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约翰.塞尔的意义理论研究胡光远约翰?塞尔的意义理论是当代分析哲学的一项新成就,其论域超越了语言哲学。塞尔凭借对意义理论的分析,在语言、心灵和社会之间架起了贯通桥梁。使用言语行为、行动、意向性、无情性事实,制度性事实等不多的基础概念,塞尔将以前哲学中謷牙诘屈的概念表达得很好清晰。塞尔建构的意义理论,不仅覆盖了传统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真理和言语行为问题,还将意义推向了意向性和社会实在建构的层次。一方面塞尔把言语行为与行动(action)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又把语言的规则与制度性事实嫁接起来。由技术手段、方法论和形而上学构成的塞尔的意义理论体系,有些结论需要我们仔细辨析、佐证或捍卫,有些则需要我们探明存在的疏漏或瑕疵,并进一步予以纠正或补充。
-
外国哲学赵敦华《外国哲学》于198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至1998年共出版十四辑,开创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研究外国哲学的新学风、新传统,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经与商务印书馆商议,从第十五辑开始,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负责承担《外国哲学》的组稿、编辑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外国哲学》稿件的学术水准,采取了国际学术刊物通行的“双盲”审稿制度。除了继续发表对外国哲学历史和经典的诠释性论文外,《外国哲学》将特别注重发表史论结合、批判性评论、中外哲学比较等方面的佳作。我们衷心希望全国同仁鼎力襄助,不吝赐稿,把《外国哲学>办成群贤毕至、百家争鸣的学术园地。
-
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研究李弦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更多的还是一种历史本体论的研究,而《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研究》则是立足于历史认识论的研究。一方面,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认识论转向”的产物;另一方面,“历史认识论”的研究又构成了历史本体论研究的逻辑前提,并为其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总体上来看,该书是一个比较纯粹的基础理论研究,其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总问题而展开的,即我们应当如何进行“历史认识”。全书也分为了两个大的框架,一是把“进行历史认识”作为一个“行为方式”来看的话,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即历史认识的综合性起源、主体、对象和过程;二是从整体上来看,我们还必须探究历史认识的性质、真理性及其当代价值。
-
圣人家风孔丽中国历代家风中改变*为显著、成就*为辉煌、影响力*的家风,莫过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圣人家风,即以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和亚圣孟子为代表的四氏圣人家风。这些家风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历代家风中的佼佼者。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奇迹,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
对话稻盛和夫2(日)稻盛和夫,(日)中坊公平不被摆在眼前的成功或者欲望所束缚,作为人到底应该怎样活?到底应该抱着怎样的活法?来自于经济界和法律界这样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开诚布公地对谈关于作为人,何谓正确;关于活法。本书中两位作者,虽然有着不同的人生履历,但是他们却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面临了多种磨炼,并且最终从这些磨练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功。本书不仅阐明了直面磨炼的社会的病根,同时提出了,为追求并且实现人的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需求,而不断探索的方针。
-
对话稻盛和夫1(日)稻盛和夫,(日)本山博最近关于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的书越来越多,读者对这一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这样正说明人们对于“活着的意义?对于怎样活着才能不枉此生?自己到底是为什么出生在这一世界上?”等诸多问题存在疑惑。现代社会,美国流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触须越来越长,通过操纵虚拟的股票、金钱,却成为富翁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人组成的国家就妄想操纵这种权力。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活法”这一最为基本的问题产生了怀疑。何谓人?何谓活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问活着的意义,找寻活法。本书就针对一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深究。
-
康德的道德宗教(美)艾伦·W.伍德在 《康德的道德宗教》 中, 艾伦·W. 伍德论证说, 康德的宗教信念学说跟他最佳的批判思想是融贯的, 而且, 事实上, “道德论证” ———以及它们所要证成的信仰———是康德批判哲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伍德指出, 康德敏锐的宗教世界观配得上被称作他最伟大的哲学贡献之一。在着手诠释康德时, 针对这位哲学家在其有关上帝与不朽的信念的推理中所揭示出来的东西, 伍德提供了一个清晰的陈说。 他重新考察了康德对 “道德意愿” 的观念, 并且为他的 “至善” 学说辩护。 他讨论了康德对 “道德信仰” 的使用, 即在同教会信仰、 宗教经验, 以及对神圣启示的主张的关系中, 把它当作一个理性的标本来使用。 最后, 他还讨论了这位哲学家有关人类本性中的 “根本恶” 的理念, 并且发展了康德在其1793 年的著作 《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 中所兆示的 “神圣恩典”理论。伍德坚持认为, 康德有关宗教的思想是一个伟大哲学家对一个艰难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个问题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 康德的解决方案则能够在任何想要理性地处理宗教问题的努力中充当指导。
-
自由、权利与共同体黄涛 著《自由、权利与共同体》以法权演绎为基本线索考察德国古典法哲学有关权利的哲学证明。这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命题,在现有文献中,尽管有对这一主题在单个德国古典法哲学家笔下的论述的相关研究,但几乎没有一部著作以法权演绎学说为主线对于整个德国古典法哲学的逻辑进程进行梳理,也并未基于这一梳理,提出一种有关权利理论的新的思路。本书将思想史的研究同当代论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基于对于德国古典法哲学的权利理论的梳理,本书提出了对于权利的一种新看法,这就是,严格意义上的权利,应该将共同体的因素吸纳在自身之内,离开了共同体要素的权利观无法真正实现权利对于美好生活的承诺。这一新型的权利观对于反思当代权利理论和进一步拓展当代中国权利理论具有启发意义。
-
存在主义时代的理论与艺术张颖 著本书以20世纪存在主义理论兴盛的时期为背景,主要以贾科梅蒂的艺术创作《不可见之物》,以及加缪、萨特、梅洛-庞蒂、波伏娃的哲学与文学作品《局外人》《禁闭》《意义与无意义》《追求绝对》《贾科梅蒂的绘画》《革命之路》《美好的图画》等为论述对象,通过展现由艺术创作辐射的多角度的交融关系,由点及面、由小渐大,向读者展现一幅存在主义时代由无数思想个体编织的星丛图景。该书共有7章,以简练语言和专业的理论支撑由,试图从作品分析与学者交往的中衍生出理论与艺术的互生互文,勾勒20世纪存在主义时代生动的面貌。
-
共同体与社会滕尼斯 著《共同体与社会》如同标题明确呈现的那样,本书*鲜明的特征莫过于它采取了二元对立的结构、围绕着“共同体”(Gemeinschaft)与“社会”(Gesellschaft)这对彼此相对的概念展开讨论。本书的主体部分由三卷组成,依次是“关于主要概念的一般规定”(共同体的理论与社会的理论)、“本质意志与抉择意志” 、“自然法的社会学基础” ,它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共同体”与“社会”之间对立的意涵:*卷在社会学的层面上刻画了两种人类结合的关系形态以及它们各自形成的共同生活秩序;第二卷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对应上述两种共同生活类型的个体心理事实与原理;第三卷则透过法学和政治哲学的视野解读了两种关系类型背后的规范以及共同生活的法权基础,其中又包含了双重的自然法脉络:*重是私法层面的“共同体”或“社会”内部的人与人(“人法”)、人与财产(“物权法”)之关系的诸规范;第二重则是公法层面的、作为整体的共同体与社会为了维持自身所形成的法权秩序(“公社”与“国家”)。