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儒佛道哲学的诗性智慧华雨檀《儒佛道哲学的诗性智慧/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第四辑)》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勇(笔名华雨檀)教授的论文自选集。收录作者近十年儒佛道文化研究论文30篇。全书30篇论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偏重于哲学思想,下编偏重于文学艺术。上下两编虽各有侧重,但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诗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所以,该书虽是论文集,但不是简单拼盘,而是始终贯穿着“诗性”这一主线,是一个主题集中的整体。该书的出版,能为中国古代文学、文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者提供翔实的文献资料与新颖的学术观点。在研究方法上,该书融合文学艺术与哲学宗教,在跨学科研究方面作了大胆尝试,具有较高的方法论意义上的价值。
-
存在论的伦理学邓安庆《伦理学术》以交流伦理学研究为中心,展现全新的伦理学研究成果,构建世界性哲学平台,为世界各地的学者探究当今世界的伦理秩序之重建提供一个自由对话和学术切磋的公共空间,促进中国伦理学术融入世界,也力将世上的“仁心仁闻”纳入中国伦理话语之中。此次聚焦海德格尔存在论的伦理学。
-
共谋罪(美)阿莫斯·吉亚拉《共谋罪》是一部长篇非虚构叙事作品。作者阿莫斯是美国犹他大学法学院的法学教授。他在这《共谋罪》里,从法律的角度审视旁观者,讨论了遇到紧急情况时旁观者的道德和伦理责任。《共谋罪》以大屠杀为起点,结合了个人回忆录、历史研究、法律观点和道德伦理挑战,作者以自身家人在大屠杀中的遭遇说起,讨论了在大屠杀中旁观犹太人被带走的那些旁观者本可以做些什么却没做,如果做了些什么会有什么改变等问题。以此为引入,该书结合当前社会中的案例,深入分析旁观者—受害者关系,希望以此加深人们对旁观者不作为给弱势受害者带来的后果的理解。旁观者的作为,即选择或不选择介入和协助受害者,作者在提出旁观者不干预是否构成同谋罪这个问题时,关注的焦点是弱势受害者,而不是犯罪者。作者建立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法理论据, 并最后建议,在这些情况下,立法中应将旁观者的介入定为其义务,旁观者若不介入则构成犯罪。
-
密码(法)让·波德里亚对于从未寻求过前景的作品,现在却要回溯性地做出概观,这是一个悖论。这有点像俄耳甫斯过快转身去看欧律狄克,致使欧律狄克被重新打入地府。这样的演绎意味着作品仿佛先于自身存在,刚开始就感知到了结尾,仿佛作品是封闭的,仿佛它以连贯的方式发展,仿佛过去未来一直如此。除了拟真没有更适切的方式来谈论它,颇像博尔赫斯(Borges)依据图书馆的遗存去重构一个逝去的文明那样。不得不承认,我难以让自己回答它在社会学意义上的确真性问题——这的确是一个我几乎无法找到答案的问题。你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成这样一位旅者,与本作相遇,仿佛它是一份失落的手稿,而由于缺乏辅证文件,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努力重构其所描述的社会。
-
新时代的思考裴雅彬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群体。大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呈现的特点,极大影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建构与传播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树立文化自信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倡导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在继承和优化原有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与时代并行,同人类发展同呼吸。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发挥其应有价值,也只有不断融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才能保证其生命活力。《新时代的思考: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基于新时代大背景,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推进的现状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探讨时代变化给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形势下高校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将如何应对与发展,并提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推进的科学路径以供参考。
-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蒲清平《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研究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首先,在基于CNKI共词分析的基础上,客观量化分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从理论上系统研究信仰内涵特征和形成机制、马克思主义信仰基本特征内涵和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其次,定量大样本调查当前大学生信仰和政治认同的现状,分析信仰危机的三方面宏观背景和三方面教育困境。最后,结合信仰教育规律,提出三方面的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创新路径,并就如何创新从四个案例进行了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诠释。
-
认识《易经》郝国印《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上溯到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诸圣人,而后由老子、孔子集大成的中国的伟大经典,是比世间一切宗教典籍和哲学著作都要早的哲学巨著。《易经》是包括天下一切道理的学问;是一门研究天人合一,精准定位的学问;是一门研究预测未来,趋吉避凶的学问;是一门以道为根、以德为本,修身立命的学问;是一门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学问。《易经》是教人们通过遵循天道,了解天命,以掌握和改变自身命运的学问。《易经》涵盖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间贯通人类社会的所有学问,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五经之首,也是世界上一部古老的百科全书。
-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研究王宪锋《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研究》从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与特征入手,总结出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优势与挑战,并最终提出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又从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媒体宣传阵地、建立健全新媒体的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逐层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旨在为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议。
-
苏格拉底徐志强古中国一直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几乎完全倚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并不是完全的陆地国家,但因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直深处内陆,并没有建立发达的海洋文化。农业经济“脸朝黄土背朝天”,信奉“皇天后土”,自给自足,听天由命。与海洋文明相比,古中国的黄河文明实际上是一种“大河文明”。人们面对奔流的河水和面对浩瀚的海洋产生的情怀是完全不同的,人们一方面感谢大河的恩赐,知恩图报,一方面惭愧于自我的渺小,随遇而安。古往今来数千年,多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怅然喟叹,却少有“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而欣然自喜的河伯在“望洋向若而叹”后的自我反省。自然经济和大河文明相互结合孕育产生了独特的华夏文明,形成了延绵不断的中国“乡土社会”。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小书”《乡土中国》中对“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和西方的“团体格局”有着极其深刻的论述。
-
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性前进张排房,李洪荣《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性前进》以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对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自然观、人学理论、认识论、异化理论、社会历史观等维度的探究,厘清概念,并全面深入地剖析马克思哲学对于费尔巴哈哲学的扬弃,明晰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前进演变之路,并对马克思哲学在新时代境遇下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