理想类型来缩短它对事实的耐心检验和深入思考的企图,经验科学都感到十分不满;它列举由于把形而上学概念勉强地应用到未经物理检验的物理世界上而得出的假科学结论;它坚决反对通过对形而上学实体的深入思考来取代努力地把严格而长期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有用的组合分类和再组合分类。确实,对任何会剥夺自然科学的尊严或否认物质世界能够提供现实和确实的认识对象的神秘主义或伪哲学,人们都有充分的理由提出怀疑。①科学家反对那种需要一般观念的压倒一切的现实,在这一点上,他们得到了诗人的加盟,特别是这样一些诗人,他们对个体生命的焕发给予直接和美的赞赏,对稍纵即逝的时刻有敏锐的反应,能够感觉到死亡悲歌中所表达的脆弱和短暂的东西,为了理解字里行间的涵义,为了与对生物性的爱敬相联系,圣·托玛斯认为这些东西是科学的最高才能。②出现抽象的地方仅仅是隐蔽了覆盖死思想。在科学和诗一般的主张背后同样隐藏着这样的信念:事物完全是个体的和不同的;当然,为了思维条理性,必须对它们进行分类,但是由此表述的一般特性不过是言语或心灵的标签,即覆盖了一类个体事物的名字(nontina)。如果我们把事物仅仅看作事物,而不是看作例子,则更好。一个科学家说,一个科学理论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种政策。一个诗人说,不要理睬哲学,除非哲学能创造一个朱丽叶!物质世界是现实的,是由特殊的和个体的东西构成的,这些东西尽管对于纯理性科学是难以理解的,却是真正的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存在物,是一系列无法抑制的棘手的事实。遨游的哲学除非从它们开始,否则无法起飞。一个逻辑理论除非加入这样的存在物,否则就得不出结果;普遍的理由必须由ratl’()patti(:ularis(特殊的理由)起作用,这意味着,逻辑必须与一种辩证法相结合。然而这些特殊的东西是不同本性的体现;它们以不同的类型存在,视具体情况而多些或少些。这种在我们头脑中由普遍观念表达的本性是现实的,尽管它们不是作为心外普遍的东西而存在,而仅仅是作为在物理个体中实现的东西而存在。人性本身不是现实的,但是人是现实的;这里有比一个演说家的姿势更多的东西。根据一句经院主义格言,一个普遍的观念形式地存在于心灵中,根本地存在于事物中(fonnaliterinmente,fundamentaliterinIe);它不是沉思的最终对象,而是达到特殊认识的一种手段。0所以,正像吉尔伯特(Gilbert)应该和沙利文(sulhvan)一起歌唱一样,逻辑理论应该纳入辩证法。由此产生了亚里士多德式的关于世界的观点。一种现实种类的模式是基于共同的原由构成的,并且在许多个体中得到重复和增加;一系列没有联系的事情不是从另一个世界塑造的,一批与此相似的东西也不是从另一个世界塑造的。这里有一种真正的综合,因为唯名论者喜欢的经验的事实受到保护;它们确实从现象表面得到升华,成为形而上学关注的对象;普遍的形式一方面保持不变和确定,同时也变得与物理科学的世界密切起来。我们大多数人常常不假思索地承认,除许多高度个体的东西外,世界上还有现实的类型。我在看鸟,认出一只燕鸥和两只贼鸥,于是与我的同伴一起,我考虑动物的不同食物和什么东西造成它们生长,等等,等等;我们的思想充满了这样的一般观念,而且没有一个词下是不能画线的;无论是不是非现实的,它们肯定属于我们理性意识的最初的材料。德尔图良(Tertullian)说,告诉我,你怎么能表明名字呢?而且,波依修斯说,逻辑nonderebusseddeest:在演绎哲学是不是一种从语言到非语言事实的推理这个问题上,它是中立的。逻辑不能为了追求生动而舍本逐末;它也许比其他艺术应该隐藏得更深——然而不是隐藏在圣·托玛斯所没有的那种啰唆的句子中。无论如何,总有许多东西是你最容易对付的周而对它们用不着犹豫;因为如果放纵的人是过度放纵的,那么节制的人一般就在于他们过分节制:悖论一定就在于帥简明和生动的真,许多挑战一定只发出一次,比如驾驶员向主导航员发出的信号:“如果友好的飞机停止攻击我,则期待着07:45到达的时间”,或外交商议:“在政治方面绝不能说绝不”,或叫喊:“噢,昨天回话,时间倒转。”然而,所有旨在形成理性说明的一部分的判断都应该能够被分离成其逻辑构成部分,然后又被重新构造起来;若是没有通向调车场的旁轨和侧轨,组装一列长长的货车将会是不可能的。严格的理性方法曾一度明显成为专门的和包罗一切的方法。经历了这样的时期之后,开始出现其他一些方式。哲学摇摆不定,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从笛卡尔到费希特,从理性到本能,从古典到浪漫。各种艺术在对称和别致之间来回动荡,不知如何赞同,巴赫和亨德尔之后出现贝多芬和柏辽兹,蒲柏以后是湖畔诗人,对应金斯·克劳斯有圣·潘克拉斯。个人的生活反映出唯理智论的盛衰。谁是满足于严格有理智的企图的?这种企图越是明显成功,忧虑就越深,并且躲进不提供任何解释的诗歌和模糊言语的动力就越强烈。……
-
山居慧语吴敏霞注译本书是《儒林宝训丛书》之一,收录了前人撰写的山居琐记。以帮助读者了解儒家先哲箴言语录的概貌,领略历代儒生学士奇言妙语的风采,汲取中华仁人志士劝世化俗言论的思想精华。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此书,能够与千古圣贤共赴心灵之约,找到自己终身奉行的人生格言。儒学是入世的学问,历来重视经世致用,立言的目的,终究还是教导人们更好地立德、立功、造福社会。儒家充分认识到言教的神奇力量,认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们把富含哲理、能够发人深省的箴言誉为“清凉剂”、“醒脑丹”、“心灵的中药”。这些认识尽管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和一定的片面性,可是却把格言警句的社会效用渲染到极致。正是这种广泛而深厚的社会认同,使得中国古代的格言撰述充满生机,造就了大量的不朽这作。
-
爱智慧与爱的智慧谢劲松编著《爱智慧与爱的智慧——一个人开始有所思时的思想》是一本展示大学哲学课教与学的作品。它借学生的文章与提问反映了当前哲学教育与人性教育中的困境,又通过教师巧妙的点评和回答指引着一条思想之道与入门之路。这指引既有当代西方哲学与当代学术之视野,又不乏灵性与精神的启迪,也包含着人生境界之体现。它是思想者有所思的开始,也是智慧者爱智慧的开始。该书既生动、灵活又有思想与学术的深度。它是一本引导人踏上思想之途的书,但决不是传统的常人自以为熟悉的那套所谓的哲学话语。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还是从形式到内容,它都是全新的。它体现了哲学的本意,它能够启迪人如何爱智慧。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智慧就是对智慧的追求和规定,这种规定是用理性的、逻辑的形式进行的。爱智慧也是爱的智慧。这智慧没有离开爱。它让人去爱智慧。 这让也是一种诱惑,它诱惑人云爱智慧,它让人看到那些熟视无睹的竟然是如此陌生,这陌生竟然又如此具有魅力!这是思想的魅力。也是智慧与爱智慧的魅力!
-
非人(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著;罗国祥译本书是“现代性研究译丛”之一。本书深入涉及诸多主题:人的身体、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哲学话语、时间与空间、美学与政治的关系等。作者着重考察了现代性、进步和人性的复杂关系,并分析了这些概念是如何随着转向后现代而发生变化的。作者坚信,文学、哲学和艺术承担了见证和解释这一复杂转变的任务。
-
中国的两位哲学家(英)葛瑞汉(A.C.Graham)著;程德祥等译葛瑞汉这第一部书与他在漫长而非凡的学术生涯中撰写的其他著作一样,全都出自同一种激情:显示中国的哲学思想不仅对哲学史,而且对现代哲学实践同样至关重要。这部书清晰而有条理地向人们展示了二程兄弟的思想。但是,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不像是一部学术专著,倒象是一番跨越将近十个世纪的谈话。在评介二程兄弟对道德和宇宙论的贡献方面,它是人们可以读到的第一部书,而且几乎也可以说是惟一的一部书。该书在结构上是普及与提高的典范。葛瑞汉思路清晰,条理性极强,步步引人入胜。他的语言平易流畅,就象是与读者对话,亲切易懂。葛瑞汉把纯专业性的深入讨论、大量的旁证博引以及对原始文献的考证校勘全部放在正文后的附录中。该书使大众读者得其要领,使专家学者得其奥秘。该书是葛瑞汉的处女作,他十分准确地选择了研究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哲学的切入点,并以西方哲学的视角对二程的新儒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他那洞悉无遗的睿智和严谨治学的精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全书处处体现其独到的见解和其研究的开创性。四十年来英美接连再版,被誉为研究中国思想必读的经典名著。在此之后,西方对新儒学的研究领域大为拓展,重大成果层出不穷,但是,该书却从未被超越,至今仍遥遥领先,其权威地位为学术界所共识。
-
生命哲学(德)费迪南·费尔曼(Ferdinand Fellmann)著;李健鸣译编辑推荐:《生命哲学》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把生命哲学长期以来被割裂的传统重新变成个人和集体的自我经验的一部分。全书分成五个部分:一,“生命哲学的奠基人”;二,“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三,“作为意识形态的生命哲学”;四,“对生命哲学的回答”;五,“作为自我经验理论的生命哲学”。
-
权力意志(德)尼采(Fredrich Willhelm Nietzsche)著;贺骥译在存在主义的演讲过程中,尼采占着中心的席位。如果没有尼采的话,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萨特是不可思议的。并且,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的结论,听来也像是尼采遥远的回音。——考夫曼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鲁迅《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本书集中表达了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和“超人”理论,是尼采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受“生存竞争”学说的影响,尼采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发展为“权力意志”,提出了“超人”哲学,从而赋予了唯意志论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色彩。他的学说对后世的生命哲学、历史哲学、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尼采哲学的宗旨是“重估一切价值”,其“意志”是压倒一切的。他的光辉与黑暗都是系于这个“意志”。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支配世界和人类行为的惟一的绝对动因,人生就是“权力意志”造就最强的人,这样方能粉碎社会一切骗人的、病态的、仇视生活的东西。要了解尼采的哲学精髓,《权力意志》不可不读。
-
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著;周朗译《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精神分析经典译丛)是《精神分析经典译丛》之一,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重要著作,它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阐述了生活的意义。全书分12章,论述了生命的三项任务、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梦、家庭影响、学校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工作中的问题、个人与社会、爱情与婚姻等问题。 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
悲剧的诞生(德)尼采(Fredrich Willhelm Nietzsche)著;赵登荣译这是尼采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一部独树一帜的美学经典。尼采在书中独创“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一对概念,借此为切入口,以独特的视角和睿智的语言,重新阐释古希腊文化,进而探讨艺术的起源、本质和功能乃至人生的意义。尼采认为,日神(阿波罗)的艺术表现为雕塑和史诗,是梦幻艺术;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艺术表现为音乐,是醉狂艺术。希腊悲剧源于酒神祭祀的合唱歌队,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融合的产物。尼采把“酒神精神”看作希腊艺术的根本基础,即“对生命的肯定……对其生命力之无穷无尽感到欢欣的生命意志”。他认为,在希腊悲剧发展到顶峰时,使它消亡的敌人也产生了,那就是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希腊启蒙哲学的批判精神,希腊悲剧在狄俄尼索斯和苏格拉底的对立中“归于毁灭”。但尼采预言:“酒神精神”必将重视,新的悲剧时代必将来临。面对一座万仞高山,我们往往说不出多少话来,感到赞辞是多余的。面对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这位德国近代大诗人、大哲学家,我们也有同样的感觉。这个尼采,他宣告:“上帝死了!”曾经使整个西方世界震撼。这个尼采,他的“超人哲学”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真正理解。深受他影响的思想文化巨人有:里尔克、弗洛伊德、加缪、萨持、海德格尔、萧伯纳、梁启超、鲁迅,等等。尼采一生饱受漂泊和病痛之苦,最后是在精神错乱中了却残生,更为不幸的是,他的学说常常受到误解和歪曲。德国纳粹分子曾把他的学说肆意曲解为法西斯的理论支柱。希特勒曾亲自去拜谒尼采之墓,并把《尼采全集》作为寿礼送给墨索里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