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柏拉图对话录(古希腊)柏拉图(Plato)著;张秀章,解玲芝选编现在看一下,如果这些囚徒被解释,纠正自己的错误,那自然会有什么结果。首先,当他们中有人解放了,突然完全站起来,四顾四周,走了几步,看见光亮,极感不适;光使他十分痛苦,他看真实的光反不如以前看影像舒适,倘若这时有人告诉他,他以前所见的皆是虚幻的,而现在,他比较接近真正的存在,他的眼睛朝向比较真实的存在,他有比较清晰的所见,那么,他会怎样回答呢?你可以再设想,他的指导者又指出他们见过的物体,要他说出名字,他不是更加迷惑吗?他不是疑虑现在所见之物反不如过去所见其影像清楚吗?
-
白话易经秦磊编著《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用来占筮的书,一般称为《周易》。《易经》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处世之本,以趋吉避凶。所以,《易经》的哲理为后世崇仰深究,后人再以义理阐释,使《易经》成为占筮、义理兼而有之的典籍。《易经》说的是阴与阳的思想,产物。它源自男女不同的性别,是人类原始思想的产物。它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宇宙万物中一切变化的现象。《易经》思想中的这一阴一阳,相对相反,并不对立相克;而是相互错综变化不已,并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和谐与统一。《易经》对天地生成发展的作用,最重视的是刚健中正,而且是恒久不已的刚健中正。《易经》也兼说生死,而且以两者综合,来阐扬天地的大德及无穷的生命力。总之,天地阴阳刚柔动静的微妙作用,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源,阐明这一原理法则并广泛应用到宇宙与人生的一切变化现象上,使人能够知变、应变、适应,去恶向善,避凶就吉,这就是《易经》的思想。宇宙间可以效法的最大形象就是天地;所以,天地生生不息的变化作用法则,也就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易经》就以天地为准则,确立人生规范,以宇宙恒久无穷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劝勉人生要自强不息,造福社会。《易经》兼备了规范与实用两方面的效用。人生道德修养自应以天地的道理为准则,效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宇宙精神,努力精进不懈,使自己在品学修养上有所成就,然后在事业上施展抱负,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参赞天地造化的功能于道德及事业之中,才是至高无上的大事业。《白话易经》其主要目的是便是介绍有关《周易》的基本常识和帮助理解文义深奥的卦爻辞,以利于读者今后进一步去窥探《周易》的奥秘。
-
刘罗锅(清)刘墉原典;史哲解译刘罗锅是一个不断解谜而又不断制造谜底的能手,因为他要在别人面前获得信赖、获得认可,自然需要一番能够猜破别人谜底的功夫;同时,他又能与左右对手相周旋,所以又必须给别人留一些可琢磨的谜底。这就是刘罗的“两谜法”。当我们静心翻开刘罗锅的智慧术的时候,就会发现他猜别人之谜的时候,聪明而邻俐,但常常把谜底埋在心头;他在给别人留谜底的时候,又在可解不可解之间。因此,他总是站得比别人高,做得比别人好。
-
哲学的误区成云雷著编辑推荐:走出误区丛书。哲学始于惊奇。由惊奇再前进一步即是怀疑。这本小书,即是由此出发,对人们习见习闻、耳熟能详的一些哲学观点作了重新思考。一旦开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我们会发现熟知并非真知,许多我们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真理性认识,其实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亚里士多德说:“对真理的最小的初始偏离到后来就会谬之千里。”为避免大的失误,我们必须以一种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多元的而不是独断的心态来对待一些大家公认的智慧,从而澄清思想,避免陷入误区。
-
文中子中说译注(隋)王通著;郑春颖译注王通,字仲淹,生干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隋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乡)人。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死后,门弟子私谥为“文中子”。王通,《隋书》无传,新、旧《唐书》王绩、王勃、王质传中虽均曾提及,然皆极简略,称其为隋末大儒而已。参考其它文献,我们大致可以知道: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王隆,曾于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云龙门,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言六代之得失”,颇为隋文帝所称道。王氏家学渊源深厚,所以王通从小就受到儒学的熏染。《中说·立命篇》有“夫子十五为人师”的记载,可见王通少年时即精通儒学,学问极好。据说在隋文帝仁寿三年(603),王通曾经“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但没有受到重用。大约是由于同乡薛道衡的推荐,才被授以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郎。王通并不满意,所以不久就“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王通弃官归乡后,便潜心钻研孔子的“六经”,据说曾经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典,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经过一番研究,王通自觉很了不起了,便以“圣人”自居,模仿孔子,作《王氏六经》,或称《续六经》。并开始在家乡的白牛溪聚徒讲学,“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为俊颖,而以姚义慷慨,方之仲由;薛收理识,方之庄周。”这个记载大体是可信的。后世附会唐初名臣房玄龄、魏征等也是王通弟子,显然是胡拉硬扯的伪造。王通好自求名,模仿孔子作《续六经》,在河汾讲学时,便以“王孔子”自诩。这样一个华而不实的人,他的《续六经》自然不会有什么学术价值,所以在唐代就大多散失无存了。今存《元经》一书,题王通撰,薛收传,阮逸注,实出于伪造,前入辨之已明。今天研究王通的思想,主要依靠《中说》一书。《中说》一书,有人疑其为伪作,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此书虽非王通所作,但其原本是王通门弟子姚义、薛收汇编而成的,大体上是弟子们对其师言行的回忆和追录。不过,此书到了王通之子王福寺手里后,福寺对其重新分类编排,在这个过程中,加进了许多吹嘘王通的不实之词,以至后人疑其为伪作。其实,《中说》还是有一定价值的,朱熹就讲过:“《中说》一书如子弟记他言行,也煞有好处。虽云其中是后人假托,不会假得许多,须具有个人坯模,如此方装点得成。”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中说》所反映的王通思想,还是有许多可贵之处的。王通在政治上,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合一”,基本上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有进步性;在哲学上,王通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围绕“天人”关系这个核心,阐述了他关于自然观、发展现、认识论和历史观等方面的思想,表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和主变思想,在文学上,王通论文主理,论诗主政教之用,论文辞主约、达、典、则,主张改革文风。这些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
品读人生沈若洪编著本书鲜明特点:紧紧围绕人生这个重大话题,精选古今中外有关佳文佳作、名人轶事、传说故事,均富教育意义,颇具收藏价值,可读可看,可娱可乐,可思可考。将精彩哲理故事如颗颗珍珠贯串在人生这根红线上,每则故事后附加少则一二句、多则一二百言的短评,使历史故事变为生动教材,让古代中外名人“变活”如在眼前,言在身教,亲切入耳;让深奥的人生哲理能通过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短评点拨,揭示人生真谛,寓教于乐,受益无穷
-
从分析哲学走向实用主义陈亚军著德国著名哲学家施太格穆勒在谈到普特南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他也许是当代惟一具有‘综观全局’能力的哲学家。最初,他的研究方向是专门而困难的数理逻辑……无论是谁,只要读一下他关于相对论时空学说和量子力学的论文,都会把他视为物理学基础研究方面的专家。他对现代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研究也相当深入。令人吃惊的是,他在这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并未使他成为一个‘形式化者’:他既同后期的维特根斯坦以及所有属于这个思想范围的人进行了辩沦,也同乔姆斯基、卡尔纳普和蒙塔古展开过交锋。另外,他还就那些与身—心有关的问题写了大量精辟的、引人人胜的文章。”①施太格穆勒的这番话概括介绍了普特南的学术兴趣和成就,但仍嫌不够全面。普特南之赢得广泛赞誉,不仅在于他对数理逻辑、心灵哲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所做出的一系列贡献,而且在于他的哲学眼光。他不是一位满足于为众多哲学分支添砖加瓦的人,他的目光——直关注着“大的哲学问题”,关注着元哲学的命运,思维的触角也因此延伸到了伦理学、宗教(犹太教)以及其他非科学知识的领域。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哲学家,这样的哲学家在当今英美哲学舞台上并不多见。
-
管子新探胡家聪著<br>本书重点在于对《管子》其书的分类研究、分篇考证,以及对其书的成书和流传的阐释。书中尤重考史,认为《管子》一书并非春秋时管仲遗著,乃是由田齐变法而至推崇管仲并依托管仲的许多学者陆续撰成。《管子》书出于稷下学,以齐法家政治思想为主导,在百家争鸣中融合有道家、儒家等成分,包括政治、法学、教育、哲学、军事等。全书体系完整,多有新说。
-
珍珠锦囊澜涛著《心灵鸡汤》就有五个方面的版本———珍珠锦囊、成长花园、爱的天堂、点石成金、青春密码。和服务员闲聊时得知,这类书的销量一直不错,各种层面的读者对它们都有需求。 神中之神分出自己一小片心灵,使它如野花一般芬芳,月色一般柔和,微风一般清新。给它斟上一杯喜悦,说:“喝吧,把过去的一切忘个干净!”给它斟上一杯烦恼,说:“喝吧,尝一尝什么叫欢乐的生命!”赋予它那来自天国的睿智,把正义的路子挑定……赋予它能洞察一切奥秘的聪明。神中之神把自己的心灵同人类联结在一起了,怀着包容一切的爱的感情,他不由露出了微笑,带着满脸的泪痕。
-
直面生活崔秋锁主编《直面生活——现实问题的哲学思考》一书,不仅在指导思想上力求使每个现实问题的哲学解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在编写体例上一般都使每个问题以某种现实材料开始,由此引出学员和读者常常对此困惑不解的难点所在,然后,再针对这些难点运用相关理论逐步展开解析,以便于学员和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样一种编写形式,确有其创新之处。在这个意义上说,该书的出版,为哲学直面生活、贴近现实开辟了新的道路,为哲学回归人生、升华人生探索了新的途径,为哲学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为哲学的通俗化、现实化做出了新的贡献。正像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一样,《直面生活——现实问题的哲学思考》一书自然也不会尽善尽美。但瑕不掩瑜,细心的读者通过阅读可以发现,该书的缺点和不足与上述可取之处比较起来,毕竟是次要的,是能够进一步完善的。瑕不掩瑜。《直面生活——现实问题的哲学思考》,确是一次从抽象深奥哲学走向现实生活哲学的成功探索,是一本当前哲学教学不可多得、非常有用的重要参考书,是一本值得推荐、值得阅读的优秀哲学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