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画说庄子流沙河撰文;诚美堂图文工作室绘图本书是经典图文本丛书之一。由著名诗人、学者流沙河于《庄子》中精选200条要旨,以现代白话演绎,亦庄亦谐,文彩斐然,再配以雅俗共赏的动漫画形式。是作者继《庄子现代版》后,又一部普及传经典的力作。
-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陈嘉映著“中国文库”由中国出版集团发起并组织实施。收选书目以中国出版集团所属出版机构出版的书籍为主要基础,逐步邀约其他出版机构参与,共襄盛举。书目由“中国文库”编辑委员会审定,中国出版集团与各有关出版机构按照集约化的原则集中出版经营。编辑委员会特别邀请了我国出版界德高望重的老专家、领导同志担任顾问,以确保我们的事业继往开来,高质量地进行下去。“中国文库”,顾名思义,所收书籍应当是能够代表中国出版业水平的精品。我们希望将所有可以代表中国出版业水平的精品尽收其中,但这需要全国出版业同行们的鼎力支持和编辑委员会自身的努力。这是中国出版人的一项共同事业。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志存高远:臣持之以恒,这项事业就一定能持续地进行下去,并将不断地发展壮大。
-
解释学 美学 实践哲学(德)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德)杜特(Carsten Dutt)著;金惠敏译本书提供的是一部经过加工和添加了引文出处的谈访集。这一谈访工作是我与伽达默尔教授于今年年初进行的。书的标题就是我所提问的几个领域。第一篇谈访的中心是伽达默尔对于精神科学中理解问题的研讨。其关于效果史之制约性与解释学过程之应用结构的学说洞开了我们精神科学事业的一个反思性维度。对人类传统的保存和发扬不能被描述为只是纯粹的考古性研究和以方法为主导的专业探讨。其出发点和有关视点应当是对于我们自身的质询。伽达默尔讲到与传统的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传统的阐述者总是被引向一个新的、被扩展了的自我理解。与传统的对话应当被置放在一个对话的世界、一个解释学的天地,在对话中每个人都只是作为他人的他人而生活着,而且也只有与他人相协调他才能够过上一个成功的生活,——这些在第一篇的结尾部分被清楚地表达了出来。那里所谈论的是一个内容博大的、从语言之核心所生发出来的解释学哲学的话题,还有就是我们生活形式的交往状态。第二篇访谈讲的是解释学美学的几个问题。与第一篇有所不同,这里所论及的文本不是伽达默尔的主著《真理与方法》,而是其后的一篇论文。关于这篇文章的讨论指明,对于意义指向以及审美经验的理解性特征的揭示,不应就是将审美的理解与非审美的理解等而视之。研究与艺术作品欣赏相联系的理解过程的特点,占据了通过解释学美学而开辟出来的工作场域的中心。与实用语境中意义获取的结构相区别,在此实用语境中每一意义承担者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终究都会在一个成功的意义建构中浮现出来,对艺术的理解、对一幅画或者一件文字名作的阅读却看不到这样一个终结:“理解在作品的此在中体验到其意义的高深与无穷。”第三篇访谈曾为庆贺伽达默尔93华诞而以略有删节的形式发表于2月11日的《莱茵-内卡报》上,所论为实践哲学问题。这一哲学的基本观点在伽达默尔是通过一体性(Solidarität)这样的概念而表达出来的,所谓一体性乃一固有之存在。实践哲学作为问善的伦理学,只能将自己的工作当成一个具体道德的自我显现来做:“我们的目的不是去发明一体性,而是使我们意识到它的存在。”伽达默尔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他对哲学任务的原则性理解的,即如他所反复解释的:“哲学活动……就是将被从其原始言说意义所异化了的哲学语言恢复到我们言说所具有的基本的共同点上来。”这一意图也同样贯彻于本书。无论伽达默尔是否讲述过经验的本质,讲述过对话,在对话中的相互理解,讲述过阅读,或者“古典”一语的现实意义,我们总是能够获得一些出自于生活世界之解释学资源的概念,也总是能够弄清一些出自于我们理解之一体性而非什么专业性讨论的概念。
-
现象及其效应倪梁康著本书是我国研究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由其引发的现象学运动、效应的重要著作。“绪论”主要阐述了胡塞尔在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欧陆哲学中的开创者地位;“上篇”主要讨论胡塞尔现象的核心概念、学说观念及其理论方法;“下篇”着重分析了胡塞尔现象学对四位当代重要哲学家的思想影响,也在现象学运动的内在演变中对这些哲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在资料搜集、概念分析、观点论证和系统阐述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本书使用的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10月版。
-
小故事 大感悟李恩编著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愚笨的人犯了错误也不能发现,更不知道改正,做好了也是碰巧;聪明的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成功的原因,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最聪明的人能从别人的故事中获得感悟,呼吸经验并避免错误。但愿我们都能成为最聪明的人,能从别人的故事中获得大感悟大智慧。
-
小故事 悟人生王宇主编人在一生中不停地寻找人生的真理,但却不知道真理往往就在自己的身边,它们就是通过身边的一个个小的故事来表达的,在这些小小的故事中往往就有着你寻找多时的人生感悟。本书总共有二百多个小故事,分别从成败、智慧、感情、道理四个方面对人生进行了总结。每个故事都堪称经典,都会给我们以震撼的启迪和帮助。故事虽小,但它的作用,相较于成功励志的长篇大作毫不逊色。
-
心学的形上学问题探本任文利著《心学的形上学问题探本》所探讨的,是王阳明及其后学的心学问题。按照传统的说法,王阳明心学直接来源于南宋的陆九渊。但是,如果不是停留在“现成的”结论上,而是深入到新儒学的问题本身,就会发现,与陆九渊相比,阳明乃至整个阳明后学所面对的问题,显然要复杂得多。若以整个新儒学的问题来看,其形而上学的理论架构的真正建立者不是别人,正是朱熹。关于这一点,作者在“导论”中作了详细论述。后起的阳明学恰恰不得不面对朱熹这一形而上的显学文本,无论是从历史的渊源、语词的运用还是体系的建立上,都是如此。这是作者对心学与新儒学即理学关系进行纵向和横向考察之后得出的令人信服的结论。这一结论成为贯彻全书的基本观点。在往后的论述中,作者始终坚持这样一种方法,即在横向的陈述中,坚持纵向的历史观察,于传承、变化中阐明不同心学家的全新的提问方式、思考方式。就阳明文本讲,既有与新儒学体系割不断的历史因缘,同时又有前、后期的不同阶段。作者是以“致良知”这一宗旨的提出作为前、后期的分水岭的。这一划分与以前的包括黄宗羲以来的传统看法有很大不同,显示了作者不是平面地进行历史叙述,而是深入到问题本身,揭示阳明心学形成、发展的内部脉络。王阳明提出“良知说”,是理学发展中的一次重大转变,这一转变的实现,在于提问方式的转变(也是叙述方式的转变)。在提出“致良知”之前,他的学说中的主要范畴是“心体”、“性”、“天理”,核心命题是“心即理”。这正是对宋儒表述方式的继承。但就其特征而言,这些范畴只是“预设”。宋儒对这些“预设”的陈述有一个“客观”的方式,在王阳明这里,此“客观”的方式没有了(这只是从心性本体论上说,如果从宇宙论上说,王阳明始终是承认“天理自然”之先在性的),但各范畴作为“预设”仍被现成地继承下来。提出“致良知”之后,跟着便有“理障”、“无善无恶”等问题的提出,这可以说是对“心体”、“性”、“天理”诸“预设”的悬搁。而“良知”的最大特征是由“预设”走向“现成”,是人在道德践履中的当下呈现。他认为这样一来,朱子“心理为二”的问题就被克服了。但“良知”究竟是什么?这是研究阳明心学不能不提出的问题,但事实上我们很少追问这样的问题。作者经过对儒学、新儒学、阳明心学的彻底追问,明确提出,良知是一个“知情合一”的范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看法,也是阳明学研究中的一次突破性进展,对于理解阳明学乃至整个儒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阳明既以“知”命名它,则“知”的意义的彰显是良知说的一个明显的特色。但问题在于,何以称之为“良知”?“知”可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它是情感的自觉,可以说是“情觉”,情感才是其真实内容;另一方面,它是“能视听言动的”,可以说是“知觉”,“感应”是其主要方式。王阳明虽然对“心体”等预设进行了悬搁,但又没有而且不可能完全放弃这一范畴,直到晚年还在使用它。就是说,他的良知说并没有完全走向“现成”。这就意味着,“情”和“知”必须向上提升。而不同的提升,其结果也是不同的。由“情”上提而讲“体”,则所谓“无善无恶”可以看作是有积极意义的“至善”的表述方式,其境界则展现为《大学问》的“万物一体”说,良知的生命意义完全得以展现。由“知”上提而讲“体”,则“无善无恶”只是具有消极意义的绝对知识,其境界只是“感应”中的“万物一体”,与生命无关痛痒。王阳明并没有完全走上这样的“分解”之路,但是,在他的良知说中已经包涵着这种分化的内在张力。阳明所带给我们的最富有启发意义的就是中国心灵哲学整体性特征受到一次严重的震撼。心灵主体的分裂、解构已不可避免。否则,不仅认知理性无法开出,道德理性也难以挺立。正是这一“问题”,引出了阳明后学的演化。阳明后学人数众多,异彩纷呈,近年来已引起学界的重视。但作者只选择其中八人(王畿、聂豹、王艮、颜钧、何心隐、罗近溪、刘宗周、黄宗羲)进行论说,意在展现阳明文本本身的一些问题,同时展现这些后学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的独特方式和贡献。他们各自凭借对儒学特别是儒家道德哲学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敏锐观察和思考,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法。如颜钧的“神道设教”,何心隐对“道德他律”的揭示,罗近溪对“信仰”即“信念”的关注,刘宗周在“体”上探寻“过”、“恶”的因子的尝试,等等,不仅表现出阳明后学的不同的个性特征,而且随着问题的不断显化,争论的不断展开,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宗教问题特别显得突出,成为很多后学谈论的中心话语。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至于泰州一派的“荡越”,则有不可“羁络”(黄宗羲语)之势。王畿沿着从“知”上言“体”的方向发展下去,意味着将最终脱离儒学的轨道。而聂豹的“归寂说”似乎是补救龙溪之“弊”,实际上正是由“知”上溯而言“体”的代表人物,因而成了真正的“归谬”。作者正是从问题意识入手,不断追问,不断探索,才展开了有深度的论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这既是历史的研究,又不觉得只是对过去历史的一种“陈述”,而是时刻感到生命的跃动,与我们自己的生命紧紧相连。但是,这毕竟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对于资料的收集、甄别是严谨的,对于问题的分析是缜密的,可谓“丝丝入扣”。任文利博士是一位“好学深思”之士,不愿意轻易发表著作。此书于三年前完成,但他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而是继续收集资料,思考其中的一些问题。这次终于进行了最后的修改,送去出版。仅就这种为学的态度、作风而言,也是值得尊敬的。
-
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李泽厚著“实用理性”正在从心理上加强中国人的思维力合,使这力量不仅如古代那样表现在技艺发用中,而且也能表现在极巴抽象的符号思考中。传统经过挽战而革葡,恰好符合“实用理性”并非先验性而是“经验合理性”的概括提升的“本任”。情本体是乐史文化的核心。所谓“情本体”,是以“情”为人生的最终实在、根本。但很少从从哲学上这么说,困之第一个问回便是,讲“情本体”还算不算哲学?
-
伊壁鸠鲁(美)诺尔曼·李莱佳德(Norman Lillegard)著;王利译这套丛书精辟地论述了西方历史上著名思想家的学术观点,以及这些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线索,是广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步入人类智慧殿堂的入门书。丛书紧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联系当前的现实,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和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丛书的每位作者都是研究该思想家的著名学者,对其本人对原作都有独到的见解。尤为可贵的是,丛书既介绍了每位思想家的生平,又清晰地梳理了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于一身的难得的佳作。丛书的每位译者均是国内研究该思想家的专家,曾翻译过多本西方学术著作。
-
推开智慧之门秦榆编著推开虚掩的智慧之门,在人生的平凡的细节中领略到智慧的精髓。纵然你给我灌输了千万遍惊世之理,就连耳朵都听出老茧,转瞬间就会抛到九霄云外。然而你给我讲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就像初秋的一阵清风吹过,在不经意间,使我的心弦为之颤动,智慧与道理就好似一股股清爽纯净的山泉一样,慢慢地流进我的心里,使我的心境逐渐地如同大海一样广阔深邃。人和人之间没有什么两样,你以别人为榜样,别人也同样以你为参照物。生活中无需太多新奇的故事,有那么一两个能打动你的心就足够了,平凡的地方有太多太多的真理,也许用一生的时间都数不清。我们的步伐太忙碌,甚至忙得失去了思考的时间,以至于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偶尔在街上看见某个久违的人,听见某个熟悉的声音,抑或几个似曾相识的动作进入你的视线,才会让我们想起原来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只是我们自己无暇于这片自己的天空。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驾鹤西去,都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故事相伴。只要细心地品味就会发现,任何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故事全集,并且是经典之作。因为人们生命的每一分钟无不在创造奇迹,散发着智慧的光芒。精彩的世界,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可惜的是它们都篇幅冗长繁琐,让人读后不能有一种简明愉快的感觉;还有许多故事虽然也很精彩,但是却流传甚广、童叟皆知,让人读后不能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为了让那些求新猎奇的人,能够满意地品读此书,本书对那些拖沓陈旧的片段忍痛割之,力图为每一位读者朋友献上一份精美新鲜的精神快餐,滴水藏海,小中见大。在轻松的阅读中,会得到一分新鲜的感觉、愉悦的享受,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点燃一盏明亮的心灯。亲爱的读者们,细细地去品读,慢慢地去领悟吧。不要让智慧搁浅于涓涓细浪,百川汇海的小流才会有磅礴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