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性格决定命运全集邢成刚在当今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一个人想要生存立足,求得最佳发展,性格的完整与健全,至关重要。本书从如何认识和了解性格、如何塑造性格、性格测试以及性格与人际、性格与职业、性格与婚姻、性格与管理等诸多方面分条缕析,帮你揭开性格神秘的面纱,教你洞悉人性的弱点,取其优而匡其劣,自我调解,悦纳他人,跳出左右你一生的性格误区,登上幸福、成功的人生之巅。
-
人心难测彭孟尧 著若思考、认知与情绪是大脑的作用,那么刻骨铭心的爱情与永恒不变的友情,难道只不过是大脑神经系统反应下的产物吗?这种说法好似贬低了人的价值,却仿佛同时提供我们关于“人”的另一种想象。身处科技与幻想发达的时代,我们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创造出会思考的机器人,例如击败过世界棋王的电脑“深蓝”。我们更梦想着有一天机器人能够更像人:除了思考,还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人类真能办到吗?是我们的想象力太过丰富了,还是目前的科技仍不够发达?本书将最近三十年来哲学家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做了一些整理,以浅显的方式来说明这个发展迅速的研究领域里,重要的哲学问题、哲学学说及其遭遇的困难。不仅让读者对人类价值作深切反思,亦是开拓视野的阅读经验。学历/美国爱荷华大学哲学博士现职/台湾中正大学哲学系教授专长/心与认知哲学、知识论、逻辑学 如果思考、认知与情绪是大脑的作用,那么刻骨铭心的爱情与永恒不变的友情,也只是大脑神经系统的一连串反映?如果情感只是脑神经的反应,当我们创造出会思考、有情欲的机器人时,要如何区分彼此呢?人类的思维和情感表现真的只能用大脑神经系统来解释吗?还有什么关键被忽略了吗? 本书尽量用浅显易懂的文字,避免艰涩的学术名词,来介绍并解说哲学家对于心与认知的研究,因此本书的读者定位在具备一般理解能力的朋友,而不是学术界已有所成的资深前辈。 哲学人的哲学事——序言 遇见哲学的那天: 第一次接触哲学应该是大一修“哲学概论”的时候吧!说实在的,那门课无趣得很!我只记得那位老师教到很古老年代的希腊时期哲学时,提到一位哲学家说:“世界是由火构成的。”然后那位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双眼睛,眼睛里有火,在眼睛外面老师又画了熊熊烈火。然后老师说:“这位哲学家认为,因为世界都是由火构成的,所以我们的眼睛能够看见东西。”天哪!我在读大学吗? 我无意冒犯我的老师。我只是在想,我绝对不会将我的一辈子投入在研究这种无聊的问题。或许老天爷觉得我应该学哲学吧!因为系上来了一位大家都很尊崇的老师,我随着热潮,修了他开的西方哲学史。我们读加缪的《异乡人》,几个同学非常热烈地讨论这本书。我们几个天真没开窍的傻小子,一致认为那是哲学,那是我们很想学的东西。就这样,一路走来,凡是沾上哲学的课都是我的目标,凡是沾上哲学的书,都是我想读的。我才不管那是先秦诸子,还是隋唐佛学,才不管那是柏拉图的《对话录》,还是康德的《第一批判》.总之,只要是沾上哲学的,我都想读一读,我都想知道书里面在说什么。 我一心想出国学哲学的梦想强烈到了极点,可是刚到国外学哲学时的挫折,也让我不解到了极点.老师教到一位德国哲学家的学说,提到他关心的哲学问题,改用中文的例子是:“孔明等于孔明”和“孔明等于诸葛亮”这两句有什么不同?天哪!我出国留学就是要学这个吗?哲学太深奥了,我的资质太驽钝了!我想,在这个知名的大学里,知名哲学家教的,必定有其道理吧!于是我耐心地一点一点学习,直到取得了博士学位!我逐渐逐渐发现,英美分析哲学真的是我想学的哲学。我很难描述这种思路的转折。我是在哪一天遇上哲学的呢?在我被他吸引的那一天! 哲学对作者的意义: 哲学不是坊间的算命,哲学也不用来算命,哲学也不是混淆人心的玄思空想。在分析哲学领域里学了这么多年,我逐渐感受到,学哲学不仅让我的思想更缜密、分析更犀利,尤其让我深深体会到哲学与科学那种密不可分的关联。在我看来,哲学跟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和心理学一样,是一门严谨而值得追求的学问,是以理性思维来发掘真相的学问。 每门学问都有其专有名词,更有其独特的理论问题。哲学的问题,不论是形上学的、知识论的,还是心与认知哲学的,都是来自于人类纯粹的好奇心,想要知道我们是如何获得知识的、我们的心智能力究竟是什么能力、我们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究竟有多大的分量,等等。科学家也在探讨其中的一些问题。但是我觉得每门科学的背后都有一套哲学想法不容轻视,我更希望了解这些哲学的想法。 许多人都说“哲学没有用!”哲学家除了会用一些让人退避三分的名词,说一些让人听不懂的大道理之外,似乎没有任何用处。这是误会哲学了。如果所谓的“有用”是指能不能让人赚钱,那么有太多的学问都是没有用的。然而如果所谓的“有用”是指对于真相的了解,满足人类天生的求知欲,那么还有什么比哲学和科学更有用的? 正如同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物理学一样,不是每个人都对哲学有兴趣,不是每个人对于哲学家提问的问题有兴趣。我偏偏碰巧是对于这些问题充满好奇心的人。我还称不上是优秀的哲学家,然而,“舜何人也,于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沉浸在哲学研究里,是我一生的志趣。 本书特别之处: 什么是“思考”?什么是“认知”?什么是“情绪”?哲学家发现“人心”真是难以度测。天文学家都已经提出宇宙是诞生于150亿年前的学说了,我们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情绪、每天都在运作的认知、乃至于每天都面对的自己,却所知有限!这确实令人诧异! 当代哲学家认为空想是没有用的,正本清源之道还是在于清楚了解“思考”、“认知”和“情绪”到底是什么?这门20世纪新兴的心与认知哲学,对于我们的心智与情感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将近百年的哲学研究,虽然还说不上已经彻底了解了人类的心智与情感,但经过多年的努力,英美哲学家已经有非常丰硕的成果——至少我是这么认为。 研究哲学一直给人一种错觉与挫折:为什么总是有问不完的哲学问题?为什么哲学家对于每个哲学问题总是有歧见?为什么好不容易才有了一点头绪,觉得某个哲学主张对于问题的解决已经呼之欲出,随即就有别的哲学家说,那个主张有许多漏洞?这本书介绍的哲学也不例外。当我们觉得问题即将解决时,就会有哲学家告诉我们还有更艰难的问题在我们眼前。这绝对不是哲学家故弄玄虛,而是既然研究哲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相,没有真正说明真相的哲学学说怎么能让我们满意呢?从正面来看,这其实是好事,每一次的批评与修改就代表往目的跨越了一步。 目前国外已经有不少书籍有系统地整理了这些哲学发展及其成果,唯独在中文界这类书籍仍然付诸缺如。撰写本书的目的是在中文界抛出一个引玉的砖石,期待中文界开始熟悉并注意到英美哲学界在这方面的努力与贡献。 我在本书尽量用浅显易懂的文字,避免艰涩的学术名词,来介绍并解说哲学家对于心与认知的研究,因为我将本书的读者定位在具备一般理解能力的朋友,而不是学术界已有所成的资深前辈。我不知道我成功了没有。我走的哲学路是曲折的,因为一路上都为艰涩的学术所苦,慨叹没有浅显而适当的指引。我将这本书当作一个开始、期待有更多更多帮助年轻学子的好书出现。 这本书当然没有办法将所有这个领域的重要问题、概念及学说——解说,还有许多许多不得不割舍的。在行家眼中,这本书说得太少了。不过,我觉得与其耗费时间去知道所有的学说,不如让读者自己有机会思考并发展自己的想法更有价值。 没有必要每个人都要做一个哲学家,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都有做哲学家的时刻。偶尔,你也在思考这些哲学问题的,不是吗?希望这本书也能给我的读者一种感觉、一种想要发掘心与认知真相的冲动! 彭孟尧 谨志于中正大学哲学系
-
精神的家园国风 著哲学家康德在他的名著《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曾写过这样的话:“有两种东西,我对他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失去本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就失去了精神的家园,我们必须精心地守护好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财产”。
-
论语张国动、张圣洁本书是《论语》的精选本。《论语》共有二十篇五百一十二章,总计一万五千余字,我们选编、译注了其中的三百一十二章,并配有一百余幅插图。所选正文全部标注汉语拼音;注文和译文中的繁难字、生僻字等也酌标拼音;注释部分力求设注少而精,注文简而明,不作烦琐考证。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力求通俗顺畅;个别原文过于简略之处,则酌加译语以帮助读者理解。
-
培根论人生(英)培根 著,王义国 译这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由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培根所作。在这本书中,培根广征博引,涵盖了人们所能想到的一切知识: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学、哲学、神话、宗教、伦理、天文、地理、民俗。有的篇目是专论,如建筑学之“论建筑”篇,植物学之“论园艺”篇,法学之“论司法”篇。是作者对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
自从有了哲学朱月龙本书选择了历史上最重要的47位哲学家,展示了他们所处的地域和年代。让你可以了解他们奇思妙想的源泉所在;描述了他们的学习与成长,让你可以知道如何能够提高一个人的智慧水平;介绍了他们的思想与著作,让你可以通过最通俗的语言学习这些伟大的哲学;记录了他们的趣闻与轶事。让你明白哲学家并非奇怪而神秘的动物,而只是—个普通人。
-
儒佛道哲学名著选编洪修平 主编儒、佛道、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在中国哲学史上各有其特殊的理论贡献,要全面瞭个理中国哲学,不能对佛、道哲学有所偏废。本书精选了儒、佛、道三家哲学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名著,使读者一书在手,最主要的儒、佛、道三家哲学名著都能在手,从而弥补了现有各种中国哲学原著选本对佛、道资料收录得极少,有的对道教资料甚至没有涉及的不足。本书不搞论点摘录,而是尽量全选,以便更好地呈现原著的思想全貌,同时也注意充分吸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努力适合最新的研究需要,例如全选了儒家的主要代表作“四书”以及三个版本的《老子》和两个版本的《坛经》,并收录了反映道教心性论特点的敦煌本《本际经》和反映佛道儒三教关系特点的《理惑论》等。
-
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李佑新现代性概念指称的是现代社会整体结构的性质和特征。社会整体结构可以分为外在的社会制度结构和内在的心灵秩序结构,现在性概念也因此而具有双重意蕴,即外在的社会制度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和内在的心灵秩序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前乾以理性为原则,表现为更改的工具化和形工化;而后者则以感觉为主导,表现为感性欲望的伸张。现代性问题的实质是生存的无意义感和道德文化的危机。普遍理性主义和德性论是回应现代性问题的两种影响极大的思潮。两大思潮的真知灼见与对立,更加突显出现代性道德文化的危机与困境。《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试图吸收两者的合理之处而又克服其片面性,为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提出一个可供选择的思想方案,同时初步探讨了现代性问题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文化的趋势与问题域。
-
数字知道答案II莫语国内第一本用统计数字揭示人生真相的佳作(姊妹篇)。可能影响你一生的重要常识和快乐智慧。随手翻开任何一页,你都能得到知识、趣味、美感、哲理……只要翻开任何一页,你往往就会欲罢不能,也总会爱不释手。在数字矩阵中,找到正确的人生路径、终端和答案;在浓浓书香里,回归世界本原的从容、简单和感动。小隐隐于数字,大隐隐于人生。得闲饮书,有所收获;人生如是,不亦快哉。世事依旧繁杂,物欲如此横流,信息加速泛滥,而浮躁和假相仍在蔓延……叫人如何不丧失自我,迷失方向与信心?本书带你再次穿越心灵的迷雾,重新回归简单与优雅,帮你把来时的道路和未来的重点看得更加透彻。无论何时何处,我们都需要更加从容而睿智地生活。本书有相当部分是上一本《数字知道答案》的拾遗阐发,与之相得益彰。其中收集更为新鲜的数字和信息,饶有新意。两者各有千秋,共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从浩如烟海的数字里揭示出那些能给人指点迷津、从而得到快乐人生的常识和智慧。吹尽狂沙始到金,不得不看:数字本身并没有颜色,可是带上你的思索与感悟,它们就焕发出各种不同的色彩:橙色数字,就像石榴花,给你温暖与安慰;红色数字,就像罂粟花,给你警醒与戒备;黄色数字,就像向日葵,给你清醒与智慧;绿色数字,就像绣球花,给你信心与勇气;蓝色数字,就像鸢尾花,给你冷静与理智;紫色数字,就像紫罗兰,给你浪漫与神秘;黑色数字,就像黑色郁金香,尽显另类与独特;白色数字,就像百合花,尽显直白与本色;灰色数字,就像蒲公英,尽显苍凉与沉默。这些数字就像不同种类的植物,能给你提供足够的美感和情感,让你生命更加丰富多彩。
-
周易江湖熊逸希望你能够习惯这种讲经说史的方式—。一虽然貌似“大话”,其实却是“正说”;虽然貌似诙谐的游戏。其实却隐藏着思考的题目;虽然貌似讲古,其实却千丝万缕地关联着当下。 讲经说史,在经史之外,讲的还有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在骗局和迷雾中磨练眼力的方法,还有其他种种。这套书会慢慢把国学经典一部部讲来,用最轻松的语言来解读最晦涩的思想和最费解的历史。如果你读书的目的只是想从中得到轻松一乐,那这套书无疑会满足你的需要,但如果你在笑过之后还多了几分思考,并且表情变得严肃起来,那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