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通向巴塔耶张生 著一本通向乔治??巴塔耶思想迷宫的入门指南。 通往巴塔耶,重申人的价值。透视巴塔耶思想,重申生命体验的延展与美妙。 巴塔耶,20世纪法国重要思想家。杂糅尼采、科耶夫、黑格尔、萨德、弗洛伊德等哲学家思想;启迪了福柯、德里达、让-鲍德里亚等,被誉为“后现代的思想策源地之一”。 本书从巴塔耶思想的三个核心概念“耗尽”“色情”与“至尊性”出发,深入研究他在普遍经济学、政治哲学、人类学、文艺等方面的思想,梳理出其庞杂思想的基本架构及彼此间的内在关联,为研究者提供理论视角;同时,为初窥门径者绘制思想迷宫指南。
-
图书馆里的古今之战(英)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Swift)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是17至18世纪英国文学的重要作家、讽刺文学的代表,其作品包括散文、诗歌、政论等,但至今只有《格列佛游记》为中国读者熟知。《图书馆里的古今之战/启蒙研究丛编·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这部斯威夫特作品集,除首次翻译《论雅典和罗马贵族与民众的竞争和争执及其对两国的影响》和《书籍之战》外,还提供了《木桶的故事》新译本(从Walsh编本的150余页注释中选译了少量注释),另附沃顿对《木桶的故事》的反驳,以及几则相关文献。随着我国学界古典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文学作品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斯威夫特的作品不仅是讽刺文学的典范,也是我们更透彻理解西方“古今之争”的门径。另外,刘小枫教授为本文集写了题为“古今之争的历史僵局”的五万字长篇导言,揭示了斯威夫特及其写作在整个思想史大脉络中的重要性。
-
万物的边缘(美)达蒙·扎哈里亚德斯 著,华文天下出品暂缺简介...
-
法国哲学冯俊《法国哲学(第三辑)》主要内容包括现象学与形而上学,自然与历史,比较与对话。
-
约翰.塞尔的意义理论研究胡光远约翰?塞尔的意义理论是当代分析哲学的一项新成就,其论域超越了语言哲学。塞尔凭借对意义理论的分析,在语言、心灵和社会之间架起了贯通桥梁。使用言语行为、行动、意向性、无情性事实,制度性事实等不多的基础概念,塞尔将以前哲学中謷牙诘屈的概念表达得很好清晰。塞尔建构的意义理论,不仅覆盖了传统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真理和言语行为问题,还将意义推向了意向性和社会实在建构的层次。一方面塞尔把言语行为与行动(action)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又把语言的规则与制度性事实嫁接起来。由技术手段、方法论和形而上学构成的塞尔的意义理论体系,有些结论需要我们仔细辨析、佐证或捍卫,有些则需要我们探明存在的疏漏或瑕疵,并进一步予以纠正或补充。
-
外国哲学赵敦华《外国哲学》于198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至1998年共出版十四辑,开创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研究外国哲学的新学风、新传统,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经与商务印书馆商议,从第十五辑开始,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负责承担《外国哲学》的组稿、编辑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外国哲学》稿件的学术水准,采取了国际学术刊物通行的“双盲”审稿制度。除了继续发表对外国哲学历史和经典的诠释性论文外,《外国哲学》将特别注重发表史论结合、批判性评论、中外哲学比较等方面的佳作。我们衷心希望全国同仁鼎力襄助,不吝赐稿,把《外国哲学>办成群贤毕至、百家争鸣的学术园地。
-
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研究李弦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更多的还是一种历史本体论的研究,而《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研究》则是立足于历史认识论的研究。一方面,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认识论转向”的产物;另一方面,“历史认识论”的研究又构成了历史本体论研究的逻辑前提,并为其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总体上来看,该书是一个比较纯粹的基础理论研究,其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总问题而展开的,即我们应当如何进行“历史认识”。全书也分为了两个大的框架,一是把“进行历史认识”作为一个“行为方式”来看的话,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即历史认识的综合性起源、主体、对象和过程;二是从整体上来看,我们还必须探究历史认识的性质、真理性及其当代价值。
-
对话稻盛和夫2(日)稻盛和夫,(日)中坊公平不被摆在眼前的成功或者欲望所束缚,作为人到底应该怎样活?到底应该抱着怎样的活法?来自于经济界和法律界这样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开诚布公地对谈关于作为人,何谓正确;关于活法。本书中两位作者,虽然有着不同的人生履历,但是他们却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面临了多种磨炼,并且最终从这些磨练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功。本书不仅阐明了直面磨炼的社会的病根,同时提出了,为追求并且实现人的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需求,而不断探索的方针。
-
尼采与布克哈特[德] 阿尔弗雷德·冯·马丁 著,黄明嘉,史敏岳 译《尼采与布克哈特》是德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冯·马丁(Alfred V. Martin,1882-1979)撰写的一部论述尼采与布克哈特思想的德语专著,1941年在瑞士出版。 \n布克哈特是19世纪欧洲文史大家,与尼采是同时代人,但一直以来,国内学界对布克哈特缺乏足够认识。在本书中,冯·马丁将尼采与布克哈特并举,一方面总结了布克哈特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将其与尼采思想进行对比,从而让读者对布克哈特有更全面的认识。 \n \n尼采与布克哈特,一个是倾向人文理想的人本主义者,另一个越来越成为人本主义的对立面,他们是两个对立的精神世界。我们的全部注意力就放在对这个主题的论述上,即论述何者在生平和个性方面具有更高更普遍的意义。我们想了解的是,这两位人物如何借助其内在本质,而必然对另一方产生影响。 \n《尼采与布克哈特》突出一种超个体和超历史的旨趣,这或许让读者获悉两者生平事迹的愿望落空了,但说到底,尼采和布克哈特只是时代的代表罢了,他们两人最终理解的精神史就是“为获取精神价值的奋斗史”。
-
基于MEGA2视角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王代月 赵义良 著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需要以文本研究为基础。如果我们连引用的“字句”都并非马克思“文本”的原意,那就根本谈不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因此只有通过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本《导读》博采众家导读书之长,而成一家之言,具体包括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相关知识点解析、理论意义与时代价值以及经典论述,其中相关知识点解析为本著作一大特色。基于马克思主义著作深厚的理论渊源与文化传统,本著作在相关知识点部分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原著中的一些关键性概念、人物、理论流派进行了梳理,而且还结合编著者的研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前沿性的介绍和分析。这使本《导读》不仅是一本适合非专业人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教学辅导书,而且对于专业的研究者来讲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