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伏尔泰李凤鸣 著《伏尔泰》全方位追踪伏尔泰的历史足迹,深入探讨伏尔泰作为哲学家、史学家、政论家、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在人文学科诸多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绩,对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历史地位、历史影响给予客观而公正的评价。书中关于伏尔泰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更会令每一位读者感兴趣。《伏尔泰》是作者多年专题研究的结晶,结构严整、材料丰富、观点新颖、文笔生动,兼具学术性及可读性。
-
散文的理念[意] 吉奥乔·阿甘本 著本书是阿甘本的美学专著。通过对诗歌、散文、语言、政治、正义、爱与羞耻等主题的一系列碎片式分析,他进入了哲学与诗歌的区别这一主题。这些碎片式的论述没有形成贯穿全文的一致说法,但逻各斯的限制在此被打破,诗歌与哲学之间的区别不再明显。 阿甘本使用了各种文学手法,包括寓言、格言、谜语、短故事,以及各种我们如今不再使用的“简单形式”,在实践中演示出一种批评方式——它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经验、一种觉醒,在这里,思想的问题成为诗的问题。
-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孙武安,衡孝庆 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第2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着眼于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设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新时代温州道德建设”“课题成果简报”“长短书”等栏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分享新研究、交流新思想的平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现代转化与创新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等提供智力支持。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料长编吕延勤本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料搜集、整理和研究(1917~192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成果,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料长编。本书具有以下特点:史料丰富、真实,史料珍贵,挖掘新史料,厘清历史真相,传播著述文本博而专,展现的传播人物全。本书的的编辑出版,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大有裨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共创建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近代新闻出版史等研究也是有帮助的。
-
分析哲学家的智慧沈学甫,吕雪梅,夏瑾 等 著,佟立 编《分析哲学家的智慧/西方哲人智慧丛书·天津外国语大学“求索”文库》主要介绍了语言分析哲人中的代表人物如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的思想智慧,解析了语言分析哲学的含义、研究内容及方法等常识性知识。鉴于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大、成果为卓著的一个哲学流派,因此《分析哲学家的智慧/西方哲人智慧丛书·天津外国语大学“求索”文库》对于我们了解该学派,及如何通过分析日常语言解决哲学问题具有普及和启发意义,并从中汲取智慧养分。
-
后现代哲学家的智慧张虹,苏瑞,高莉娟 等 著,佟立 编《后现代哲学家的智慧/西方哲人智慧丛书·天津外国语大学“求索”文库》主要介绍了后现代主义哲人如詹姆逊、霍伊等人的成长背景,阐释了其代表性的思想观点及理论主张,为读者勾勒了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脉络与核心要点。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导致了价值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价值的相对性和多元性。《后现代哲学家的智慧/西方哲人智慧丛书·天津外国语大学“求索”文库》对于认识后现代主义这一思想主张,及其激发读者思考当下的现代生活具有思想启示意义。
-
基于MEGA2视角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王代月 赵义良 著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需要以文本研究为基础。如果我们连引用的“字句”都并非马克思“文本”的原意,那就根本谈不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因此只有通过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本《导读》博采众家导读书之长,而成一家之言,具体包括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相关知识点解析、理论意义与时代价值以及经典论述,其中相关知识点解析为本著作一大特色。基于马克思主义著作深厚的理论渊源与文化传统,本著作在相关知识点部分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原著中的一些关键性概念、人物、理论流派进行了梳理,而且还结合编著者的研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前沿性的介绍和分析。这使本《导读》不仅是一本适合非专业人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教学辅导书,而且对于专业的研究者来讲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鲍曼与马克思周发财 著本书分为三篇,*篇解读鲍曼的现代性批判。鲍曼的现代性批判将以他的三个核心概念为线索——现代性、后现代性和流动的现代性——依次介绍、解析其现代性批判理论,所以前面三章分别为“坚固的现代性批判”、“后现代性批判”和“流动的现代性批判”。第二篇分析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根据马克思思想发展为脉络,以观念和现实两个角度为切入点,分别概括为“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批判”和“现代性的资本批判”,作为第四章和第五章。第三篇展开这两种现代性理论的比较分析。比较来自于内容、方法以及必须要考虑的立场,因为前面五章主要以解析两者现代性批判的内容为主,方法和立场就成为比较的重点。*后,探讨了此种比较的价值,分别为对现代性话语的意义,和当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性建构话语中的意义。
-
中世纪哲学家的智慧张洪涛,任悦 等 著,佟立 编《中世纪哲学家的智慧/西方哲人智慧丛书·天津外国语大学“求索”文库》以中世纪时期的思想家如奥古斯丁等人的出生、成长为背景介绍,梳理了其各自的思想观点,揭示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既表现出“黑暗性”的停滞一面,又带有浪漫主义运动中的和谐一面。对于了解中世纪时期的时代面貌,及其代表人物思想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深入浅出,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
尼采与布克哈特[德] 阿尔弗雷德·冯·马丁 著,黄明嘉,史敏岳 译《尼采与布克哈特》是德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冯·马丁(Alfred V. Martin,1882-1979)撰写的一部论述尼采与布克哈特思想的德语专著,1941年在瑞士出版。 \n布克哈特是19世纪欧洲文史大家,与尼采是同时代人,但一直以来,国内学界对布克哈特缺乏足够认识。在本书中,冯·马丁将尼采与布克哈特并举,一方面总结了布克哈特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将其与尼采思想进行对比,从而让读者对布克哈特有更全面的认识。 \n \n尼采与布克哈特,一个是倾向人文理想的人本主义者,另一个越来越成为人本主义的对立面,他们是两个对立的精神世界。我们的全部注意力就放在对这个主题的论述上,即论述何者在生平和个性方面具有更高更普遍的意义。我们想了解的是,这两位人物如何借助其内在本质,而必然对另一方产生影响。 \n《尼采与布克哈特》突出一种超个体和超历史的旨趣,这或许让读者获悉两者生平事迹的愿望落空了,但说到底,尼采和布克哈特只是时代的代表罢了,他们两人最终理解的精神史就是“为获取精神价值的奋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